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走进圣彼得堡,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很美的城市。</h3><h3> 圣彼得堡,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涅瓦河口,处于北纬59°~60° 、东经29°~30°之间,是俄罗斯的中央直辖市,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俄罗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全俄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是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个,又被称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北方威尼斯”。</h3> <h3> 18世纪初,彼得大帝为了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打通海上通道,发动对瑞典战争,1703年5月27日,于兔子岛上举行了隆重的圣彼得堡奠基仪式;彼得大帝首先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岛上修建了彼得保罗要塞,驻重兵把守,以防御瑞典军队的进攻,后扩建为城;至此,波罗的海出海口从此纳入俄罗斯版图,彼得大帝在圣彼得堡创建了波罗的海舰队,使俄罗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海军。</h3> <h3> 自此,城市渐渐的从要塞开始发展起来。建造这座城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约有十万名工匠被派驻到工地上劳作,因为彼得堡是一片沼泽地,所以彼得大帝还下令,把全国所有的石头运到这里充当地基,其他任何地方禁止用石头盖房子;此外,从外地来这里的船只也要交税(石头税),所谓的税并不是钱币,而是随船运来的石头。按当时的规定,大船要携带30块,小船要携带10块,每块不小于10磅。</h3> <h3> 圣彼得堡与欧洲其他城市最大差别在于,所有欧洲首都名称均为一个字,并且仅拥有一个含义;然而圣彼得堡的名称却来自于三个不同的起源:“圣”源自于拉丁文,意味“神圣的”,“彼得”使徒之名,在希腊语上解释为“石头”,“堡”在德语或者荷兰语中称为“城市”;如此一来,圣彼得堡的名称不但和彼得大帝之名互相吻合,并且同时说明者,这个年轻的城市蕴含着不凡的文化背景来源。它不但沿袭了德国及荷兰的文化传统,并且城市的象征意义和以圣徒彼得为守护神的古罗马紧紧相关。有趣的是,甚至圣彼得堡市徽个左右交叉的海锚,也类似罗马梵蒂冈的徽章。</h3> <h3>二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期间,整座城市基本被毁,冬宫也不例外,现在的城市是二战后重建的。</h3> <h3>涅瓦河右岸的彼得要塞。</h3> <h3>彼得要塞坐落在圣彼得堡市中心涅瓦右河岸,是圣彼得堡著名的古建筑。该要塞1703年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岛上奠基,后几经扩建,建成这座六棱体的古堡。古堡的墙高12米,厚2.4—4米,沿涅瓦河一面长700米。要塞中有圣彼得堡大教堂、钟楼、圣彼得门、彼得大帝的船屋、造币厂、兵工厂、克龙维尔克炮楼、十二月革命党人纪念碑等建筑物。</h3> <h3>彼得要塞扼守涅瓦河口。</h3> <h3>彼得要塞大门。</h3> <h3>彼得罗夫门。</h3> <h3>大公安息地,1908年建成的,十月革命后的1918年7月17日,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及其家人未经审判,就被布尔什维克肃反人员在叶卡捷琳堡的一间囚室内秘密处决,1991年7月,沙皇家人及仆人的九具遗骨被发现。经过繁琐的DNA验证,确认这就是末代沙皇夫妇、三位公主及四位仆役的遗骸。1998年,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对尼古拉二世家族的遗体重新装殓,运至圣彼得堡,隆重安葬在彼得保罗大教堂,与沙皇历代皇室祖先在一起。</h3> <h3>圣彼得保罗教堂是一座早期的俄罗斯巴罗克式大教堂,也是13位沙皇及皇后们灵柩的安放地。</h3> <h3>教堂广场。</h3> <h3>涅瓦河口。</h3> <h3>涅瓦河左岸伊萨基夫斯基大教堂与海军司令部。</h3> <h3><br></h3><div> 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有一对狮身人面像,据说是埃及国王送给圣彼得堡的礼物。这对狮身人面像是阿门霍特布三世法老的面像,是公元前1455年--1419年雕刻的,1832年从尼罗河运到圣彼得堡,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这座狮身人面没有胡子,据说是埃及的军官在押送狮身人面像到俄罗斯之后,认为胡须是权利的象征,不能留给俄罗斯人,于是就用枪托把狮身人面像的胡须给打掉了。