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纪淑文老师,邱皓老师,邱月老师。</h3><h3><br></h3> <h3> 纪淑文老师</h3><div>纪淑文,辽宁人,1962年入辽宁艺术师范美术专业学习。之后一直担任美术系教师,数十载舌耕笔种桃李芳菲。教学之余,勤奋作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美展并获奖。1992年有作品参加全国首届花鸟画展,1995年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美展。现为中国工笔画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人口基金会爱心大使,中国美协辽宁分会会员、锦州美协常任理事、锦州画院特聘画师。</div> <h3> 邱皓老师</h3><div>邱皓,全国工笔画学会会员,美国国家肖像画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口基金会爱心大使。幼年从母学画,早期因酷爱雕刻艺术,考入玉雕厂从师学艺,因绘画功底较深,在同行中成为佼佼者,做出很多有新意的优秀作品。</div> <h3> 邱月老师</h3><div>邱月,毕业于大连轻工学院服装设计系,大学四年,孜孜苦求,成绩优异,在校期间就获得了“大连碧海杯”全国大赛优秀奖。毕业后又有“西部风情”在真皮标志杯。</div><div><br></div><div> </div><div> 一年前就听说了纪老师、邱老师的作品很好,而且无意间在网络上看过。没曾想到这次真的有机会去拜访参观老师的艺术馆,并为之震憾。</div> <h3> 2017年10月15日,约同好友刘洪进,一起参观宋庄•淑文皓月艺术馆。梦幻仙境般、大气磅礴的视觉冲击感令人十分震憾!有幸遇到了纪淑文老师和邱月老师。并在参观完之后纪老师和邱老师给我们进行热心的指导,细心讲解绘画知识!两位老师的热忱给于我很深的启迪。两位老师待人非常谦和,温文尔雅。座谈中讲授了她们在创作绘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且耐心的解答了我在绘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h3> <h3> 邱皓老师的课堂教学 </h3><div><br></div><div> 要使绘画水平提高就先要提高对绘画的认识水平。只解决技法问题是短浅的认识水平。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绘画理论上。他把绘画艺术的存在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认为绘画是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指出绘画具有极大的社会教育功用和特殊的艺术审美功能。</div><div><br></div> <h3>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艺术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人欣赏之后除品读享受美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能受到很大的启迪、教育。</h3><h3><br></h3> <h3> 一幅画于观赏者而言,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自己的心的活动。欣赏者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就会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 </h3><div> 南朝齐·谢赫 所著《画品》说『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div><div> 邱老师她们的画作给人仙境梦幻般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气韵生动”的最好阐述。『气韵 :六法之难,气韵为最。意居笔先,妙在画外。 如音栖弦,如烟成霭。天风泠泠,水波濊濊。 体物周流,无小无大。读万卷书,庶几心会。』</div><div> 邱老师她们的画作将传统绘画中的骨法用色彩淋漓尽致地彰显了出来。所谓“骨法,用笔是也。”传神、气韵都有赖于用笔,而用色彩体现出骨法用笔其本身就是一种在绘画过程中的大胆创新。张彦远又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历代名画记》卷二),这里的“意”和上面的“意气”并不完全相同,她更多的是指情意与激情。因为画家作画靠的就是激情和情意的推动,如果画家作画是只想着如何把画作好,那她的情意和激情就不能显现出来了。张彦远特别指出“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就像谢赫“六法”强调的“骨法用笔”。而以色彩体现骨法则是对传统绘画的重大突破。如山水画中的“乱柴皴”、“卷云皴”、“斧劈皴”等;人物画中的“十八描”、“高古游丝描”、“曹衣描”、“竹叶描”等。由于传统强调“归乎用笔”,否认其它绘画手法,如“吹云”、“泼墨法”等都是对传统的大胆创新和突破。传统认为这些画法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这里我出现了一个疑问:难道现当代有很多这种不重视用笔的画家,如张大千等,那他们的画是否也如张彦远所说的一样,“不谓之画”呢?张彦远在《论顾陆张吴用笔》中说:“张吴之妙,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这是否又与“骨法用笔”,“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相矛盾呢。美学大师宗白华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一 精一 ,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一 性一 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事实上,表达艺术的方式是多样的,并不局限于某家某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应大胆创新和突破。</div><div> 清人黄铖所著 《二十四画品》(黄钺,字太君,又字左田,号西斋,自号盲左,安徽当涂人,生于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年),乾隆庚戌进士;嘉庆时授礼部尚书;工书画,山水有姑熟派萧云从风,与大学士董诰并称董黄二家,年九十二,失明而卒,谥勤敏,著有西斋集。)绘画论著,仿司空图《诗品》而作,“专言林壑理趣”。共分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冲和、澹逸、朴拙、超脱、奇辟、纵横、淋漓、荒寒、清旷、性灵、圆浑、幽、明净、健拔、简洁、精勤、隽爽、空灵、韶秀等二十四品。“气韵”亦为二十四品之首。</div> <h3> 画家作品的“神妙”之“造化在我,心耶手耶”,“苍润”之“气厚乃苍,神和乃润”,“冲和”之“得非力致,失因意骄”,“超脱”之“意趣高妙,纵其性灵”,“奇辟”之“苦思内敛,幽况外颁”,“淋漓”之“兴尽则返,贪则神疲”,“健拔”之“体足用充,神警骨峭”,“简洁”之“务简先繁,欲洁去小”,“精勤”之“慎之思之,然后位置”等,都涉及创作论、方法论,其精简而形象的表达有很强的涵括力。</h3><div> 至如自谢赫以来代代相沿的“气韵”,都有独到会心,或曰“意居笔先,妙在画外。如音栖弦,如烟成霭”,很能发人深思。言“性灵”的“自本自根,亦经亦史”,“听其自然,法为之死”,前者兼从自身的“根本”及外来的修养而言,很见全面,后者强调“自 ;然”而突破“法”障,也是对泥古、摹古思想的批判。</div><div> 在涉及艺术风格时,如以“繙《金仙》书,拓《石鼓》字”拟高古,以“山雨洒衣,空翠粘鬓”拟苍润,以“诗曰魏武,书曰真卿”拟沉雄,以“风檐虚铎,籁过洞箫”拟冲和,以“瑶琴罢挥,寒漪细流”拟澹逸,以“草衣卉服,如三代人”拟朴拙,以“粗服乱头,有名士气”拟荒寒,以“冲霄之鹤,映水之梅”拟清旷,以“紫花灼灼,碧潭悠悠”拟明净,以“香消炉中,不火而薰”拟空灵等,确是足资体味。