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 西海岸新区道德与法治培训会 感悟(二)2017年10月22日

一只🍊橙纸ʕ •ᴥ•ʔ

<h3>来自北京的骨干教师、教研员蒋凤老师为我们做了《立足核心素养,把握教材内容》的指导。</h3><h3>蒋老师首先抛出了三个问题:你为什么报考师范学院?你喜欢这个职业吗?你认为当老师这个职业幸福吗? 对于我来说,答案是肯定的。我想要当一名老师,从小学开始。并且我认为我现在是很幸福的。教师的幸福有两个源头,一是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还有就是来自自身专业的成长。</h3> <h3>蒋老师从如何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下我们的跟进两个角度进行讲解。</h3> <h3>蒋老师举了中国诗词大会董卿的例子。我和我爸爸也是诗词大会的充实粉丝,起初我像蒋老师一样,董卿在我心里就是一位名气比较大的央视主持人,但是看过诗词大会,董卿让我明白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h3><h3>蒋老师从&quot;素养&quot;讲起,首先解释了素养的含义而后层层推进,讲到核心素养。在这里特别强调了&quot;道德&quot;和&quot;能力&quot;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有能力而没有道德将会是一件更加可怕的事情。对于对于学生来说,必须要培养品格。有道德的能力,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才能称之为&quot;素养&quot;。</h3> <h3>我国的课程目标层层改进,从最初的双基目标改变为现在我们普遍使用的三位目标,再到近几年新提出的核心素养。我们国家的要求越来越倾向于从教书到育人,从考书到考人,无不贯彻着立德树人的思想。</h3> <h3>之后提出一个概念&quot;学科的核心素养&quot;。从四个方面分析分别是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交流结果。要学会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解决问题。</h3> <h3>蒋老师进一步分析了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政治认同决定学生的成长方向,理性精神是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必然要求和必要前提,而公共参与是意愿和行动。总结而谈,是要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和有担当的中学生。</h3> <h3>蒋老师播放了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生被撕中文名牌后做的视频《说出我的名字》,视频里的留学生没有对这个行为坐视不管,也没有激烈对抗,而是用一种温和而有力量的方式向大家传播了中国人名字的故事。这就是一种政治认同,认同自己的名字,认同自己的国家文化。</h3> <h3>蒋老师展示了一个生动的课例,关于共享单车。在此课例中,学生从每天使用、大街小巷都有的共享单车入手,提高了自己尊法守法的意识。这也启示了我们,在讲法律知识时,身边有许许多多学生熟悉感兴趣又严谨的例子,需要老师好好加以利用组织。</h3> <h3>蒋老师展示了一个老师10年前的课例,并现场与老师们交流讨论。</h3> <h3>不难发现的是,在十年前,这位优秀的教师已经在他的课中贯彻了核心素养的内容。也就是说,核心素养并不是个新内容,我们也不需要惧怕如何在课堂中贯彻核心素养,因为我们的课堂已经有所体现,现在要做的是加以完善和突出。</h3> <h3>教师在上课提出问题时要敢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不要想要去控制学生。但是,学生在发言时,老师要注意学生的思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绝不能变成潘多拉,这就是老师需要引导。</h3> <h3>在核心素养下,我们的评价方式也会有所转变,所以老师不用再过于担心成绩与理想的矛盾。评价学生的行为、表面素养的证据和学生的实际表现。</h3> <h3>愿我们大家都能做一个生活快乐、精神丰富的老师。</h3> <h3>下午青岛的徐开颜老师为我们细致的讲解部编新教材的具体落实。从四个方面展开1、认真研读教材,提升专业素养和品格素养。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本上许多内容更加深入,需要老师自己提前认真学习,找出补充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讲好。</h3><h3>2、充分利用栏目、关注过程学习。</h3><h3>强调学生的体验,师生对话要具有开放性,不要约束学生,不要怕学生说出不合你心思的话。而是从学生的思想出发,让学生真正产生共鸣。</h3><h3>3、创造性处理教材,拓展和开发教材。</h3><h3>徐老师展示了一个课例。这位老师将课本中的漫画加以修改,更加简洁和合适他的课堂,并且也没有失去本来的意义。</h3><h3>4、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真实需求。</h3><h3><br /></h3> <h3>想要真正做一位优秀的道德法治老师,就要带着真问题回到实践,带着真思考回到课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