狮身人面像静静的伫立在涅瓦河畔,这里每天都会有无数游客来此,已然成为俄罗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狮身人面像底座前是铜铸神兽 。</div> <h3>艺术广场中的普京雕像。</h3> <h3>双头鹰,俄罗斯主体标志。今日大部分欧洲国徽的双头鹰都是源自拜占庭帝国的国徽版本。而拜占庭皇室原来只是沿用罗马帝国单头鹰的标志。在伊萨克一世在位时,帝国改用双头鹰作为国徽。其原因是为了显示帝国领土的地理特性,也即是拜占庭继承了罗马帝国在欧洲和亚洲东西两部分的领土。因此拜占庭君主身兼东西两方之王者,要同时照看两方的领土,因此为原有单头鹰加上另一个头,便成为今日各国双头鹰图案的雏形。自此以后,包括尼西亚帝国时期,拜占庭帝国一直使用双头鹰作为国徽的主体标志。</h3> <h3>俄罗斯国家艺术院。</h3> <h3>俄罗斯国家艺术院。</h3> <h3>俄罗斯国家艺术院看门狮子。</h3> <h3>伊萨基夫斯基大教堂</h3><h3> 位于圣彼得堡市中心的伊萨基夫斯基大教堂,与梵蒂冈、伦敦和佛罗伦萨的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教堂。教堂高102米、长112米、宽100米,整个建筑可同时容纳1.2万人。教堂于1818年开工,1858年完工,历时40年,用工44万人。教堂的四面各有16根巨大的石柱,成双排托起雕花的山墙。每根石柱就重120吨。四面的柱廊建完后砌墙,再竖起上层的细石柱,最后覆盖上圆顶,整个建筑蔚为壮观。伊萨基夫斯基大教堂现设有一博物馆,游人参观完博物馆后,还可登上大教堂的屋顶远眺圣彼得堡市的全景。伊萨基夫斯基大教堂</h3><div>心的伊萨基夫斯基大教堂,与梵蒂冈、伦敦和佛罗伦萨的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教堂。教堂高102米、长112米、宽100米,整个建筑可同时容纳1.2万人。教堂于1818年开工,1858年完工,历时40年,用工44万人。教堂的四面各有16根巨大的石柱,成双排托起雕花的山墙。每根石柱就重120吨。四面的柱廊建完后砌墙,再竖起上层的细石柱,最后覆盖上圆顶,整个建筑蔚为壮观。伊萨基夫斯基大教堂现设有一博物馆,游人参观完博物馆后,还可登上大教堂的屋顶远眺圣彼得堡市的全景。</div> <h3>伊萨基夫斯基大教堂,二战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唯一没有遭受破坏的建筑物,原因是希特勒在攻占列宁格勒后要在教堂开庆功宴,下令攻城期间不得损坏教堂,因此,教堂得以完好保存。</h3><div> </div> <h3>伊萨基夫斯基大教堂</h3> <h3>伊萨基夫斯基大教堂</h3> <h3>伊萨基夫斯基大教堂广场彼得大帝塑像。二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期间,苏军为了保护彼得大帝塑像,使用大量沙袋将塑像包裹,加之德军对这一地区有条件的轰炸,使得塑像完好的保存下来。</h3> <h3>滴血大教堂</h3><div> 位于圣彼得堡涅瓦大街不远处的格里鲍耶陀夫运河旁。</div><div> 公元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乘着马车准备去签署法令,宣布改组国家委员会,启动俄罗斯君主立宪的政改进程。当他的马车经过格里博耶多夫运河河堤时,遭遇“民意党”极端分子的暗杀。刺客投掷的第一枚炸弹炸伤了亚历山大二世的卫兵和车夫,亚历山大二世不顾左右劝阻,执意下车查看卫兵伤势,结果刺客投掷的第二枚炸弹在他脚下爆炸,亚历山大二世双腿被炸断,被送回到冬宫几小时后因医治无效而死亡。</div><div> 公元1883年,亚历山大二世之子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纪念父皇,在其父遇刺地点修建这座教堂。</div><div> 公元1907年,教堂主体建造完成,以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为蓝本,外观娇艳秀丽。</div><div> 公元1917年,俄国革命以后,教堂遭到洗劫和掠夺,其内部破坏严重。</div><div> 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关闭此教堂。</div><div> 公元1939年9月1日,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列宁格勒被德国军队围困期间,引发严重的饥荒,滴血大教堂被用作蔬菜仓库,因此得到了绰号“马铃薯上的救主”。</div><div> 公元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基督复活教堂被用作附近的一个歌剧院的仓库。</div><div> 公元1970年7月,教堂的管理改属圣以撒大教堂 (当时作为高利润的博物馆)。</div><div> 公元1997年8月,教堂在关闭27年后重新开放,但尚未祝圣,不作为全时间的礼拜场所。</div> <h3><br></h3><div> </div><div> 滴血大教堂。</div> <h3>滴血大教堂。</h3> <h3>滴血大教堂。</h3> <h3>滴血大教堂外围。</h3> <h3>滴血大教堂外围壁画。</h3> <h3>滴血大教堂外围壁画。</h3> <h3>圣彼得堡二战无名战士长明火。</h3> <h3>本集结束,谢谢游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