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记《朝花夕拾》读书交流会

玉之丞

<h3>  鲁迅是个要求完美的人,《旧事重提》太直白,而《朝花夕拾》则婉约而蕴涵诗意。我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这样的一幅画面:早晨,初升的太阳散发着柔和温暖的光,繁花从树枝上轻盈飘落,洒满一地,连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清香,晚上,夕阳的余晖映衬着这一美景,一位老人来到树下,俯身拾起一朵朵花。那是花吗?那是花。那单纯是花吗?不是,那是寂寞,是寂寞中的回忆。&nbsp;</h3><div><br></div> <h3>  一朝一夕,并不是一天之内的事,已经相隔了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朝花夕拾》是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重提,以及对所处的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注,他将回忆与现实交织起来,真切地宣示自己的瞬间感受和内心情感的流程,于是,那些在鲁迅生活历程中曾留下印记的人和事都一一流泻于笔端。</h3> <h3>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但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h3><div> </div> <h3>  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h3><div> </div> <h3>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h3> <h3>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感染了我们,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们的心,引起了我们的共鸣。</h3><div>&nbsp;&nbsp;</div> <h3>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nbsp;“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h3> <h3>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h3> <h3>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手捧这本《朝花夕拾》,去领略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