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晚,必定会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原临澧县青山工程师部文宣队四十五年再聚首花絮之三

乡里人氏

<h3>十月十六日下午,我们回到了离别四十五年的青山。这里,就是我们当年所住工棚的地方,现在是管理局的办公楼。楼上的办公室就是我们晚上的活动场所。</h3> <h3>学唱《我们这一辈》这首表达了我们情怀的歌曲</h3> <h3>《我们这一辈》</h3> <h3>群主,此次聚会的主要组织者,毕业于湖南师大音乐系的邓贵午先生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青山,我永远的爱》</h3> <h3>《青山,我永远的爱》</h3> <h3>没有摇曳的灯光,没有豪华的音响,但这里的演出却是那么的吸引人。“罗笛子”为合唱《我们这一辈》伴奏。伙伴们用手当谱架。</h3> <h3>多才多艺的江维金二胡独奏</h3> <h3><font color="#010101">同我一道从营部(公社)宣传队抽调到师部(县指挥部)宣传队的“罗笛子”罗建国先生演奏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当年的小妹妹黄建新主动当起了“谱架”。</font></h3> <h3>李艳苹女士翩翩起舞</h3> <h3>群主邓贵午与李兆秀女士合唱</h3> <h3>当年的“阿庆嫂”毕仁元女士独唱</h3> <h3><font color="#010101">李文英女士独唱京剧《红灯记》选段</font></h3> <h3></h3> <h3>丰总与“江水英”傅解元合唱。看,丰总好投入吧!</h3> <h3>“罗笛子”与“江二胡”合奏</h3> <h3>青山局负责接待我们的美女科长看到此情此景,忍不住手之舞之了</h3> <h3>岂止手之舞之,甚至足之蹈之了</h3> <h3></h3> <h3>艳苹更是来了劲</h3> <h3>那就一起来吧</h3> <h3>长沙妹子,文宣队的编舞,从株洲赶来的粟霞飞女士演唱京剧《贵妃醉酒》,瞧,这服装也醉了吧</h3> <h3></h3> <h3>瞧,笑得多开心啦!可别小瞧啊,她可是当年小有名气的“沙奶奶”,“李奶奶”啊!这两天嗓子不在家而已。为此次聚会,她是又出力又出钱啦!</h3> <h3>霞飞好投入啊!</h3> <h3>从心底里发出的笑</h3> <h3></h3> <h3><font color="#010101">看,当年的“沙奶奶”与“小凌”居然装扮起来,唱起了《老俩口学毛选》,亏她俩做得出来,哈哈!</font></h3> <h3>还真是“人来疯”</h3> <h3>青山局的美女也来了段诗朗诵</h3> <h3>张解生先生并不是宣传队的,但当年在江家坡渡槽工区,他所在的医院就与宣传队对面而居,加之他也与我们同属下放知青,关系挺好的。如今,在省城开了一家整形医院,听说聚会,他主动要求参加,而且为此还将医院集体放假三天。</h3> <h3>这样的场景,唱歌系弱项的我也得来献献丑了</h3> <h3>江二胡的歌也唱得不错啊!</h3> <h3>瞧,丰总自己跑上去伴舞了!唱歌的张群英可是“金嗓子”啊!</h3> <h3><font color="#010101">呵呵,还来了个小摄影家!</font></h3> <h3>别看是白头,他唱的可是“黑头”,退休前,吴以元可是负责一个城市“菜篮子”工程的头儿呢!</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个大亨,绝对专家级人物,年已七旬,还没闲下来呢!当年演出京剧《红灯记》,他可是李玉和的扮演者。</font></h3> <h3>晚上的演出,我的高中同学唐光远没有拿起话筒,要知道,他是专程从长沙赶来的。这是个对家庭极其负责的人,妻子病了好几年,每周两次的透析,一直是他在照顾着,好不容易挤出几天时间,聚会一结束,就得赶回去哟!</h3> <h3>左边这位,从宣传队走进县剧团的邵家安先生,当年的郭建光,因为还有“百团大赛”演出任务,没能参加这晚的活动。</h3> <h3>左边这位,是文宣队的作曲兼三弦演奏,这晚,他没有演唱,而是忙于录影,但过后自制的录相片中,他唱的《我们这一辈》可是荡气回肠!</h3><h3>右边的则是当年负责“管”我们的工程指挥部政工组长</h3> <h3><font color="#010101">不得不说的肖队长,曾经,有人戏称他为“担角”,那是因为他每次外出演出,都挑着道具箱,可是个任劳任怨的角色,在《红灯记》刑场一折里,日军小伍长那一声“带李玉和——”还只有他能吊得上去。</font></h3> <h3>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演出结束了,第二天早晨,我们将回到各自的家,但是,注定,这一个晚上将是我们永久的记忆!<h3>愿青春常驻!愿友谊常在!!!</h3></h3>

青山

当年

宣传队

我们

演出

一辈

女士

笛子

可是

红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