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b04fbb"> (前言)<br> 《我的父亲》作者肖坤友,四川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四川作家协会会员,现役警察,成都警营中资深新闻宣传、刊物主编。他先后出版了《黑白记忆》《残月》上百万文字的作品。他当兵,从警近40年,一直与文字结伴,辛勤耕耘,笔耕不辍。在他临近退休时,宝刀不老再现文字璀璨,一部惊心动魄,脍炙人口的小说《刑警的眼睛》横空问世。我是他忠实的读者,他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和高度语言表达能力。他的作品正义、人性、赋有深邃的人生哲理,读来受益匪浅,所以喜欢。但他必定不是现流行的网络自由媒体人,在描述警察与罪犯的斗智斗勇及一些侦破案件过程,难免要回避一些细节及“宣传禁忌”包括时间、地点、单位、人名等敏感字眼。所以多少有点让读者遗憾......<br> 当我读到“我的父亲”时,眼前一亮,仿佛走进了作者的世界,重情谊,懂感恩,字字句句让人动情,甚至潸然泪下。读了一遍,余味未尽,重阅细嚼,让我看到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的过程,让我看到千百万淳朴的农民养儿育女的艰辛;让我看到了贫困的农民有着舍己助人的善良的光辉一面,及他们对后代寄予的原始本能的希望:“走出大山当个大官回来”或许,他们中很多人没有了却父辈的心愿,但,父辈的希望却成了他们日后的工作动力,激励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不忘父辈嘱咐,兢兢业业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得出色,为社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作者就是其中一例,在夕阳西下把最后的余光洒在自己战斗过的工作岗位上,为藏青蓝制服增添一道瑰丽绚烂的彩虹。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作者不负生命,没有辜负父亲的教导,为正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人做出了表率。值得敬佩,值得学习!<br> 最后,引用哲学大师罗素之言:“如果一生中能读到一本好书,在阅读中又感到乐趣,这种乐趣又把我们引深到思考中去,在思辨中再得到更大的乐趣,这才是一本好书应有的价值,也是它真正存在的意义。”故分享转载与亲们共勉!</font></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4fbb"> 《我的父亲》<br> 父亲,今天是你89岁生日。你离开我已经整整20年了。只有在老家土坯房的墙上,那张发黄斑驳的全家福里,才能看到您模糊的头像。你是1997年冬天走的,那时我在成都黄天坝一个部队当兵。那段时间我在赶写《战旗报》的一篇约稿,部队领导说不写完那稿子不准我走。我知道你在老家已经倒床半年,快不行了,可我那篇长篇通讯一直未能采写完。最终你还是没能等到我,那天早上九点多钟,您病死在老家土坯房里。<br> 我们的最后一面是当年的夏天。我休假回家,您病怏怏地站在屋后那块空地边发呆,黑瘦的脸上堆满了忧悒。你从怀里 掏出一把野草籽往地里撒去,说以后长出藤了荫凉。听姐妹们说,您走时留话死后就要埋葬在那块地里。原来,您那时就在悲切地为自己准备后事了。</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38年前今天,我换上一身肥大的“二尺五”(军装),吃了您的生日宴,随大队民兵连长走出家门,踏上了从军的路。你甩下几桌客人,一直送我到大路上,笑得一脸皱纹。您很迷信地封我好话:“友娃子,你出去当个大官回来!”<br></font><h1><font color="#b04fbb"> 惭愧的是,当兵20年转业18年,无论是在部队当兵还是到了地方上班,除了当个几十年听话服管的部下外,我竟没混出筷头子头大个官儿来。想起来真对不起您,辜负了您老人家的期望。<br></font><h1><font color="#b04fbb"> 年岁渐远,您的身影日渐模糊。您没有给我留下多少特别有印象的东西,我只知道你为人正直,心地善良,一生辛劳,吃了一辈子苦。我记得干集体活挣工分养家的时代,生活十分困难。我和姐妹们都还很小,饿得皮包骨头,三伏天,您和娘趁中午收工回家的一个多小时,您紧赶快赶回家里,用面杖做手工面条,让娘煮给我们吃。