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日牧马人,终生牧马情。</h3><h3><br /></h3> <h3>翻来老一辈牧马人的相册,便看到了这样的一些画面,无不让人叹为观止,也同为自己是牧马人而自豪</h3> <h3>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自西汉就成为历代皇家马场的大马营草原,到现代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山丹军马场不仅是山丹军需马的故乡,而且承载了一代又一代牧马人的梦想,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山丹马文华,融入渗透在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从祖祖辈辈传承下来,我们有着共同的名字,牧马人。</h3> <h3>经过代代牧马人的培养,这里也有了自己的传统盛会——赛马会,每一年的旅游节,草原节,都会有赛马会,50—80年代,每年的"八一"建军节期间,都会举行赛马活动。看他们矫捷的身姿,在马背上的动作如履平地一般,掌声,欢呼声震耳欲聋,只见那人驾着一匹黑色的马飞驰而过,看着眼前距离不远的横杆,手抓缰绳,脚蹬马蹬,随着一声嘶吼声,只见马蹄腾空飞起,纵身一跃,便跨过了杆子,场外的人们欢呼雀跃着,这便是三代牧马人的梦想—马术竞技。</h3> <h3>马,原是一种以草为食的野生动物,最早被称为"火畜"。早在黄帝时代,人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有一名叫王亥的人发现了野马,便挑选一帮精敏强悍的小伙子,每天从早到晚既驯马又训人,经过苦心训练,诞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的骑兵队,后来,在黄帝与蚩尤的涿鹿大战中,这支骑兵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自此后,中国便成为世界上头号养马大国,而山丹军马场也成为了历代王朝的养马基地,《资治通鉴》记载,北魏世祖"以河西水草丰美,用为牧地,畜其蕃息,马至二百余万匹……"</h3> <h3>1949年9月,遵照毛泽东主席的电令,接管山丹军马场,随着军队浩浩荡荡的挺近,三代牧马人,风雨无阻,呕心沥血,为全国各地输送着军马,而马术竞技,责是成为了三代牧马人的梦想。</h3> <h3>山丹军马场成立后,我们的第一代牧马人冯开士,他放牧的马群中有一匹瘦弱结痂的劣马,马场"育种委员会"决定放弃培育。但是,冯开士心不甘情不愿,他将铺盖卷儿搬进马厩,以夜草精饲悉心喂养,以中草药精心调治顽疾,不过半年时间,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这匹劣马突然高昂头颅,尖声嘶鸣,惊得马群四散奔逃。连续几次劣马表现出超乎常马威武雄健昂扬奔放的气魄,冯开士由此断定它就是古人所说的"火焰驹"。后来经过"育种委员会"鉴定,它果然是一匹汗血马种的宝马,因而有幸获准随战马队出口朝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出突出贡献,为中国山丹军马场争得了荣誉。</h3> <h3>第二代牧马人张明,曾获得"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他喜欢烈马的天然野性,是一名驯马的行家里手。他训练一匹走马,左手挥动马鞭,右手紧握套马杆,套住烈马"戴笼头";牵着它紧跟走马蹓空趟,锉其锐气"挼性子";然后佩上鞍韂戴上辔头,骑上去扬鞭催马"驯走手";接下来阉割压马(蹓马)"踏走马";最后修理马鬃、马尾、钉马掌、烙印记。再看他戴上毡帽,穿上马靴、马裤,跨上马鞍,踩上马镫,拉住缰绳,勒住辔头,甩开马鞭,驰骋草原,雄姿英发,矫健如飞。如此训练出的烈马,才能真正成为一匹体形匀称彪悍雄健、立马昂首嘶鸣如雷贯耳、快走腾空而起风驰电掣、慢走落落大方四平八稳的好"走马"。</h3> <h3>曾获得过"走马"表演第一名的第三代牧马人王金跃,是一名马术竞技传帮带教练,他训练出的"飞鹰马术团",于2000年4月代表甘肃省参加在成都举办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赛马节表演,荣获800米、1600米速度赛一、二等奖和团体一等奖等殊荣,为甘肃人民和山丹军马场赢得了荣誉。王金跃还是一名草原歌手,他自编自唱的"我爱马场我爱马,马场就是我的家,牧工最听毛主席的话,为保国防养军马!"的民歌,当年红遍全国各地。</h3> <h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马场牧马人,为祖国培育良骥骏骐,倾注了全部心血,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大量繁育屯集军马,引进西方优良马种,改良选育出中国独有的山丹马。山丹马刚健昂扬的品格,形成了一种威武不屈、奋发有为的马文化,渗透在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融入了中华儿女任劳任怨、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之中,成为中国马文化的升华和中华民族"天马精神"的真实写照。</h3> <h3>如今,马场虽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依然存在,而伟大的马文化,也依然不断的在发展,新一代的牧马人,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传承老一辈的传统,不断的培育马匹新品种,在美丽的大草原上,依然可以看到万马奔腾的景象,我们是新一代的牧马人,依旧不忘初衷,让世界都知道,山丹军马场,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皇家马场,历经沧桑依然辉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