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60周年庆之感

我从山里来

<h1>  武汉长江大桥自1957年10月15日正式建成通车以来,一直都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h1><h1> 武汉长江大桥横卧于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的长江江面上,是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因此又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h1> <h1> 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时年63岁,自1913年起4次参与武汉长江大桥规划、勘探的李文骥,联合茅以升等一些科学家、工程师向中央人民政府上报《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提议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纪念建筑”,并详述前4次规划经过和受挫原因,论述当时中国能建成大桥的可能性与具体工程内容、经费预算等。中央人民政府对此非常重视,1949年9月21日~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上通过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议案,并于1949年底邀请李文骥、茅以升等桥梁专家赴京共商建桥大事。</h1><h1> 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指示,1950年1月,铁道部成立铁道桥梁委员会,同年3月成立武汉长江大桥测量钻探队和设计组,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任专家组组长,开始进行初步勘探调查。李文骥第5次赴武汉参与长江大桥设计和测量勘探,李文骥当时已经是重病缠身,他一直坚持工作至1951年6月,同年8月病逝。</h1><h1> 专家组先后共作了8个桥址线方案,并逐一进行了缜密研究。1950年9月~1953年3月,曾3次召开武汉长江大桥会议,就有关桥梁规模、桥式、材质、施工方法等进行讨论。</h1><h1> 1953年4月1日,周恩来总理批准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今中铁大桥局集团的前身),负责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同年7月,铁道部派出代表团携带大桥全部设计图纸资料赴莫斯科,请求苏联协助进行技术鉴定,苏联为此派出由25名桥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由苏联交通部副部长、桥梁总局局长古拉梁夫担任委员会主席,对中国提交的大桥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鉴定委员会对于中国的大桥设计文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提出了多处修改意见,鉴于丹东鸭绿江大桥在战争中被炸毁时梁部结构坠落,故处于战备考虑,建议武汉长江大桥桥梁形式改为三孔一联等跨连续梁。</h1><h1> 1954年1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203次会议听取了时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关于筹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情况报告,并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决定采纳苏联专家的鉴定意见,批准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正式任命彭敏为武汉大桥工程局局长,杨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长,同时批准了1958年底铁路通车和1959年8月公路通车的竣工期限。</h1><h1> 当时中央人民政府还指示: 修建的长江大桥应当成为一个卓越的建筑,它不但应以现代化的技术解决国家巨大的经济课题,而且在建筑技术上还应以雄伟壮丽的外观标志中国的新时代。</h1> <h1><font color="#010101"> 在大桥建设中,得到了苏联技术专家的大力支持,苏联专家组长谢尔盖维奇 - 西林提出的管柱钻孔法取代传统的气压沉箱法,既能缩短工期、确保质量,还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这是一项完全创新的技术,在当时世界建桥史上还没有采用过,为了慎重起见,苏联还专门从国内派了鉴定考察专家组对这项新技术进行调研论证,在两国技术人员的紧密合作下,经过一年多的地质勘测和艰苦的试验研究,最终决定采用这种创新技术。</font></h1> <h1> 那个年代的运输工具非常落后,很多建桥物资及器材都是靠人力帆船来运送。</h1> <h1> 毛泽东主席对武汉长江大桥工程非常关心,曾经3次莅临大桥施工工地现场视察。</h1><h1> 1953年2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武汉听取了关于大桥勘测设计的汇报,并饶有兴趣的登上武昌黄鹤楼,视察了大桥桥址。</h1><h1> 1956年5月31日,在当时的武汉市委第一书记王任重、武汉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的陪同下乘船从江上视察大桥工地,当经过3号、4号桥墩之间时,毛主席看的很仔细,并逐一询问了施工所用机械的名称,施工的顺序,混凝土凝固需要多长时间等问题。</h1><h1> 当时为长江大桥配套的江汉桥已经竣工通车,彭敏局长请毛主席为该桥题字,毛主席写了“江汉桥”三个字后,似乎对“江”字不太满意,就又重新写了一个,然后在认为满意的字旁画圈注明。</h1><h1> 以上照片是第三次视察,1957年9月6日,毛主席视察长江大桥工地时,与王任重、杨在田一起翻阅《武汉长江大桥工程》画册。</h1> <h1> 大桥施工过程中,每个步骤都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据老工人王淳回忆,1956年6月,大桥钢梁铆了2个月后,工人发现有的铆钉不能全部填满眼孔,有轻微的松动现象。大桥局立即进行现场试验,证实了工人的发现,于是下令在铆钉施工办法没有解决以前,停止铆钉铆合,钢梁停止拼接。直到10月钢梁铆合试验得出结论,铆钉完全填满眼孔,并高出国家指标5%,大桥工程施工才重新启动。</h1> <h1><font color="#010101"> 亿万颗密密麻麻各种规格的铆钉,把大桥的钢梁衔接成一个扎扎实实的整体钢构。