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时代,我的沉重心情

勤书频道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 color="#010101">【题记】</font></b></span></h1><h1><br></h1> <h3><font color="#010101"><b>●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安岳县一个偏远的小乡村,儿时的记忆不时涌起,说明自己老了。历史是遗忘之后,剩下来的支离破碎。写作也是遗忘的一种方式,因为写作强调了一些记忆,同时就淡化了另一些记忆。我一直不敢回忆过去,怕的是失去那些、我还没有清晰意识到有价值的记忆。</b></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 今天在单位值班,当我在学习十九大报告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一个小标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时,我油然而生,而且鼓起勇气,把我的小学时代记录下来,是因为我同样害怕记忆会忘了我自己。</b></font></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 color="#010101">【学习】</font></b></h1> <h3><font color="#010101"><b>● 我的小学时代虽然那样久远了,可很多事情还是记忆犹新。我们大队的小学,五个年级但只有四个班,一、五年级在一间教室,是“复式班”教学,老师在给一年级讲课前,先要给五年级布置好作业,调皮的一年级学生总是会放下自己的功课偷偷跟着去学五年级的内容。学校里,除一个公办老师外,其余全是民办老师。我的一二年级老师叫卿兰吉,他曾经读过一段时间的安师校,算是文化水平相对高的民办老师,教语文和算术,他的粉笔字写得非常好,横平竖直,方方正正,我们都模仿他。三年级的老师是卿文辉,只教了我一个学期,后来从政当了大队会计。四五年级的老师名叫周正里,原复兴公社人,文化程度不算高,可能没有学过拼音或者没有学好拼音,有时教我们认生字时,尽然读半边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川人长得憨,认字认半边”的道理。具体的学习细节都不大记得了,但是有几件事还是觉得好玩就记在这里吧!</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有一次做算术题,是一道应用题,我们谁也不知道答完题之后用什么标点符号,讨论了半天也没有主意,自己就只好随便写了。我不记得当时自己写的什么符号,可能是问号之类的。只记得一个叫卿兰佑的女同学点了一个点,结果就她对了,因为老师说她写的算是句号。还有一次,老师提问写生字,被提问的是一个姓刘的学生,他在黑板上把“立”下面那一横写成“宝盖头”了。更可笑的是一个叫王章友的男同学,不论是语文或者算术,成绩都不怎么好,而且经常逃课,老师提问叫他在黑板上写生字,他经常把字倒转九十度的写着,他父亲也经常到学校来找老师寻问其学习情况,在教室门口大声的问老师“我儿涂不涂得”,至今都觉得很好搞笑。</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我的成绩不算好,也不算差。遗憾的是,小学五年里,只得过一次奖励。那是参加班上的算术竞赛,得了第二名,领到的奖品是一支铅笔和一纸奖状。</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那是我学生时代做过最大的“官”了。小学五年里,所有老师对我特别好。记得有一次全公社小学统考,考试算术时,我正在答题的时候,一个女生站在我的课桌前给了我一张纸条,说是老师让她给我的,我没有看,因为所有的题我都会做。</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下午放学回家后,晚上做作业由于经常停电,每家都准备了煤油灯用来照明。虽然只有数学、语文两门功课,作业不很多,但做作业过程我都打起精神,因为如果你不小心打个盹就可能会把眉毛烧掉。</b></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 color="#010101">【劳动】</font></b></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 对70年代的农村小学生来说,学习和劳动是同等重要的,有时甚至学习要服从于“大干快上”的集体劳动。劳动也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曾经一段时间,学校操场外面有一块土地,其中每个班分了一小块,主要用于种红苕,初冬的时候则可以收获好多果实,把红苕挖出来以后还要放在教室的最后面,择时低价卖给附近缺吃的农民。又有一段时间,学校还喂了很多兔子用来为我们支付书本费,春夏秋冬都需要扯草喂养兔子,大家都非常爱好这项劳动,很多时候骗家长要到同学家里去玩,却是跑出去拔草、喂兔子,观察那些吃得津津有味的小兔子。</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校外的集体劳动则要艰苦很多,个头稍微大一点的学生,假期要和大人一道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这样可以算半个人或者小半个人的劳力,计一定的公分,分到一定的口粮;家境困难和个头小的学生则要到田间地头割草喂养耕牛;有两年时间,公社修黑桃河水库,学校组织我们每个学期至少要去锤两次石头用于修筑水库大坝;还曾经有一段时间,遇到农忙的时候,于是我们就把学习放在了田间地头,边学习边劳动,而且时常会有一些劳动竞赛,比如比赛剥玉米谁快、谁采摘四季豆最多,这时我们这些孩子也会兴奋异常;我们最喜欢的是在菜地里劳动,天热了大家把瓜叶摘下来顶在头上当草帽,天暗了我们捉一些萤火虫当照明,这片土地充满着说不完的田间事,道不尽的农家乐!