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东阿:《深宅大院今犹在,前尘往事成云烟》

鲁西阿东

<h3>  聊城晚报.记者.赵艳君</h3><h3> 2月26日,在用了一上午的时间、跑了1公里多的路程之后,刘玉新一边责怪着自己没有携带好的拍摄器材,一边还拿着相机对着村里残存的民居拍个不停。</h3><h3>  刘玉新是位文史专家,退休前的职务是东阿县文物管理所所长,1988年,曾因一篇题为《曹植墓三考》的论文名播学界。</h3><h3>  这一次,年近六旬的刘玉新去的是东阿铜城前屯村,那里发现有一处晚清时期民居群,原本就痴迷于此的他,毫无迟疑地去"进村寻宝"。</h3><h3>  对于刘玉新来说,东阿县的古民居和历史遗迹,就像是自家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再熟悉不过。尽管之前已经有思想准备,但这处民居群还是带给了刘玉新始料不及的惊艳及惊喜,以至于离开村子时,他还在说,一定要再回来拍下这些"活化石"。</h3><h3>  像以往的诸多研究对象一样,这处民居群中的黄家的老宅、董家的大院、崔家的绣楼,也成了刘玉新心里念念不忘的东西。</h3><h3>  如今,这些深宅大院改变了最初光鲜的模样,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孤独而自我地伫立着,院里残存的石头、瓦片年复一年追忆着如烟的前尘往事。</h3><h3>  黄家老宅 一句承诺半世守候</h3><h3>  前屯村距离东阿县城大约5公里,单从表象来看,这个村庄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甚至和其他乡村没有什么不同。记者惊讶于此处古民居群的独特魅力,并在数座百年古宅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印迹。</h3><h3>  从建筑时间久远顺序论资排辈,70岁的秦朋习和老伴居住的一栋青砖老房,无疑算得上是"江湖大哥",但如果从历史印迹和故事流传而言,这栋老宅却又在无意间抛出砖去,引回玉来。</h3><h3>  这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宅子,用时下的眼光来看并不算豪华,甚至还有些破败,院子四四方方,但还残存着旧时花园的模样。</h3><h3>  堂屋正中摆放着旧式桌椅,熟识于此的刘玉新一眼就认出此即为典型的清式家具,虽磨灭了最初的光鲜,却镌刻着无处言说的沧桑。</h3><h3>  和那个年代的多数房屋一样,屋内东边墙壁上设计有一个小橱,据说,旧时屋主会在里面搁置一些吃食,目的是为了在夜半时分用来压咳嗽,抑或是防止家中调皮贪吃的孩子惦记。</h3><h3>  虽然无法得知房子曾经几易其主,但35年前搬迁至此的秦朋习明显对老宅有了极深的感情,说起曾经的过往,许多细节在老人的记忆中已然模糊,唯一不能忘却的是,前任房主的嘱托。</h3><h3>  "他叮嘱我不要将房子拆除,我住了半辈子,几乎没动过一砖一瓦,但我不知道,还能让它保留多久。"站在堂屋门口,秦朋习像是自语,又像是说给谁听。</h3><h3>  董家大院 断壁残垣几多慨叹</h3><h3>  出了秦朋习的这栋老房一路向东,感觉并没有几步远的路程,就是东阿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红枪会遗址了,这也是记者最初要来采访的目的所在。</h3><h3>  然而事实终究还是让人有点出乎意料,如果说这所晚清遗址成就了历史的传说和迷离,那遗址的主人无疑成就了大家对历史的好奇。</h3><h3>  刘玉新说,从建筑风格来判断,因其借鉴了西洋建筑的明显特征,相比之前秦明习的宅院,这个院子建造时间明显要晚一些。而石碑上的介绍也刚好契合了刘玉新的判断。</h3><h3>  碑文清楚地写着,此处清末建筑,是民国东阿县商会会长董茂贞的旧居,后捐出为红枪会旧址,现仅存正房,抬梁式平顶建筑,东西长19.1米,南北宽6.9米,高5.4米。</h3><h3>  除此以外,碑文没有对董茂贞的生平做过多解释,但据村里上年纪的老人说,董茂贞是个颇具实力的商人,按时下的称呼而言,算是个"超级土豪"。</h3><h3>  据史料记载,民国初年以后,东阿一带红枪会(万国道德会)遍地而起,董茂贞出面捐出了董家大院的一部分作为红枪会的聚集地和办公场所。</h3><h3>  这样一来,就如一支庞大的兵团驻扎在董家深宅的高墙大院之下,让四里八乡的歹人很是忌惮,由此可看,董茂贞此举可谓是两全齐美。</h3><h3>  然而,这处遗址并不是董家房产的全部。在此偏西北的地方,那片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的深宅大院才算得上是董家大院的原貌。</h3><h3>  董家大院屯土筑台,地基高出地面数米,究其原因是因为清末民初黄河泛滥,董氏家境殷实,大兴土木以避水患。</h3><h3>  因为大门紧锁,无法进得院中一探究竟,仅从正屋的七八级基础石而言,绝对称得上是大户人家,刘玉新说,彼时,房屋基础石级别越多,越是可以说明户主的富裕程度。</h3><h3>  在这栋大院前驻足不前的刘玉新,举着相机选择各个角度一通狂拍,很明显地看出来,他眼里满是惊艳和惊喜。</h3><h3>  刘玉新对这栋难得一见的清末民初建筑给予很高的评价,前前后后仔细观察之后,他推断董家大院的四角应该是有碉楼的,房主董茂贞或许也不曾预想到,百年之后,会有人面对这断壁残垣慨叹不已。</h3><h3>  崔家绣楼 佳人有约红尘做伴</h3><h3>  崔家老宅在中屯村,这个村子和前屯几乎是连在一起,直到已行至中屯驻地,算是此行见到的最有故事的一处民居,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此居住,也可见它保存得相当完好。</h3><h3>  遗憾的是,采访那天房主因家事进了县城,一直等到中午时分,仍不见回归,刘玉新站在胡同口望向崔家院落,相比董家大院的气派和辉煌,这个院子更多的是秀气和雅致。</h3><h3>  而给这处宅第增添灵气的正是崔家古宅的那栋小楼。最初,包括刘玉新在内的到场人士猜测,这或许是具有防御功能的碉楼,经细看之后,刘玉新肯定了这是座绣楼。</h3><h3>  绣楼,中国古代女子专门做女红的地方,绣花或者织荷包,是一个劳动、休闲的场所,还是一个学习技能的场所或者艺术创作的场所,那是属于女人一生的生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