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u>文/摄影:彰坤,实名王竹林,湖南永州人,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永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永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旅游作家》微刊网专栏作家,原央企中层干部,已离职,喜读书,好旅游,曾走遍大半个中国,现致力于用文字和照片描述所见、所闻和所想。</u></h1> <h3>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千年以前的唐咸通年间,有一个名叫惠锷的日本僧人前来大唐求取真经。在遍访中土各大寺庙之后,最后在五台山佛教圣地请得一尊观音菩萨像后,于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准备欢欢喜喜东渡回国。当船驶出长江口,行走到梅岺山,即如今的普陀山附近海面时,突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海浪排空,樯桅船倾,登时触礁,无法前行。在渔民的解救下,紧紧抱着观音菩萨像的惠锷法师来到了这座海岛暂且住下,并将观音菩萨像供养在居民家中。后惠锷法师多次怀抱观音菩萨像欲东渡,但都未能成功,据说船一出海,海面上就布满了很多的铁莲花,船无法前行。于是,人们纷纷传说,肯定是观音菩萨不肯东渡的缘故。无奈,惠锷法师只好从潮音洞登岸,将观音菩萨像留于民宅中供奉,自己怅然若失,一步三回头,在失望中离开海岛,东渡回国去了。曾有渔歌咏叹此事:“莲花洋里风浪大,无风海上起莲花。一朵莲花开十里,花瓣尖尖像狼牙。”</h3><div> 后来,岛上的居民又隆重地把观音菩萨圣像请到潮音洞侧进行供奉,称之为“不肯去观音”,并建了一座“不肯去观音寺”,把周边的这片海洋称为“莲花洋”,从此以后,这里有了第一座观音菩萨庙。由于佛教中的其他三位菩萨(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都有道场,而海岛又处于海上,因此,经过多年的香火和努力,以及从宋代以来朝廷的认可,人们逐渐相信,这里就是南海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了。到南宋嘉定七年,这里被钦定为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明代万历年间,又把山的东南面距离5公里多的莲花洋中的一个小岛命名为洛迦山,从此这座岛被正式称为普陀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一道,被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道场和名山。</div><div> 趁出差宁波的机会,选择周末休息的空档,我曾两次前往这个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的普陀山景区。一来是去岛上的道场参拜一下被家家户户信男善女们虔诚念颂和敬仰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二来是去探寻一下这座观世音菩萨不肯离去的海外仙山,它有哪些独到之处。</div><div>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登 岛 进 山</div><div> 我的两次进山,都是一大早起床,6:30时从宁波客运站坐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汽车车程,到达的舟山群岛的客运码头。</div><div>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众多岛屿中的一个小岛,从地图上看,就像一条遨游大海的苍龙一般,山形似龙身,四周伸入海中的半岛似龙爪。面积不大,只有12.5平方公里左右。山也不高,最高峰佛顶山,海拔只有290多米。不过,正印证了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了观世音菩萨的缘故,这里香火旺盛,前来参拜的信男善女们络绎不绝。