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亲爱的母校――青春的记忆。我们28级四班同学,1969年9月入校,1974年7月在学校毕业,在校整五年。</h3> <h3>2016年下半年,我曾经去过母校,想看看母校的变化,遥想当年的青春记忆。</h3> <h3>当然,母校现已改为山东省济南泉城中学。新的济南一中现已迁址到轻工业学校原校址,更加宏伟壮观。</h3> <h3>母校的大门现代化气息十分浓厚。</h3> <h3>当年的学校办公楼</h3> <h3>上学时代进这个办公楼感觉很神秘。</h3> <h3>42年了办公楼变化不大,留个纪念。</h3> <h3>她还是显得那么庄重。但楼前有一个雕塑基座似乎没有了。</h3> <h3>楼前的松柏依然那么坚强</h3> <h3>古香古色的大门依然那么有韵味</h3> <h3>办公楼后墙的爬山虎很旺盛,已经爬到楼顶了。</h3> <h3>从办公楼看大门的方向。当年我们排着队,带着小板凳,坐在路的两侧经常听大喇叭传达中央的文件。1971年林彪事件的发生就是坐在这儿听到的。</h3> <h3>办公楼的西门,是当年七连二排的教室。(排长:朱宪文)</h3> <h3>斜对面是我们七连四排和七连一排的教室。</h3> <h3>现已改造成为现代化的教学楼</h3> <h3>这是现在教室里的课桌,我们当年使用的是苏式的课桌,上边板能翻开,带有斜度。根据人体工程学来设计,很好用,现在可能都没有了。</h3> <h3>大操场的主席台和过去大相径庭,主席台后面的假山和亭子已经没有了。</h3> <h3>过去没有看台现已修建看台</h3> <h3>当年的操场和跑道现已改为塑胶跑道和人工草坪足球场。</h3> <h3>篮球场</h3> <h3>单双杠活动场地</h3> <h3>新建了乒乓球馆,当年的校办工厂已不见踪影。</h3> <h3>露天的乒乓球台</h3> <h3>树木己长得郁郁葱葱</h3> <h3>当年民族风格的图书馆己重建为现代化建筑。</h3> <h3>当年叫图书室现在叫图书楼</h3> <h3>校中的假山石</h3> <h3>学校的体艺楼</h3> <h3>学校中的纳凉小亭</h3> <h3>学校的普法角,我们刚进学校的教室二楼就在她的后面,现在已不存在。</h3> <h3>这是当年唯一保存下来的一排教室</h3> <h3>卫生室还如当年,就在第一间屋。</h3> <h3>校内的道路笔直,己改为沥青路</h3> <h3>道路上的广场砖还有图案。</h3> <h3>学校中的生态园</h3> <h3>操场东边有一片地不知准备干什么用</h3> <h3>大门外的远景,两边当时好几棵树</h3> <h3>大门外运输街的西侧,当年是赵庚枝家住的地方,东侧是舒立民的家,也是我们男生常去的地方。</h3> <h3>大门的南边当年有一个小卖部,我们经常去买零食吃。</h3> <h3>1996年的班级聚会在大门口的合影。看,当吋的学校大门已改造。</h3> <h3>女生当年的毕业照。为什么男生没有照呢?</h3> <h3>这是学校文艺宣传队同学的留念。(张京慧提供)</h3> <h3>当年的学生证。(张京慧提供)</h3> <h3>当年的红卫兵证。(张京慧提供)</h3> <h3>被批准加入红卫兵的通知书。(张景惠提供)</h3> <h3>当年的入团志愿书。(张京慧提供)</h3> <h3>当年的毕业证书。(张京慧提供)</h3> <h3>正文内容。</h3> <h3>这是放入学生档案的资料。班级对学生的鉴定意见和学校意见。(张京慧提供)</h3> <h3>张京慧老同学,当年在学校门口的拍照留念,是28级四班的文艺骨干,共青团员,红卫兵小将。(张京慧提供)</h3> <h3>我们刚入校的时候就在这样的楼的二楼上课,楼的东边还住着印尼华侨生。(舒立民提供)</h3> <h3>办公楼前曾经有过的毛主席雕像,我们入校时已经没有了,只留下一个基座。(舒立民提供)</h3> <h3>学校当年图书馆的大门,门内有两棵参天大树。(舒立民提供)</h3> <h3>自己也找到夲人几份当年的学生通知书,还是学期的三好学生。政治评语的字儿写的挺好,忘了是哪一个同学写的?</h3> <h3>当年的学习成绩还行,只是外语差点,哈哈。</h3> <h3>主课全是优秀,体育是良好,本人不太爱活动。评为三好学生。</h3> <h3>青春无悔。母校,你留给我的是最最美好的记忆!!!</h3> <h3>青春永远没有毕业,愿我们大家一路走好,一生辉煌!!</h3> <h3>谢谢老同学们!!!</h3><h3><br></h3><h3>甲子晚晴(孟广勤) 制片 </h3><h3>2017年10月21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