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第二实验小学2017级一(八)班参观戚城文物景区

高高兴兴

<h3>  2017年10月21日,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王老师带领着濮阳市第二实验小学2017级一年级(8)班的星星之火读书社、启航读书社、博雅书社、新竹读书社、风吹麦浪社团、鱼禾溪耕社团的五十名同学来到戚城文物景区开展学习历史,了解濮阳的活动。</h3><h3> </h3> <h3>  出发前,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今天的活动安排,告诉我们要认真听讲解员的讲解,并且注意在场馆内保持安静。</h3> <h3>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依次进入。</h3> <h3>  到达戚城历史陈列馆了,我们都好期待啊。 </h3> <h3>  历史陈列馆内摆放着由蚌壳摆塑而成的“中华第一龙”和其他在濮阳出土的文物。</h3> <h3>  中华第一龙”有着六千多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为龙的子孙的事实。话说中华第一龙的出土,要追溯到1987年濮阳市为解决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在濮阳县城西南处修建了一座引黄供水调节池,施工中在仰韶文化第四层下出土了四组用蚌壳摆彻的龙虎等动物图案。 </h3><h3>墓室中部的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下山之锰虎。墓主人的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被考古学者验定为“中华第一龙”。 </h3> <h3>  瞧,同学们听的多认真啊。 </h3> <h3>  细心的王老师怕我们人多,看不清楚中华第一龙的全貌,组织我们绕着墓葬走了一圈。 </h3> <h3>  原来濮阳的“华夏龙都”称号是这样来的啊。 </h3> <h3>  相信每一个到戚城文物景区参观的人都会注意到这个塑像吧,他是谁?有什么故事?听讲解员阿姨为我们娓娓道来吧。</h3><h3> 原来啊这个雕塑的名字叫颛顼乘龙至四海。</h3><h3> 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为“皇”或“帝”。 </h3> <h3>  颛顼即高阳,他是北方天帝,后来继承黄帝作了中央大帝,建都在帝丘。颛顼是个忠于职守的天帝。他经常乘着飞龙巡视四海,北边最远到达幽陵,南边到过交止 ,西边渡过流沙,东边到过东海中度朔山上的蟠木。不论是鸟兽动物,还是草木植物,也不论是五臣四渎的大神,凡是太阳能照到的地方,他都要亲自巡视察看。</h3> <h3>  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通过今天的参观学习,同学们受益匪浅,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作为濮阳人的荣誉感。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