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理论

茅台玉液酒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行为主义理论</b></h3> <h3>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h3><h3>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b><u>早期行为主义</u></b>,<b><u>新行为主义</u></b>和<b><u>新的新行为主义</u></b>。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h3><h3>行为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期,50和60年代盛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行为主义作为一种观点,主张对政治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特别是通过使用定量方法,旨在创立完全以经验数据为基础的政治科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把政治行为作为政治的出发点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单元,主张政治应从国家制度、法律、政治权利的性质的研究,转向对政治行为的研究。反对传统主义政治学历史的、法律的研究方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代表人物</b></h3><h3>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情绪条件作用和动物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主张研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他还把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应用到了动物研究、儿童教养和广告方面。他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美国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h3><h3>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他引入了操作条件性刺激。</h3><h3>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 (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h3><h3><br /></h3> <h3>斯金纳在对学习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理论,十分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斯金纳把强化分成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这两种强化都增加了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斯金纳认为不能把消极强化与惩罚混为一谈。他通过系统的实验观察得出了一条重要结论:惩罚就是企图呈现消极强化物或排除积极强化物去刺激某个反应,仅是一种治标的方法,它对被惩罚者和惩罚者都是不利的。他的实验证明,惩罚只能暂时降低反应率,而不能减少消退过程中反应的总次数。</h3><h3>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当主体学习时反应速率就增强,不学习时反应速率则下降。因此他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的变化,提出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他看来,学习是一门科学,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则是一门艺术,是把学生与教学大纲结合起来的艺术,是安排可能强化的事件来促进学习,教师起着监督者或中间人的作用。斯金纳激烈抨击传统的班级教学,指责它效率低下,质量不高。他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对教学进行改革,设计了一套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方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主要观点</b></h3><h3>主要观点</h3><h3>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h3><h3><b><u>(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u></b></h3><h3>(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h3><h3><b><u>(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u></b>,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h3> <h3>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这是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否认意识的必然结论。</h3><h3>华生一方面反对内省,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利用只有内省才能提供的一些素材。于是他把内省从前门赶出去,又以"言语报告"的名义从后门请进来。这样就把言语的两种作用混淆了。言语固然和动作一样是对客观刺激的反应,但也可用来陈述自己的心理,这种陈述其实就是内省。</h3><h3>华生很欣赏巴普洛夫的理论,但从根本上看,华生与巴甫洛夫完全不同。华生否认神经中枢在动物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认为它仅起联络作用。巴甫洛夫则把身体外周器官活动与神经中枢活动的关系看作投影关系,考察外周器官的活动,目的在于了解神经中枢的活动。再者,巴甫洛夫不否认意识,而且非常强调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本质差别。 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因此他把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当作行为主义的&quot;枢石&quot;。华生夸口说,给他一打健康婴儿,让他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环境里去培育,他能使任何一个婴儿变成任何一种人物。他在婴儿的情绪行为上做了实验,使婴儿的爱、惧通过条件反射的改变而改变。他后来侈言要建立行为主义的实验伦理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斯金纳行为分析</b></h3><h3>斯金纳对有机体的行为的分析划他的行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他的关于操作条件作用的原理就是他的行为分析的核心观点。</h3><h3>斯金纳用他自己设计的"斯金纳箱"对动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他把条件作用分为两种,一种是应答性条件反射,即巴甫洛夫的古典式的条件反射;另一种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即他自己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那种条件反射。前者是由一种可以观察到的刺激引发起来的,而后者则是在没有任何可以观察到的外来刺激的情境中发生的,后者比前者在学习过程中更为重要。</h3><h3><b><u>1、习得律</u></b></h3><h3>斯金纳认为,塑造动物行为的过程就是动物学习的过程,他把学习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会增加。"这里所说的强度的增加并不是某一特定的反应,而是使这些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他认为使条件作用的速率增加,关键的变量是强化,练习不会使反应速率上升,只是为进一步强化的发生提供机会而已。</h3><h3>斯金纳还对不同的强化程式的效果进行了研究,认为不同的间歇、不同的比例以及不同的时间安排对行为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h3><h3><b><u>2、条件强化和泛化现象</u></b></h3><h3>斯金纳指出,当用强化物强化某一动作时使用某一刺激,这一刺激最终会成为一个条件强化物,和以前的强化物一样,可以用来强化这个动作其他一些操作。</h3><h3>如果一个条件强化物和许多初级强化物发生联系,那这个条件强化物就被泛化了,如金钱就是最好的泛化强化物。</h3><h3><b><u>3、消退和遗忘</u></b></h3><h3>斯金纳认为,消退是由无强化引起的,而遗忘则是随时间消逝而逐渐衰退的。</h3><h3><br /></h3><h3><br /></h3> <h3>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行为主义的理论并不是全面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思想的变迁,支撑行为主义的三大支柱(进化论、机械化生产的社会需要、实证主义思潮)为时代所摒弃之时,也是行为主义在心理学中面临失势之日。由此可见,心理科学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它随时代而发展,随内部矛盾的化解而更新。即使像庞大而长期存在的行为主义学派也不例外。行为主义的兴衰告诫人们,作为心理科学的研究人员,只有把握好时代的脉搏,正视当前心理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思想业务,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和前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