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些老物件 让我迅速回到从前

无言

<h3>  多么迫不及待的,想把这些照片呈给八十多岁的父亲母亲看,请他们一起回忆从前。</h3><h3><br></h3><div> 今天在前营乡郝庄村,正在打造中的“印象.郝庄”,真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那建在山坡上的小村落空气清新、视野开阔,也不仅是村子里泉水叮咚、民风淳朴,单单这织布机、纺花车、老屋、石磨……就让我忍不住停下脚步,用温柔的目光抚摸这旷日未曾见到的老物件,脑海深处有关小时候的记忆象匣门一样“啪”的打开,回忆如潮水般蜂拥而出。</div> <h3>  从前,位于宝丰县城东南部的家乡,东西长三里,有铁路穿村而过。村子周围是广阔的田野,田地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还有芝麻、烟叶、棉花。当然,童年时代的我更喜欢跑到田地里,寻找那鲜美的野果子,和蹦蹦跳跳的蛐蛐、蚂蚱。</h3><h3><br></h3><div> 从前,种庄稼基本都是人工,点玉米、丢化肥、割麦子、打场、晒粮食、磨面,用的工具是耧、耙、镰刀、筛子、克耧(是这俩字吗?)、簸箕、簸箩、石磨。粮食从播种到吃进口中,着实来之不易,真的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div><div><br></div><div> 从前,老家是土院墙,砖砌的大门框,房屋蓝砖黛瓦木窗,院内绿树成荫。那时,每日清扫的垃圾都存进沤坑,来年就是上地的农家肥。把农家肥送到田地里的一般是架子车。有钱的人家养头驴,给驴脖子上套上驴套,牵拉的大型架子车,就叫“驴车”。</div> <h3>  从前,夜晚照明用的是煤油灯。从供销社买来黑糊糊的煤油,添在油灯里,放在堂屋的菜斗桌正中间。点着灯芯,就会有一点发黄的亮光在空气中跳动,驱除土屋里的黑暗。此时,我和三姐就在这灯光里安静的写作业(其实也经常悄悄玩耍),母亲便坐在旁边纳鞋底、缝补衣裳。</h3><h3><br></h3><div> 从前,在老家堂屋靠西墙的位置,摆放着一架纺花车。只要有空闲,母亲便坐在车前,右手摇轮,左手拿一条洁白的棉花扯线。在时断时续的“嗡嗡”声中,一大一小两个轮子转转停停,条条棉花便被母亲优雅地扯出长长的均匀的棉线,缠绕在穗子上。穗子飞速旋转着吃掉一根又一根棉条,渐渐就由“瘦棍子”变成了“白胖子”。那时,我常常趁母亲离开的间隙偷偷尝试转动双轮,却总是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不是扯断了棉线,就是将棉条随着棉线“呼”地一下子绞到穗子上去,虽然狼狈得很,但仍乐此不疲。</div><div><br></div><div> 从前,老家东屋里有一台织布机,母亲坐在一头手脚协调蹬踏板、传梭子“哐咚哐咚”,千万条整齐排列的棉线就一点点变成细密平整的布匹,变魔术一般神奇。那时,我偶尔会立在母亲身边看她织布,也会闹着要蹬踏板、传梭子,却至今也没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哈哈,我该是有多笨哪)。但在几年后,听到歌曲《金梭和银梭》的时候,那太阳和月亮来回穿梭的场面,心里倒是明镜似的完全能想象出来,十分清晰。</div><div><br></div><div> 从前那么遥远,如今又那么真实的浮现在眼前。亲爱的父亲母亲,看到这些老物件,您们是否和我一样勾起往事,并在思潮翻滚中忆起了你们的从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