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峪

雪韵

<h3>一部电视剧《闯关东》,让朱家峪这个小村一夜成名。因为该剧在这个村子拍摄,剧中主人公朱开山的故事也取自这里(当然是虚构的)。朱家峪位于山东省章丘市官庄镇,距离济南只有45公里。朱家峪,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称为是“齐鲁第一古村”。全村有234人,6个姓氏,朱姓为主。耕地244亩,山滩2000亩,属山岭地带。朱家峪历史悠久,古风神韵,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据专家考证出土陶器,夏商时期有庐于此,距今3800年以上。朱家峪自明代以来,虽经六百余年沧桑,仍较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古桥、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筑格局。朱家峪有大小古建筑近200处,大小石桥99座,井泉66处,自然景观100余处,是个旅游的好去处。游客可入村“归真、访古、探幽”,一饱眼福,追寻历史,了解民俗,感悟人生。</h3> <h3>为了保护古村,在村子北边建的新村。</h3> <h3>大门(原来的“礼门”),建于明代,修复于清鸦片战争(1840~1842年)期间,为防匪患之苦,确保 村民平安。</h3> <h3>景区是新修的长城围起来,进大门一条青石铺的路通向古村。</h3> <h3>穿过古老的门洞,便会如时光倒流一般,将你带回那旧日的年代。双轨古道始建于明代,清朝时进行重修。椐朱氏宗谱记载,朱氏第十世朱志臣"倡议举修石道"。为了方便交通,村人规定,走道须靠右行,这于现代交通法规不谋而合。</h3> <h3>城门上的文昌阁建于清道光十八年,由善起文运、精通风水的绍兴人朱霞所设计,文昌阁座北面南,与文峰山顶魁星楼南北遥遥相对,魁星点状元、文昌主仕途,其内涵融为一体,属国内罕见的风水杰作。古村也因此人才辈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有数百人之多,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第一标本”。</h3> <h3>村口路边的小溪边 一对祖孙在洗衣服,小姑娘像模像样的帮着奶奶,像极了小时候在村边的小河里洗衣服,和祖母挎着竹篮拿着棒槌,边洗边玩水。那时候每个村里都有小河、池塘,夏天是孩子们游泳、戏水的天堂。</h3><div><br></div> <h3>山阴小学 于民国三十年 (1941年)兴工,竣工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9月,由当时重视教育的朱氏后人提倡并积极修建,学校系四进院于一体,占地6.6 亩,建筑格局完全相同。校门仿黄埔军校校门而建。</h3> <h3><font color="#010101">朱氏家祠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祠门正上方镶嵌着一“七星图”,据说朱氏祖先,南宋理学家朱熹出世时脸上有七颗黑点,恰似北斗七星。朱氏后人认为这是文运的标志,便将朱熹脸上的七颗黑点组成一个“七星图”悬于祠门,以此激励后人刻苦读书,成为国家栋梁之材</font></h3> <h3>朱家峪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高底参差、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山路纵横交错,就好像走进了一座迷宫。</h3> <h3>村里的老宅一座连着一座,每一座都蕴含着绵延数百年的沧桑故事,在历史的灰尘中独自支撑岁月,许多年久失修的老宅摇摇欲坠,墙皮不知从何时开始早已剥落,斑驳的墙体透出了历史的沧桑,断壁残垣低声吟唱的是一曲曲古老的歌。</h3> <h3>新老房子和平共处</h3> <h3>这座桥可称为中国最早的高架桥,被专家誉为“现代立交桥的雏形”、康熙立交桥。共分东西两座,相距约十米,距今三百余年,上下行人,通车十分方便,桥身全用青石垒成,虽不用灰泥,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坚固呈原样 。可见,朱家峪的人不仅文化底蕴颇深,更多的是能工巧匠,藏龙卧虎之地。</h3> <h3>女子学校,1932年,由开明人士朱连拔、朱连弟创办</h3> <h3>徜徉在古老的村巷中,行走在历经风雨沧桑的古道上, 让人领略的不仅是其中的历史文化积淀,还有那浓郁的乡土气息。</h3> <h3>《闯关东》中的幕幕场景呈现在眼前, 勤劳善良,宽厚忍让、纯正无私、勇敢诚信,爱憎分明、坚忍奋斗、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爱乡爱国、有情有义的山东人从这里得到了印证,让你充满生命的力量。一件件黑白往事,记载着历史的沧桑;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让你感叹着曾经的岁月,感悟着人生的艰难。</h3> <h3>七孔桥,位于旧村东南首,文峰山东北脚下。从无碑碣记载,无从考证其修建年月。坛井口小、肚大,状若坛。井水系文峰山下潜流涌出,甘甜适口,从未干涸。在坛井北东南三面,建有七座小桥,曲折相连,纵横交织。</h3> <h3>因为绝大多数村民都已经搬入新村居住,所以一些房子已经荒废、坍塌,如不加以保护,估计以后就没有。</h3> <h3>知青之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