还有一天中午,因为赶时间,全家人就吃一一小瓦缸冷稀饭,一人一碗。娘话中有话的提示我:“友娃,您吃不完就分点给您老汉吃嘛。”我懂事的停下筷子,将半碗稀饭推到您面前。您坚决的摆手并拂开了自己的空碗,说您吃饱了。您就那样笑眯眯地看着我风卷残云地吞下那半碗稀饭。</font></h1></h1></h1> <h1><font color="#b04fbb"> 三妹八九岁时突然生了一场大病----支气管炎。家穷,病情拖严重了最后没钱进大医院。那天晚上,三妹喉咙里的气息越来越微弱。她的生命之火,就像屋里那盏煤油灯,悠悠地闪着,随时都可能熄灭。就在你准备取下门板“晾”她时,气若游丝的三妹顿时明白了一切。她喘息了好一阵,艰难地说:“我平常耍的,那个玻璃瓶瓶儿,很好耍。你们去找到,留给我四(妹)儿耍......”<br> 那一夜,您不吃不喝,坐在黑屋里闷头抽了一晚上的叶子烟。那时我还小,我无法理解您的胸腔里是一种怎样的煎熬,怎样的痛楚,抑或是在一遍遍祈求阎王爷留下您的三女儿吧?我也不知道阎王爷是不是被您和三妹感动了,天亮时,三妹居然挺过来了!<br> 父亲,您的一生中除了辛苦哺养您的六个儿女,还做了很多好事。那天中午,您从公社开完会回家,路过一片红苕地时,看见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小孩伏在地里痛哭,地边倒着一把锄头。您跳进地里问那女人,才知道她的儿子生病没有钱治疗,她就那样绝望无助地哭嚎着,等到孩子断了最后一口气就挖坑埋掉。您掏出身上仅有的一块钱,让她抱去街上找医生。那是在60年代中期,普通工人一个月10多块钱就可以养活一家人的年代。那个几乎与我一般大的男孩子竟被您的那一块钱治好了。后来,他长大了,娶妻生子,外出打工当了爷爷。 </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我14岁初中毕业,全班50人推荐一半的人读高中,作文被全年级当范文展读的我,被老师同学封为“小鲁迅”我因此被学校推荐读高中信心满满。然张榜那天却没有我的名字。您中午收工回家吃饭,见我倒在被窝里哭得伤心,您丢掉锄头就冲去学校找冯校长。没多一会,您就耷拉着脑袋,气呼呼地回来了。您坐在床沿上,默默地叭嗒着叶子烟。良久,叹息说:“友娃子,变了泥鳅,你就不要怕泥巴捂眼睛。你既然投胎给我这农民当了儿子,变成了农民,就认命吧,这辈子每天背太阳包过山。”<br> 父亲,你当了一辈子农民,您比谁都知道农民的苦,我明白,您是不甘心让您的儿子,像您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当一辈子农民的。但现实又让您这个农民无可奈何,您无法用自己的能量,来改变您的后人不当农民。<br> 1982年秋,我当兵离家三年后的第一次休假,出发前给家里发了电报。我姐收到电报后,就赶车加走路来到大老远的新桥区把我截住,为的是给我严肃地打个招呼:“兄弟呀,你回到家后,千万不要提老汉喝酒的事哈,不然家里又要吵架......”是的,您一直好酒,那时家穷,我们姊妹多,您的生存压力巨大,也许是劳累,也许是心烦,从我懂事起,几乎就没有看到过您真正开心过一天。您常常在劳累之余,就着南瓜喝碗土酒解乏,麻醉自己身心,借酒烧愁。您喝醉了难免爱说点酒话,因此全家人都深恶痛绝您喝酒。</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后来我慢慢理解了您的喝酒,酒杯里装着男人太多的无奈。那时我从有限的部队津贴费中积攒了350元,回家时悄悄交给我在街上开药铺的干哥赵医生那里,嘱他每月发给你五元钱,让您拿去买土酒喝。那是我走出农家后,孝敬您的最大一笔金额。<br> 1997年我在部队,经济各方面都还行,可您就在那时匆匆地离开了人世,您没能享到我的福啊。出殡那天,我特意穿着军装,站在你得到身旁,颤声与您作别。表姐夫扬大哥至今还常常提起当时我对您一生的评价,一生的感恩,一生的惭疚。<br> 父亲,您的儿子虽然没有当官,也没有发财,但奋斗到今天,各方面条件也不差了。如果您能活到现在,我会开着车载着您在省内周游,让您也“过过城里老太爷”的洋盘日子......<br>父亲,今天是你的生日,也是我走出农家的日子,因为工作,我没能回家 ,在您长满菁藤的坟头烧纸上香.夜深了,写几段文字,聊作对您老人家的怀念吧。</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注:此文因无电子版本,本人对着丛书敲打键盘费时1小时30分而成,尊重原创不敢有误。若读者想购买印刷版,可与我联系,吾愿为亲效劳,圆你读书之梦。</font></h1><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