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土猪,叫寺门前

一笑

相信都会有一种记忆,曾记得小时候,每当母亲做辣椒炒肉的时候,还未上桌,味蕾就己经被火热的辛辣气息所包围,坐在桌子前眼巴巴地望着厨房,直到冒着热气的辣椒炒肉被端出来,迫不及待的尝上一口,猪肉沾染了辣椒的火辣热情,辣椒则被包裹上猪肉的醇厚浓香,满口的肉香却不想停下来。吃上一碗饭后又盛满,风扫残云地吃到盘底,再用剩下的汤淋到饭上,和它们再续前缘,这滋味岂是一个爽字了得。<div> 那时候吃的猪肉,味道总是那么好,无论是小炒肉、回锅肉,还是红烧肉,或是肉穿蛋汤,都是那么好吃。“一家炒肉满街香”,那种味道真的无法忘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人们吃的是正宗血统、粗饲放养的原生态地方猪。随着生猪品种的良种化,饲养放式的改变,我们吃的肉越来越感觉不到小时候的味道。</div> <h3>  经历了数十年土猪改良的风雨洗礼冲击,衡阳县的“寺门前土猪”品种艰难地保存下来。寺门前土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之一。相传,衡阳县洪市镇寺门前(现为洪市镇寺田村)山清水秀、田土肥沃、饲草茂盛,家家户户养猪为业,所培育的猪生长快、产仔多、性能优、品质好而远近闻名,寺门前猪因此得名。又因王船山故里“湘西草堂”周边曾广泛养殖,故又名“草堂猪”。1957年,“寺门前猪”被定为湖南省优良地方猪种13个地方类群之一,1976年《中国猪品种志》将其命名为“华中两头乌猪”,并入湖南“沙子岭猪”品系。</h3> <h3> “大肚子、塌蹄子、短嘴巴、软腰子、垂耳朵、皱皮子”成了寺门前土猪“脸谱”特色;“点头墨尾”是寺门前猪的独特外貌(即头和臀是黑色,其它部分为白色;尾部黑斑绕尾根星圆形或椭圆形)。寺门前猪性成熟早,产仔多,繁殖力强,是经长期自然进化和人工定向选择所形成的地方猪品种,是一个古老的肉脂兼用型地方猪种。</h3> <h3>  “寺门前猪”作为农耕时代培育的优秀猪种,在商品经济时代显现出莫大的劣势,饲养成本高,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比较效益差。散养户无利可图,规模场不愿养,致使数量急剧下降,遗传基因濒临灭绝。据普查统计,1985年衡阳县所有乡镇均存有寺门前猪,共有公猪317头,母猪23687头。至2005年,全县“寺门前猪”,仅仅只有127头,其中公猪1头,母猪126头,主要分布洪市、溪江、曲兰、大安等乡镇,濒临灭绝。面对“寺门前猪”饲养数量急剧下降情况,市县两级畜牧水产部门十分重视,决定加强“寺门前猪”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以衡阳县种畜场为保种主体,于2013年元月组建了“衡阳县寺门前猪资源场”,经过几年努力,“寺门前猪资源场”不断发展壮大。2014年10月,该场获得“湖南省沙子岭系寺门前猪资源场”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书,更名为“湖南省沙子岭系寺门前猪资源场”。目前,寺门前猪资源场核心群常年存栏原种猪达到500头的保种规模,为保持本土猪种基因不消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h3> <h3>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原生态高品质的土猪肉成了香饽饽,寺门前土猪迎来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春天。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寺门前猪的发展,要求把寺门前猪作为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打造成我县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h3> <h3>  寺门前猪肉肉质细嫩,肌肉切面呈雪花状,大理石纹路明显,酷似著名的日本神户牛肉,肉质肥,瘦肉分布很均匀,口感很香,被称为猪肉中的“劳斯莱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