</b></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娱乐】</font></b></h1> <h3><font color="#010101"><b>● 每半年,区上的电影队会轮流到每个大队放一场电影,这时候就成了孩子们的节日,课后大家纷纷跑步回家,吃过晚饭甚至不吃晚饭、早早就搬了凳子在大队部为全家占好座位;有的还会急不可耐地到路上迎接放映员,大一些的学生会主动帮放映员扯好屏幕,观看调试放映设备。大家嘻嘻闹闹地说笑着,直到放映员一声"开始放映",才会慢慢静下来。不管是等了多久,也不管影片看过多少次,大家都会全神贯注地观看。有时看一遍不过瘾,第二天还会追着放映员到别的大队再去看一遍,有时还会看几遍。这些电影里的情节很长时间都会作为我们游戏的内容,比如看完《地道战》,大家就开始挖地道,而看完《地雷战》大家又忙着做地雷。</b></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游戏】</font></b></h1> <h3><font color="#010101"><b>● 农村的学生最不缺乏的就是游戏内容。"滚铁环",是让我们滚着一个铁环狂追;"拉弹弓",不但可以用来比谁将"子弹"射的更远,还可以用来打鸟,有时也向同学身上射;"折飞机",更使我们恨不得把新的课本也撕下来,比谁做的飞机飞得更远,也看谁做的飞机多和好看;"煽烟合、喂洋虫、走石子棋、斗鸡、丢手巾、跳绳、踢毽子"还有"三六九"等等各种活动……游戏花样层出不穷,但都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学校的运动设施则是非常简陋了,在马路上跑步;在狭小的校园里抢一只仅有内胆的“篮球”,唯一令我怀恋的是学校有张用石头做成的乒乓球台,从那里走出了不少打球高手。</b></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 color="#010101">【日常生活】</font></b></h1> <h3><font color="#010101"><b>● 70年代农村的日常生活是不可想象的,主要的粮食是红苕和少量的小麦、玉米面,只有到了春节才能吃上不参任何杂粮的白米干饭,我们家四兄弟,父亲那时在大队上当大队长,按行政职务来说虽然是大队里的二把手,但实际上是他说了算,所以我们还可以填饱肚子,有的家庭孩子很多,按照年龄和公分合计后分的粮食远远不够吃,一年有半年时间处于半饥饿状态;孩子们最苦的要数“文革”中春天时吃不到蔬菜了,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一思想指引下,每家自留地里种的蔬菜都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拔掉了,尽管大家都很心疼,但为了避免被批斗只能眼睁睁看着毁掉,这样秋天的蔬菜经过一个冬天的消耗已经所剩无几,春天除了干萝卜片只能找田间地头的野菜来吃,很多时候是“面无菜色”。</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每年春节前,孩子们会得到一套新衣服,春秋天当外套,夏天做衬衣,来年冬天又可以作棉袄,衣服如果有破洞,当父母的就会不停地打着补丁,到冬天各种各样的补丁越来越多,“五彩缤纷”得几乎看不出原来衣服的样子。</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的小学生活很快就结束了。那是一个经历了“文革”到“改革”的巨变年代,这段历史可能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有些遥远,可能有的闻所未闻,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但这的确是一个令我记忆十分深刻的时代。如今,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生活更是离农村的孩子远去,希望大家都不要忘记这段历史,永远生活在一个富足又“不折腾”的时代。</b></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 color="#010101">【结束语】</font></b></h1> <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学时代基本上算是记录下来了。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之沉重!!!</p><p class="ql-block">● 一个国家,拥抱强盛的明天;一个民族,迎来复兴的前景;世界社会主义长河,奔涌向前;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别开生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循着这四条历史的轴线,让我们走进这新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也不能不振兴;入学率虽然再创新高,但教育均等化依然重任在肩。能不能在每个案件中体现公平正义?能不能在家门口看得见绿水青山?当新时代有了更精准的经纬度,若还守着老旧的航海图,单以增长率论英雄,以“物质文化”的标尺衡量一切,发展就会偏离航道,人民的获得感就会有欠缺。</p><p class="ql-block">● 因此,一所学校没有像样的教学设施设备,谈何建设教育强国?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实现?农村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什么时候才能得到真正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下一站的教育,教育的下一站,的确让人充满想象。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才能明其将往。新时代、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三十多年后,虽然校舍发生了改变,</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但课桌还是几十年前的课桌……</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