</div><div> 当然,作者所重在自己的感悟,未免有迷离恍惚的神秘主义色彩。西洋自埃及、希腊以来传统的画风,是在一幅幻现立体空间的画境中描出圆雕式的物体。特重透一视 法、解剖学、光影凸凹的晕染。画境似可走进,似可手摩,它们的渊源与背景是埃及、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建筑空间。</div> <h3> “气韵”和“骨气”是绘画的根本所在,“一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还提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正是“立意”与“用笔”的相结合,从而达到气韵生动之效果。</h3><div> 张彦远说“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但意气不是人人皆有的,它的培养在画外而不在画内,宋人语:“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之高,不在技巧,而在“人品”。董其昌也说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目的也是为了“意气”的培养。</div><div> 画家的创作若“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那么就是“真画”。不然,作品“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笔力未遒,空善赋彩,具其色彩,而失其笔法。””便不是好画,其画或呆,或滞,或死作一团。</div> <h3> 张彦远试论之曰: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而西洋绘画在希腊及古典主义画风里所表现的是偏于雕刻的和建筑的空间意识。文艺复兴以后,发展到印象主义,是绘画风格的绘画,空间情绪寄托在光影彩色明暗里面。邱老师她们将中国传统画的“意”和西画“形与光影”完美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h3> <h3> 邱老师她们的绘画作品在“达意”的同时,也力求“形似”。据《画继》作者邓椿记述,宋画讲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学习传统,形似是要真切细致地再现客观事物。宋画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细刻的作风。画家追求形象的逼真,构图的提炼。总的说来,两宋宫廷绘画都追求高度的“写实”,有的美术史家把两宋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 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就容易走向反面。宋代一些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就发现了这一弊端,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19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印象派达到了鼎盛时期,尤以法国为最,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他们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Realism)前辈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不能不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印象派美术运动的影响遍及各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h3><h3> 邱老师她们的绘画继承传统中国画之精华,从西画印象派画法中得到启迪,大胆创新一种新的绘画方法,突破传统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h3> <h3> 似水如云一梦身,</h3><h3> 不知此外更何亲;</h3><h3> 竹影扫阶尘不动,</h3><h3> 月穿潭底水无痕。</h3> <h3> 对于色彩和水墨的运用上,传统中国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王维之所以受到苏轼、董其昌的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的先河。</h3><h3> 传统中国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而邱老师她们在绘画中以色墨并重,创造出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基于这种宗旨,又形成了特有的美学思想,即摒弃传统中的单调,唯取意境和华丽绚烂,讲究绘画准确、色彩归真、梦幻般的风格,这些都成为画家在艺术上独特风格的自觉追求。 </h3> <h3><font color="#010101"> 无论从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邱老师的绘画作品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font></h3> <h3> 中国画重意境。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从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 “零”, "零"既是白既是空。“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 "此时无声胜有声"。 </h3><div> 文人画重书,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论画竹"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div><div> 邱老师她们的画作继承传统中国画的精华,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自己思想的绘画。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在表现技法上有所区分。解释中国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画家之感想”。这就叫所谓中国画或谓以画师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说明了中国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div> <h3> “文学艺术将宗教与哲学囊之入怀,用其理性而睿智的语言来分析『美之所以为美』。”</h3> <h3> 尽日寻春不见春,</h3><h3> 芒鞋踏遍陇头云。</h3><div> 归来笑拈梅花嗅,</div><div> 春在枝头已十分。</div> <h3> 正如宗白华所说“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一由 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一由 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这便是参观淑文皓月艺术馆最深的感受。</h3> <h3> 学习成果展示。</h3> <h3> 好友刘洪进学习工笔画仅十三天的成果。</h3> <h3> 学习圆满结束,刘洪进与邱皓老师合影留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