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民俗,传承非遗”—六一班班本课程总结

东湖小学教导处

<h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象征。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quot;非物质文化遗产&quot;传承与保护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保护非遗的热情,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东湖小学六一班举办各种活动,走进非遗,了解非遗。 </h3> <h3> 继上一学年开设了皮影、剪纸、柳琴等课程后,这学期深入了解了非遗文化重点项目的内涵、特点、分类、历史与现状,又开设了泥塑、盘扣、土陶等课程,帮助学生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和保护意识。 </h3> <h3>  10月18日,我们以特殊的形式迎接十九大的召开—"喜迎十九大,弘扬民俗文化"。</h3><h3> 非遗传承人"泥人刘"—刘进潮老师走进东湖小学六一班,为学生传授泥塑技艺,正式拉开了本学期班本课程的帷幕。"泥人刘"讲解了泥塑的不同种类,并手把手教授学生面塑的制作和绘画方法,让正在消失的泥塑技艺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h3> <h3>我们班的优秀作品!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班的"小小泥塑家"诞生了!</h3> <h3>  孩子们在快乐的泥塑活动中,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对泥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文化的传承有很大的意义,让我们的泥塑走进校园,走进生活。孩子们在泥塑的过程中,锻炼和促进了手部的肌肉的发展,也深深地爱上泥塑,爱上民俗文化。</h3> <h3>  接着我们又开设了盘口课,由传承人孙秀平奶奶和山亭文化馆副馆长李卿女士共同来为我们上课。</h3> <h3> 盘扣是结的一种,中国结的取意如其他中国艺术般多利用自然形态、谐音而取其意,如用&quot;吉字结&quot;、&quot;馨结&quot;、&quot;鱼结&quot;结合就成为&quot;吉庆有余&quot;的结饰品,以&quot;蝙蝠结&quot;加上&quot;金钱结&quot;,可组成&quot;福在眼前&quot;等。以此类推又延出了&quot;长寿安康&quot;、&quot;财物丰盛&quot;、&quot;团圆美满&quot;、&quot;幸福吉祥&quot;、&quot;喜庆欢乐&quot;等祈福的内涵,被作为民间祝祷的符号,成为世代相传的吉祥饰物。 </h3> <h3> 12月6日,在东湖小学的活动室里,来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伏里土陶"制作地——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的枣庄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制陶能手"甘言地老师,又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土陶制作课。 </h3> <h3> 我们的班本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体验场所,不仅让他们感受到家乡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了解了祖辈们的农耕文化、生活习俗和民间艺术,深深感受到祖辈们的多样生活和勤劳智慧,更让孩子们亲手体验民俗活动,亲自动手体验民俗艺术品的制作过程,既有趣又能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这对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非常有意义。增强了同学们传承、弘扬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学习中,真正成为&quot;知行合一&quot;的东湖学子。 </h3>

泥塑

文化遗产

传承

民俗文化

物质

课程

东湖

非遗

班本

土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