</font></h1> <h1> 1956年,中苏关系出现破裂,苏联撤走了专家组的技术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武汉大桥工程局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终于坚持建设好并在预计工期前提下提前了2年实现了大桥的通车典礼。</h1> <h1> 武汉长江大桥曾经是中国人一个难圆的梦,1913年,北京大学德藉教授乔治 - 米勒在当时川汉铁路督办詹天佑的支持下,带领北京大学土木科毕业生13人,作“武汉纪念桥”的计划和测量,提出了自龟山与蛇山之间的桥比线及3种桥式,均为公路铁路两用桥,这是在武汉修建现代化桥梁的第一次设想。</h1><h1>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也具体地提出在武汉建设长江大桥的设想。</h1><h1> 以后的数十年间,华德尔(美国人)、茅以升、罗英、李文骥、梅日易春等一批又一批中外桥梁专家均对万里长江第一桥倾注了无限激情,然而这一梦想在旧中国始终未能实现。</h1> <h1> 建成后的武汉长江大桥上层为公路桥,除了两侧的人行道,中间是双向四车道。</h1><h1> 下层是铁路桥,设置为复线铁路。</h1> <h1> 两端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内部有电梯供人上下。</h1> <h1> 大桥桥墩、桥身及步梯等全部采用整块花岗岩条石,这些优质的花岗岩条石全部来自于遥远的福建省大山沟里。</h1> <h1><font color="#010101"> 武昌、汉阳桥头堡一层的大厅内各设有一组雕塑铜像,图为汉阳桥头堡一层的雕像。</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昌桥头堡一层雕塑铜像</h1> <h1><font color="#010101"> 上层公路桥护栏的两端处分设2组麦穗图案,为钢质结构。</font></h1> <h1> 护栏上还有数不清的各种图案,分别是: 丹凤朝阳、孔雀开屏、雄鸡报晓、鸟语花香、菊香蟹肥、石榴结籽、猕猴摘桃、鱼跃荷香、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 等等,每一个图案都具有浓烈的民族风味,图案制作均为工艺铸钢。</h1> <h1> 最多的还是这种带有吉祥喜庆含义的菱形蝙蝠(寓意为福)图案。</h1> <h1> 武汉长江大桥象一道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成了一条坦途,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由此实现了对接改称为京广线,祖国的南北交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让武汉三镇连为一体,还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经济发展。</h1><h1> 1956年6月,毛泽东主席来到武汉视察,看到如火如荼的建桥工地,欣然提笔挥毫写下了“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激情诗篇。</h1> <h1> 半个世纪以来,武汉长江大桥经历了大风、洪水,以及多达77次的撞击事故,最严重的一次是: 2011年6月6日一艘万吨级油轮迎面撞上7号桥墩,大桥仍然屹立而坚挺</h1><h1> 武汉长江大桥60年来至今没有进行过大修,即是几次的检测和维修,也没有影响过汽车、火车的正常通行,这与2000年9月8日通车的武汉长江三桥(白沙州公路大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江三桥通车10年维修次数不少于24次,每次维修都要封闭施工,最长要封闭4个月,整的司机们叫苦连天,只好绕道而行,这一绕就是50~60公里。</h1><h1> 2002年武汉长江大桥检修,经过现场的中国科学院专家认真仔细的测评,答案是: 该桥的寿命至少在100年以上。</h1><h1> 2013年5月3日,由国务院印发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在国家文物局官网公布,56岁的武汉长江大桥入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h1> <h1> 这就是撞击7号桥墩的“长江62036”万吨油轮,当时大雾锁江能见度很低,按照航行规则应该停靠码头禁止航行。</h1><h1> 照片中的船头已经严重破损,无法继续航行。</h1><h1>(资料照片来自网络)</h1> <h1> 第7号桥墩,如果站在武昌江边往汉阳方向数,为第2个桥墩。</h1><h1> 2015年9月18日,一艘载运8000吨黄沙的驳船从7号桥墩擦过,图为桥墩被擦伤的痕迹,这是该桥第77次被撞击。</h1><h1> 让人感到惊诧的是,绝大多数撞击事故都发生在该桥墩,7号桥墩水域正好位于下行船只的通行主航道。</h1><h1> 7号桥墩,当之无愧的“墩坚强”。</h1><h3> </h3> <h1><font color="#010101"> 1956、1957年在武汉出生的很多人名字与“桥”字有关系,什么: 建桥、新桥、宏桥、大桥……如今这些人也已经是60多岁,开始步入老龄人群的行列,但“桥”字作为一种至高的荣誉将伴随着他们走完一生。</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给武汉打造了一条美丽的风景线,还给武汉留下了全国顶尖的建桥技术队伍,如: 中铁大桥工程局、中交二航工程局、武汉桥梁工程公司 等等,这些建桥队伍的脚印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大河,为祖国建设了数不清的桥梁,他们不仅建造了杭州湾跨海大桥,还承建了深港澳跨海大桥,他们曾经在世界上众多国家里建设了许多的桥梁,已经成为响当当的世界级顶尖建桥技术团队。</font></h1> <h1>《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邮票由国家邮电部于1957年10月1日正式发行,全套共2枚,志号:纪43(编号:153~154)。</h1> <h1> 1964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其中面值贰角的人民币选用的图案是武汉长江大桥。</h1><h1> 第三套人民币于2000年7月1日正式停止流通。</h1> <h1><font color="#010101"> 目前,武汉的长江上面已经建成通车的大桥有10座,正在建的一座,建成通车的江底隧道3条,正在建的2条。规划地铁线路12条,已经建成通车的5条,今年年底有2条竣工通车。未来的5年后,武汉的交通将会跃上一个崭新的台阶,成为名符其实的大武汉。</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