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孙志伦:兄弟四人他是老大,因人多地少爷爷一人养活不了一大家子人,奶奶只好托娘家弟弟,给父亲找了个打铁的活, 在一九五一年刚十六周岁,就这样跟着章丘打铁师傅郑洪运去了天津。白天推着五六百斤重的铁家伙走街串巷,每到一个村庄先要口吃的,再把炉子、铁枕安墩好,开始给人家打造农具、家具、工具等。工作很累,汗水湿透了衣服,灌满了鞋子。晚上住宿到人家碾屋、庙寺里,若到冬天碰上下雪,雪从窗口刮进去刮到被子上,只好盖住头再睡。这还是好的,有时侯没处住只好睡在野外,起来后被子都让露水打湿了。就这样,这段时期师傅还不给工资,说这叫“学徒期”,就这样干了两年。</p><p class="ql-block"> 到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军粮城住店,遇到了老乡章丘梦北庄人周玉章,经他介绍到了津粮城镇街上铁匠铺店里,铺里撑柜也是章丘人名字叫刘长胜,人还不错,到了月底还给开点工资,钱开的不算多,可寄到家里在乡下可是一笔不少的收入,爷爷全指望这笔钱给叔叔们盖屋娶媳妇呢。就这样一干就是三年,至到一九五五年国家实行入联营,加入到了津粮城公社修配厂,以后改名为天津市东效区第七磨床厂,在这段时间里母亲因有病带着姐姐在天津住了几年,已至到五八年生活紧张才又回到了老家。</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天津已至工作到了一九七三年,因离家太远,我们兄妹还小为了照顾家方便,调回到了淄博矿务局岭子煤矿,至到一九八八年退休,在家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在这期间得过两场大病,因我和母亲细心照料,身体逐渐恢复,生活基本自理。闲暇之余,相到了了去父亲的一桩心事,前几年也提到过,但因工作忙事情多确实没时间,这次说啥也不能再迟凝了。</p> <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七年初秋,一个晴朗的早晨。有侄子云国开车,儿子云泉陪同经过几个小时的行程,终于到达了梦寐以求的天津,实现了父亲多年的愿望,看到了天津的大变化。以前的土坯房变成了高楼大厦,“两面钟”(现在的世际钟)也变了模样,火车站广场大了好几倍,圈子楼也不知了去向。</p><p class="ql-block"> 可悲的是老厂址没找到宗影,老工友也不知去了何方。</p><p class="ql-block"> 可喜的是见到了在天津工作的孙子、崇孙子他们一家……,喜出往外,心喜乐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