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接纳孩子 接纳自己</font></b></h1> <h1> 2017年10月17日,带晶晶去上美术课。今天的上课内容是“汉朝人的精彩生活”,是一种“纸版画”的转印方式,类似于小时候把硬币放在下面,上面盖上白纸,用铅笔在上面涂涂,在白纸上形成硬币的印迹。<br> 上课的教室有一块大玻璃,从外面可以看到上课情况。张老师让孩子们欣赏了一些汉朝人印在石头上生活场景的图片,然后告诉孩子们如何去做。大概需要构思、剪纸、构图、粘贴、转印等步骤。 <br> 从大玻璃看晶晶不喜欢说话(她上课是这样的),但一直和大家一起做。课程进行了一个小时,孩子们有做完的,开始出来教室,我看晶晶的作品还没有出来,就走了进去。</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b04fbb"> <u>情绪的小火苗。</u></font></b>晶晶的作品粘贴完成了一半,还有一半什么都没有。我觉察到自己有点开始生气。张老师鼓励慢慢做,我也鼓励她“妈妈可以等着你完成”。我看到小家伙脸上的表情不太自然,自己干脆放下剪刀✂️,在我身上开始磨蹭,嘴里说话的声音很小,意思是太难了,不愿意继续做了。我蹲下问她“为什么?有什么问题吗?”“妈妈太难了。”在那一刻,我也意识到了。通过晶晶学美术,我也在观察,她的思维不大胆,思路不开阔,有些拘谨,这次作品需要孩子自己去构思,她不太知道如何设计;剪刀的使用,会使用,但要慢一些;做作品时她会去观察别人,不太专注;做事很仔细,很细致,比如剪纸小块的比较多,所以会很慢。当晶晶表现出要放弃时,我感觉到自己开始生气,还有些愤怒😠的苗头,我需要冷静一下,对晶晶说“妈妈到外面等一下。”她不同意我离开,我稍作调整,陪着她。</h1> <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b><font color="#ed2308"> 她开始逃避,我更生气。</font></b>老师邀请其他家长进来,开始讲解孩子们的作品。晶晶自己悄悄的离开教室,到了外屋,我没有说话,也没有跟着她,我看了她一眼,她钻到桌子下面藏了起来。我很生气她的退缩和逃避,她可能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离开了现场。老师讲解完,我走出来,她跪在椅子上,背对我。我有些严厉的说“晶晶看着我,我有话对你说。”她没有反应,我用手拉了她的身体,让她看着我,“晶晶你没有完成作品,是在这里完成,还是回家做?”她的眼神有些许害怕和挫败,干脆的说“回家做。”收拾东西的时间,她很不耐烦和着急,一直催促我,能感觉出她想快些离开这里。</h1> <h1> <b><font color="#ff8a00">我开始发怒。</font></b>出门上了出租车,我觉察到了自己很生气了,忍不住去质问她“晶晶今天作品没有完成,能告诉妈妈什么原因吗?”小家伙回应“我做得太认真了。”(这是在表扬自己吗)我接着问“还有别的原因吗?”小家伙看着外面不说话。我叽里呱啦说了两条,上课老是看别人,剪纸小块太多,所以时间不够。接着我们谁都不说话。</h1> <h1><b><font color="#ed2308"> 我表达了我很生气。</font></b>我不再说话,看着窗外。晶晶提出“妈妈,我想听故事。”我回应“不听!”她惊奇疑惑的看着我,我说“妈妈现在很生气。今天你的作品没有完成,老师和妈妈都鼓励你坚持做完,但你放弃了,并且自己离开教室,没有听老师最后的讲解。做事情要坚持,你放弃了,妈妈很生气。”小家伙有些害怕的看着我,不说话。</h1> <h1> <font color="#ff8a00"><b>任何事情都不能以牺牲亲子关系为代价。</b></font>小家伙不说话了,可能有些害怕,表情有些沮丧,身体开始靠近我,在我身上开始蹭蹭。我表达出来,感觉好了一些,也意识到“处理孩子的任何事情都不要以牺牲亲子关系为代价”,我用胳膊拥抱了晶晶,低头亲吻了她的额头,说“妈妈爱你!妈妈只是希望你做事情能坚持!”过了一会,小家伙说“妈妈,我回家做吧。”我们一起商量需要的物品,买了一个胶棒。她回家开始做,她想做一个马车,但不会做,我鼓励她画下来,画好了她不太会剪,我们合作完成了!</h1> <h1> <font color="#ed2308"><b>我的生气和焦虑来自哪里?</b></font>看到孩子作品没有完成,我很生气。看到孩子的逃避和放弃,我很焦虑。我开始觉察自己,这些情绪背后一定有我的私人逻辑。我小时候很要强,别人做好的,我也要做好,做不好就表示我不够好。所以对晶晶,当看到她没有完成作品,我认为她不够好,不够优秀(很可怕的逻辑)。而事实是孩子的能力没有达到,对作品的构思,粘贴不知道如何去做,剪物品不太熟练,我们在生活中让孩子练习的少。<font color="#ff8a00"><u>真正看到孩子的行为密码是“我遇到了困难,我需要帮助。否则,我只能放弃!”</u></font></h1><h1> 我平静了。她只是个孩子,她的能力没有达到,她需要练习和帮助,仅此而已。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和观点来自我们自己的私人逻辑,觉察自己,才能把自己和孩子分开,才能看到孩子,帮助孩子。(图片来自晶晶的美术课作品)</h1><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