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井晒盐|王刃【藏地密语】川藏自驾行系列之十六

王刃|《南宋150年》

<h3>  芒康与盐井原为两个县,现合并为芒康县。盐井因产盐而闻名,盐井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盐井,曾经为强大的"纳西古王国"丽江木氏土司所占据,住民多为当年从丽江来征战的纳西士兵的后裔,如今,盐井的纳西男女都已经穿藏装了。盐井盐田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场,专家建议盐井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h3> <h3>  盐井在苍凉的澜沧江畔,雄险的梅里雪山山脉下,村边层层梯田,青稞已经金黄。街道是泥土路,两边为藏式平房。山风吹过,弥漫着沙土。藏民从街上从容走过,上高原的四川小贩在高声吆喝兜售商品。</h3><h3> 盐井一带山高谷深,沿江两岸红色砂砾层出露有盐泉,其含盐量高达30.7克/升。盐民将泉口扩大,就地势在泉口上层层修建高1.8~2米的方形平顶木棚,顶盖10厘米厚的不透水红粘土层,四周略高,用以晒盐。<br /></h3> <h3>  在江边晒盐场,只见一个个纳西族女子用长圆形木桶从四五米深的盐井内将热腾腾的盐水一桶桶背出,艰难地爬向高台将盐卤水倒于一块块晒盐田之中。两三天后,井盐便在峡谷阳光暴晒和强风吹拂下凝结成固体状,即为盐,誉为"藏巴盐"。 在盐井,制盐的事都是女人来干。男人用骡马把盐巴装袋,驮运到盐井小镇的盐市上出售。</h3><h3> 大部分人没见过晒盐,可能以为要把这么多的水都晒干很费时,实际操作不是的。青藏高原是从海底抬升上来的,盐井的盐从根本上就是海盐。盐井的盐水盐分浓度很高,经过暴晒以后,浓度更浓,自然形成结晶体,这结晶体就是盐。成盐以后,把水放干就可以了。晒盐就是这么来的。</h3> <h3>  晒盐最好的天是"桃花月",即农历三月份百花盛开之时。头道盐最好、最白;二道盐中有点土;三道盐则是喂牲口的。盐年产量300万斤左右,每公斤可卖到1.6元左右。盐主要销到西藏的左贡、芒康、察隅、以及云南的德钦、丽江、四川的巴塘、理塘等地。 </h3> <h3>  芒康觉巴山30多公里山腰盘山路,最考验驾驶者胆量和神经。公路悬在半山腰,往下看是奔腾的金沙江,山上山下没有一颗树,光秃秃一片,汽车就像在钢丝上行走,没有参照,没有依傍,开着开着会使驾驶者产生错觉,我们是在空中还是在路上?更可气的是,好像是为考验驾驶者的能力,道班在路上的每500米处倒上一堆沙石,让汽车自行碾压,以此方式维修公路。公路也就四五米,每次车一碾过,往外侧一颠一颠的,非常可怕,心里被一颤一颤地扯着,那真叫害怕,而且不间断地让你害怕下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