新华门:不是一座普通的门

雷霆万钧

<h1>  新华门座落于北京西长安街,是中南海的正门。它是一座面阔七间,重檐琉璃瓦卷棚歇山顶的古典式两层木结构的楼房。石青地金字楷书“新华门”匾额,悬挂在楼前檐下。金红交辉的大型国徽高悬在二楼檐际。进门迎面是一堵大影壁,门前一对巨型石狮分列左右。矗立在门外场地正中,是高悬五星红旗的大旗杆,门外两旁八字墙上镶着两条红底金边白字的大标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统观新华门全貌,庄严雄伟、举世瞻瞩。</h1><h1><br></h1> <h3>   俯瞰中南海(图下方是新华门)</h3><h3><br></h3><h1> “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是水域的意思,因为地处北京中南方位,故称为中南海,此名始于元代,一直沿用至今。 </h1><h1> 新华门原本不是“门”。新华门的门楼,清朝叫宝月楼。</h1><h1><br></h1> <h1>  宝月楼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皇帝在《御制宝月楼记》中讲述了建造宝月楼的缘起:因为南海的南岸是背靠着皇城的狭长地带,原来没有宫室,从瀛台上望去过于空旷,缺乏景观,所以要在那里建造一座楼宇。此楼建成后是临水赏月的佳处,颇有月中广寒宫的意境,所以命名为宝月楼。</h1><h1><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01年的宝月楼</h3><h1 style="text-align: left;"><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宝月楼相传为乾隆宠爱的香妃而建。香妃入宫后思念家乡,终日闷闷不乐,乾隆为了安慰她的思乡之情,特意修建此楼,又在楼对面建了回回营和清真寺等回人生活的街市,使得香妃登楼就可见到维族家乡景色。故宝月楼又有“望乡楼”之称。</h1><h1><br></h1> <h1>  回回营清真寺始建自乾隆二十七年,建筑格局比较特殊,座南朝北,不同于普通清真寺;山门下部是新疆风格的门洞,通常设于大殿后的帮克楼建在了山门之上;地址即昔日紫禁城南墙外,寺正门直对宝月楼。</h1><h1><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22年从瀛台迎薰亭远望新华门与大影壁</h3><h1><br></h1><h1> 新华门的开辟,要追溯到民国初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时的1913年。当时临时国会决定以中南海为大总统府的所在地,中南海是清代皇宫的“西苑”,只有与紫禁城西华门相对的西苑门,没有面南的正门。而按中国传统,府邸的正门都要开在南面,所以就必须在西长安街的皇城墙上开辟一个坐北朝南的正门。最后商定因地制宜,将位于中南海南岸的宝月楼改建为大门。</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当时,宝月楼并不临街,距城墙还有一段距离。于是,先将宝月楼前的一段皇城拆除,然后新砌两堵八字墙,恰好将皇城和宝月楼连接起来。又在楼的北面,濒湖修建一座大影壁,遮挡外人视线,从门外看不透门内是一片碧波汪洋的湖泊。这座新辟的总统府正门,以“新中华民国”之意取名为“新华门”。同时,拆除门外清真寺,在长安街对面修筑花墙挡住背后杂乱破旧的民居,并将义和团运动时被焚毁的端王府一对石狮移于门前。</h1><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13年 总统府新华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1>  新华门匾额由晚清翰林袁励准书写。袁励准原籍江苏常州,光绪二十四年任编修、侍讲,光绪三十年入值南书房,光绪末年出任京师大学堂总务长,辛亥革命后在辅仁大学中国画系讲授《中国绘画史》。袁先生精于书画,书法造诣颇深。“新华门”匾宽1.6米,高0.64米,为正宗馆阁体,字体雄劲有力,至今仍悬于门上。</h1><h1><br></h1> <h3>   1917-1919 年 总统府新华门</h3><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20年代张作霖时期的新华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1930年代 新华门</h3><h3><br></h3> <h3>  日伪时期的新华门(竖式门牌为“中华民国政府联合委员会”)</h3><h3><br></h3> <h3> 1946年 新华门</h3><div><br></div><h1> 此后,中南海又成为历届北洋政府的总统府。1928年后,国民党政府设在南京,将北京改称北平,称为北平特别市。中南海辟为公园,还曾作为傅作义的司令部。一直到北平解放,又改称北京。中南海成为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的所在地。</h1><div><br></div> <h3> 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期间 新华门</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建国初期的新华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1952年国庆节阅兵,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经过新华门</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第一套人民币上的新华门(一楼匾额是“中央人民政府”,二楼匾额是“新华门”)</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建国初期邮票上的新华门</h3><div><br></div><h1> 自1949年夏天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搬入中南海里办公,直到“文革”开始前,除了对已经非常破旧的中南海做一些必要的修缮和装饰,中南海里一直没有大的布置,很多砖墙仍保留着上个世纪初的外貌,上面什么装饰都没有。新华门的影壁也还是袁世凯修建时的样子,深灰色的砖壁,中间有一个椭圆形图案,四个角上刻着花纹。</h1><h1><br></h1> <h3> 1955年,毛主席与汪东兴在一起</h3><h1><br></h1><h1> 1961年的一天,毛主席和汪东兴乘坐前苏联赠送的“吉斯”防弹车经过新华门,毛主席对汪东兴说“门口的影壁是不是考虑给它用起来?”汪当即说好,就写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另外还可以写上“艰苦朴素”。毛主席问“写我的话好吗?”汪东兴说这是我们党的宗旨,我们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主席点点头,表示同意。</h1><h1>   后来,用木头刻了“为人民服务”五个红字,粘在新华门影壁上(据说背面是“艰苦朴素”四字);门前两侧做了两条木刻标语,内容就是人们现在所熟悉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h1><div><br></div> <h1>  1970年左右,中南海修缮处对新华门的大字和两条标语进行了加工,将影壁上“为人民服务”5个字贴上金箔,变成红底金字,把两条标语做成有机玻璃灯箱。后来,两条标语又改成金箔镶边的白字。解放后,毛主席曾多次书写“为人民服务”5个字,新华门影壁上的这5个字,是从他解放后书写的许多条幅中选出来写得最好的一幅。</h1><h1><br></h1> <h1>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全国各地开始清理标语、语录、口号等“文革”痕迹,同时,对中南海里留下来的标语和语录牌也进行了清理。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胡耀邦同志批示,除新华门影壁上的5个字和门前的两条标语不动,中南海里所有的“文革”标语和语录牌全都取下来。</h1><h1><br></h1> <h1>  新华门前的石狮子是北京城里最大的一对。1966年8月,红卫兵“破四旧”席卷北京城,新华门前的石狮子也在“破四旧”之列。周恩来总理从保护文物古迹出发,耐心地说服了红卫兵,下令将新华门前的石狮子搬走,有效地将这一古迹保护起来。后来这对石狮子又回到了它原来的地方。</h1><h1><br></h1> <h1>  新华门(宝月楼)经历了将近二百六十年的历史变迁,如今已成为北京庄严秀丽的一景。</h1><h1><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片源于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