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直喜欢旅游,参团的,自驾的;远途的,近处的;自然的,人文的。都能吸引我。那种人在旅途,梦在远方的感觉,爽爽的。可每次旅游归来,基本都是一身疲倦,没有个三五天的彻底休息,仿佛都不能缓解。经此一累,旅途的兴味,风景的优美,也会折扣不少。</h3><div> 在经过N次旅游之后,终于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总是太“赶”了。赶着出发,赶着到目的地,再赶着找景点,赶着看下一个景点。参团,自驾,无不如此。</div><div> 印象里最舒服的一次旅游,是去苏州,我一个人,没参团,也没自驾。安顿好宾馆后,找来一张线路图。选好要去的景点后,就坐公交车或步行过去,我没给自己安排固定的行程和期限。只给自己一个要求,无论任何一个景点,都要逛到心满意足。记得那天在狮子林里徘徊,就那样一块石头一块石头看下去,摸下去。甚至迷了路,也都觉得风景那么美,想要一直迷失在里面。</div> <h3> 有一个说法广为流传:</h3><h3> 在阿尔卑斯山的一段风景秀美、险峻的山路转弯处,时常有车祸发生,但过往的车辆依旧是疾驰向前,行人也是急匆匆地赶路。因此悲剧不断上演,山路旁的警示牌不断更换,却无法起到任何警示作用。</h3><div> 直到有一天,山路上立起了一块木牌,上面写道:“慢慢地走,欣赏啊!”……这块警示牌立起后,车祸数量大幅度减少。</div><div> 或许,人们已习惯了匆忙,不忙仿佛就没有价值,没有成就感,就会被别人看轻,仿佛就没在正确的轨道和方向上,自己都会瞧不起自己。 </div><div> 有这样的思想指引,匆匆忙忙的一幕又一幕便在周围人和自己身上上演了。<br></div><div> 人们最常用的一个字是“忙”,忙赚钱养家糊口,忙学本领摆脱庸碌,忙餐桌前有用社交,忙发朋友圈展示“小确丧”或“小确幸”,最后关灯时,还要带着满身的疲惫,上好闹钟,为了第二天的“赶场”,做个提醒。</div> <h3> 参加过一个心理学的培训,学员来自国内外的各个行业。其中一个实践课程叫“品鉴行走”,160名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皮肤和种族,不同职业的人,在北京博大公园里的小路上,止语行走。我们走的及其缓慢。来回一个小时的路程,大家只是看,听,感知。<br></h3><div> 回到课堂上,老师问大家的收获和感受。一个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说:“快十年了,我几乎每一年都在并购小公司,我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我要不断的研究并购方案,分析市场前景,我太怕失败,所以必须往前赶。” </div><div> 他说他这一趟止语行走,闻到了花香,看见了树叶交错的脉络,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感受到了风吹过他的面颊,柔软又惬意,还看到了一个小孩子对他友好而甜美的笑。他说好多年了,他都忘了生活原来还可以这么轻松,这么美好。说道动情处,这位商场上的铮铮英雄,居然掉下泪来,学员们先是一阵唏嘘,然后一阵沉默,最后报以持久的掌声。</div> <h3> 亚里士多德说:“一切事物都是围绕着一个枢纽在旋转,这个枢纽就是闲暇。在闲暇中人才能真正体会存在的本质。”</h3><div> 常常,出发的太久,我们就忘了为什么出发,出发前,我们都有坚定的目标,综合起来无非是让人生幸福,轻松,自在。可走着走着,就变成了“赶场”,总怕错过什么,总以为自己的奔忙是为了以后的幸福,轻松和自在,其实,原本当时当刻,就可以放慢脚步,欣享。</div><div> “赶”成了生活的常态,尚在母腹中的胎儿,被胎教追赶;早教,早早教,我曾看到过一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放学回到家,说哪儿也不想去,太累。小学学习初中课程,中学学习高中课程。赶着找工作,赶着买房,结婚,生子。然后再让孩子重复这样的循环。<br></div><div> 我们用快餐,十分中内搞定一顿饭,你可曾品味过,仔细地咀嚼一口米饭,体会稻米香味在唇齿间弥漫,顺便想象“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闲暇景象。</div><div> 我们用微信聊天,发朋友圈,喜欢被秒回或秒赞。你可曾知道,那一字一顿,字斟句酌才是另一番美好。“赶场”生活下簇拥向前的我们,再也不会有贾岛“僧推”还是“僧敲”数遍琢磨和演示的那一种情境和快乐。因为我们要留下时间,去赶下一个场。</div><div> 当我们急着忙着向前赶,生怕一不小心错过什么,其实那些个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参与才是真正的错过。</div><div> 就从今夜起吧,不再赶着聚会,不再忙着刷晒朋友圈,不再急着看各类信息。早早洗漱,感受牙膏清香的味道,漫过齿间。然后,躺到床上,带着夜空的满天星斗,月夜里的蝉叫蛙鸣,荷塘夜色的如初宁静,入眠。</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