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什么是剪纸语言?</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竟</div><div>按:当前,在一些外行官员、假冒专家、无良商人、无知记者的炒作和误导下,我国剪纸界表面繁荣,实则乱象丛生,谬论泛滥,良莠混杂,是非不分,严重地阻碍了我国非遗剪纸的保护,损害了我国非遗剪纸的声誉,伤害了我国非遗剪纸传承人的权益。有人利用自办的媒体宣传他们的错误主张,提倡所谓的“创新”,发展文人画家和商人的“绘画化、西洋化、机器化、商品化”的“当代剪纸”。歪曲剪纸语言,贬低传统民间剪纸和传承人。有人甚至狂言:“要颠覆传统”、“颠覆中国剪纸界,化下里巴人为阳春白雪”、“传统民间剪纸是陈旧、落后、迷信,农村老大娘算什么民间剪纸大师”、“剪纸已离开了民俗生活,要脱胎胚变,向产业化发展”、“剪纸就是过了刀的画,根本不存在民间剪纸”等等。由于理论混乱,致使当下我国非遗剪纸的保护和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方向性误导。为此,我将中国民间剪纸的概念、范围、特性发表于此,供大家学习、思考、明辨。现在,也有人大谈“剪纸语言”。我看不是谬论,就是没有谈到实质。究竟什么是“剪纸语言”?语言就是说话或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动作或方式,也就是事物的特征和标识,令人一看,即可识辨清楚。</div><div>中国民间剪纸,从字靣上看,似乎就是流行在中国民间的用纸剪成的手工艺术品。但是,我们要给中国民间剪纸下个确切的概念,必须从它的特性和本质上去理解。</div><div>我认为,中国民间剪纸,是由中国劳动人民在历代民俗生活中创造、流传、享用的一种意象艺术形式。为了解释这个概念的含义,我们从它的特性上去分析。</div><div>(一)集体性</div><div>在远古的时代,原始艺术是属于全体劳动人民的,不存在阶级的差异。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两种艺术:一种是代表着剝削阶级的艺术;另一种是代表被剝削阶级的艺术。两种艺术分别反映出两个对立阶级的利益和思想。鲁迅先生把这两种艺术称之为“消费者艺术”与“生产者艺术”。</div><div>“消费者艺术”是上层艺术。为统治阶级创造、享用、服务的艺术,具体是指宮廷文人士大夫的艺术。“生产者艺术”是中下层艺术,也就是民间艺术,为被统治阶级,也就是为劳动人民(俗称平民老百姓)创造、流传、享用的艺术,具体是指城乡中的平民、农民、牧民、渔民、手工业者(主体是妇女)的艺术。民间艺术是从原始艺术这个源头发展而来,上层艺术是在民间艺术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因此,民间艺术是所有艺术的根本、源泉、灵魂。几千年来,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提高,传统民间艺术和上层艺术都相应地变化发展着。作为民间艺术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剪纸,同样是上层文人剪纸的根本、源泉、灵魂。</div><div>民间剪纸的主要特性之一是集体性。</div><div>所谓集体性,是指它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流传、享用的艺术。民间剪纸艺术作品最初是由集体中的个别人创造,再由集体的认可或加工后传播的。但从整个过程来讲,总要有集体的参与的主要因素,才能成为民间剪纸。我国长期处在农耕社会,民间剪纸的作者是城乡劳动人民。由于他们的阶级地位、劳动性质、生活方式、文化程度、思想意识、审美尺度等,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民间剪纸艺术保留了原始社会艺术创作的集体性。这种集体性的艺术,通俗易懂,深博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能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并世代传承下去,成为一种群体公共艺术财产,而不再是个人或少数人的东西。</div><div>(二)原发性</div><div>民间剪纸艺术同劳动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始终表达出劳动人民热爱生活、赞美生活、歌颂生活、创造生活的主要倾向。在这倾向中充满了劳动人民战胜客观困难的力量和自信的精神以及极大的快感。真实地记录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民俗剪纸艺术的创作,不是为了炫耀作品的贵重珍奇,不是为了在技艺上赢得观赏者的惊叹,而是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劳动人民在创作的时候无所拘束,随心所欲,怎么想就怎么作,不受物象比例、解刻、透视、时空等“理法”的限制,自有一套“不科学”的自在原发规律。这种自在原发的感情表达和自由精神的表现,决定了民间剪纸艺术具有原发、质朴、天真、活力的基本品质,也产生出独特的意象艺术体系。由于我国民间剪纸艺术,源头久远,虽经历代不断创造。发展、积累,但古老的遗风艺术却是大量存在,有许多“活化石”的民间艺术可以回溯到人类初期,有的虽然被后世发展改造,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保守性和民间艺术的传承性,依然有原始民间艺术的影子。这种原始艺术的影子,包涵在民俗意识和民俗活动中,表现在宗教、信仰、祭祀、祈禳、巫术等习俗中,顽强地遗留下来,形成了民间剪纸艺术的原发性。</div><div>(三)传承性</div><div>民间剪纸是古老的艺术。