如今,这里又成了国家5A级的旅游风景区。</div><div> 下船走出客运码头,迎头是山,左边是通往西天景区的路,右边是通往山门的路。两次进山,我选择的是不同方向的朝圣之路。第一次上岛,我和朋友选择从山门进入。右转,迎面是一座三门三楼双檐歇山式山门,品字形结构,中间部分比两边超出,为主体建筑,两边为次。各部分都有一进出弧形门洞,布置为一主两侧,一大两小。在主门上方有一牌匾,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老先生题写的“普陀圣境”四字行草,显得雄健豪放、刚劲有力,气势磅礴之中而又韵味深厚。</div><div> 穿过山门直行300米,右边东南方向临海,有一座巨大的四柱三间七楼式石牌坊,牌坊建于1919年,四柱落墩,古朴雄伟。柱枋上的明楼均为绿色的琉璃瓦装饰,流檐飞脊,斗拱花翅,并饰以龙狮等动物装饰。正门的龙凤板上写着“南海圣境”四字,其下横枋上书“同登彼岸”。两边横枋上分别书“宝伐迷津”、“金绳觉路”。牌坊的背面则写着“第一佛国”和“回头是岸”。这些匾额,为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徐世昌,代总统冯国璋等人所题。可以想象,普陀山当年的社会地位何其尊贵!</div><div> 牌坊下去十米左右,即是当年上岛的唯一码头,一条宽8米、长11米的石条台阶直伸到海滩。在客运码头未建之前,来岛上拜佛进香、观光揽胜,都须从此上岛。海滩宽约十米,长近百米,一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的黄褐色岩石,散布或堆砌在海滩中,这些石上镌刻着一些碑刻,如“乐土”、“短姑古迹”“佛放光明”、“慈航普度”等等,仿佛浮在海面一般。台阶左边塑有一古代村姑的雕刻,双手合十,作揖状,虔诚之态,栩栩如生。我不知道这是否塑的“短姑”的故事,不过,“短姑古迹”四字和这些石头,却引出了一个关于观世音菩萨显灵的传说。</div><div> 相传曾有两姑嫂发愿礼佛,她们凑资买船到达这里时,碰巧小姑月经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进山。嫂子短(注:埋怨的意思)其无福朝圣,只好独自进山拜佛。不料时近中午,潮水大涨,小船与岸相隔,无法靠岸。正当小姑饥肠辘辘之时,岸边来一手持食盒的村妇,向潮水中投入一些石块,然后踩着这些石块,径自来到小姑的船上,放下食盒,并告诉小姑,是受其嫂所托,说完后离船而去。待嫂进香归来后,小姑问及此事,嫂愕然不知。忽然心有感悟,就再次前往拜佛,瞻仰莲座,见菩萨衣裙湿了一片,方知确是菩萨显灵。后来,人们把姑嫂泊船之处称为“短姑道头”,这里也就成了“短姑圣迹”一景点。</div><div> 从牌坊出来,顺着马路前行不远,右边有一池,池不大,池边有回廊,还有一木亭供游人休憩观池,颇有园林的味道。由于时间的缘故,没敢停步,顺着池边马路右行,几分钟后就到了南天门景区。</div><div> 南天门所处之地,位于普陀山南边突入海中的一小小半岛上,似普陀山龙爪之一龙指,与短姑道头处于平列状态。半岛与本岛仅一狭窄联系带,看似孤悬入海,几乎与本岛一水相隔,中架有一石桥,联通两头,桥身似龙,名环龙桥。过桥后,见周围遍有巨石,更有如危岩般耸立,形状各异而奇特。右边靠海有一梵宇琳宫,前有两巨石矗立,上有一石如横框一般,两头正压在两巨石之上,自然形成如门状。门洞高约2米,宽约1.6米,下可自然通行,无需低头或侧身,纯系大自然巧夺天工。因为此地正处于普陀山的南面,按照中国神话传统说法,从人间进入仙界须经南天门方能进入,故将这个各方面相符的地方命名为南天门。站立石门前环顾,但见周围群岩方峻厚重,古朴耸立;不远处海水泛波浩渺,一览无遗;旁边有一龙眼井,幽深而清冽。南天门除石门形状打眼之外,最吸人眼球的,当属众多摩崖石刻。门上横框石的南北两面,书有颜体金字“南天门”三字,两侧巨石上,分别刻有“佛”、“龙”两大字,及对联和碑刻,如门侧清康熙年间武将蓝理所题“山海大观”四字,苍劲有力,引人注目。之外,沿寺庙旁石阶而行有一巨岩,可缘石级登临岩顶,岩顶平坦,有两处小小水潭,清澈见底而发光,俗称狮子眼,岩石上锲有“龙华大会”、“砥柱南天”、“海岸孤绝处”等石刻。(未完待续)</div><div> </div><div><br></div> <h3>普陀山山门</h3> <h3>老码头牌坊和“短姑圣迹”</h3> <h3>老码头</h3> <h3>新客运码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