它的作者,往往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其传承的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邻里传承、村落传承,并通过乡亲互相馈赠、观摩、借鉴、取舍、加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既在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得以发挥,又丰实、丰富、提高了这个基础。集体创作的过程,也是劳动人民集体才智的积累过程。民间剪纸传承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比较纯粹的创作目的、创作方法、创作思想,体现了物质与精神协调统一的规律。民间剪纸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锤炼,高度浓缩了的民族文化。可以说,没有传承性的作品,很难说是民间剪纸。</div><div>(四)民族性</div><div>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俗艺术的创作是与各民族劳动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着。由于各民族作者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心理素质及审美观点的区别,从而形成民间剪纸不同的艺术形式、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它宛如遍布全国各地的土生土长的山花,散发出浓郁、清新的泥土芳香。这种不同的民族形式、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一方靣显示出各民族、各地区民俗艺术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各民族、各地区的劳动者集体创作的群众性。民族性构成了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帶,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div><div>(五)民俗性</div><div>民间剪纸的产生与发展,与我国民族民俗息息相关。可以说,民俗产生了民俗艺术,民俗艺术又丰富了民俗。民俗与民俗艺术总是纠缠在一起而同时存在。尽管历代劳动人民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但传统的民俗和民俗艺术常常顽强地继续遗传下去,会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以变相的方式加以表现。纵观传统民俗艺术的内容,包含着大量的民俗事象,例如关于宇宙、生物、无生物、人性、人造物、灵界、巫术、符咒、厌胜、命运、预兆、疾病、死亡等事的原始信仰;又如关于婚姻、育子、童年、成丁、岁时、祭祀、战争、狩猎、畜牧等事的习惯与仪式;以及神沾、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儿歌等民俗事象,在民俗艺术中都有反映。因此,民俗艺术作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是民俗活动的艺术张场,是民俗研究资料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民俗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民间剪纸应该叫民俗剪纸更为确切。</div><div>(六)实用性</div><div>民间剪纸作为传统的装饰形式,其功能与适用性非常明确,具有明显的实用性,而且欣赏性、娱乐性寓于其中,鲜明地表现出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长期以来,劳动人民用它来美化和丰富自已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乐、丧等各方面,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装饰工艺品。艮间剪纸中的多种形式,例如:窗花、炕围花、墙花、顶棚花、角花、转花、吊帘、门笺、碗柜花、灶台花、幡胜、服饰花、枕头花、鞋花、围涎花、裏肚花、针扎花、香包花、灯花、礼品花、喜花、寿花、轿花、葬花、披肩花、灵牌花、棺罩花、供花、斗香花、烛台花、招魂人胜、纸扎花、印染花、瓷器花等等,既是劳动人民的滋补精神食粮,又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是劳动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结合体,也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div><div>(七)变异性</div><div>民间剪纸是伴随着民俗传承下来的。尽管传承性带有较大的模式性和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约。在历史的长河中,它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基础和民俗的变化而引起直接或间接的变化。在变化中,有时间的长短,有程度的不同。有的变化不明显,基本上还保持原来的面貌;有的在内容和形式上变化较大,甚至已演变、转化、移植为新的表现形式,但原来面貌仍然依稀可辨;有的则消亡。民间剪纸作为劳动人民自身对社会、自然认识的表现,永远是发展变化着的。不管千变万化,它的基因和根性不能改变。</div><div>以上是民间剪纸的几点基本特性,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它们既有互相联系,又有互相区别,是相辅相成的。其中集体性是它的基础,原发性是它的本质,传承性是它的继续,民族性是它的特色,民俗性是它的内涵,实用性是它的功能,变异性是它的发展。而这些特征则是我们需要努力探讨和研究,用以继承、发展中国特色的民间剪纸的重要依据。</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