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rgb(1, 1, 1);">40年前的今天,我与大批知识青年一样,告别外滩,离开城市,横渡长江,去崇明岛,成为一名国营农场的职工。如今40年过去了,我还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父母来送我,为了不让父母看见我的眼泪,我强颜欢笑。但当船离开吴淞码头的那一刻,船上一片哭声,此刻的我也禁不住泪流满面。</b></h1> <h1><b>长征农场位于崇明岛西北部。从南门港码头上岛。</b></h1><h3></h3> <h1><b>我是幸运儿,被分配在长征农场职工医院,做了一名护士。</b></h1><h3></h3> <h1><b>那时医院有职工100多人,医务人员60多人。农场有几万职工,就诊病人很多,我们一线护士三班倒,虽然累,但总有使不完的劲,把农场建设好是我朴实的梦想。</b></h1> <h1><b>这是门诊大楼。</b></h1><h3></h3> <h1><b>这是放射科。</b></h1><h3></h3> <h1><b>手术室、心电图机、B超等医疗设备齐全。农场下属各单位都有医务室。</b></h1><h3></h3> <h3></h3> <h1><b>这是我在护理部工作。</b></h1> <h1><b>我在医院是出名的小胖子,每天工作忙,就是不见人瘦。</b></h1> <h1><b>当年,我也参加过开河。在这个“人定胜天”特定年代里,用千军万马的人去战胜自然,蛮天真可笑!那时候年轻,又是近水楼台,虽然艰苦,倒也没落下病根。</b></h1> <h1><b>这是当时的“代粮票”和“洗澡券”,它经历了40年的岁月沧桑,在当时物资极端匮乏的年代,这些代粮票就是变相的购粮凭证,现在真称得上是一件“历史文物”了,它是历史的印痕。</b></h1> <h1><b>这就是我们的宿舍,下班后织毛衣,绣花,烧饭。那时的单身生活还是很有趣的。</b></h1> <h1><b>团支部书记的那段经历,让我</b>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提高。</h1> <h3></h3> <h3></h3> <h1><b>这是长征农场下属各单位的团支部书记,我们在艰苦岁月里结下的友谊可以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b></h1><h3></h3> <h3></h3> <h3></h3> <h1><b>这是各单位的通讯员,</b>及时捕捉新闻线索,及时采写重要新闻<b>送到场广播站。</b></h1> <h3></h3> <h1><b>当年的同行,今日的蜜友。</b></h1> <h1><b>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与大批知青一样,回到了上海。我清晰记得,我站在南门港码头,背对长江水,留下了最后一张纪念照片。</b></h1> <h1><b>岁月的流逝,抹不去彼此的牵挂。三十年后,医院近百位白衣天使再次相聚,那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欢声笑语久久回荡。分别时泪眼相望,战友啊,我们何时再相见!</b></h1> <p class="ql-block">回娘家看看。回忆往事,遥想当年,仍然会激动不已。</p> <h1><b>2015年6月,长征农场举办“场友千人聚会和诗歌集发行”仪式,早已解体的长征农场在这里又得到重生。</b></h1> <h3></h3> <h3></h3> <h1><b>石碑上"青春无悔"四个大字道出了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知青们的共同心声</b></h1> <h1><b>红色雕塑是两个抽象的人物造型,代表着当年的男女知青。八块知青墙分别代表了八大农场,每块石墙上密密麻麻地镌刻着部分上海知青的姓名。"知青墙"已成为森林公园内一处有特殊意义的人文景观。</b></h1><h3></h3> <h1><b>40年后的今天,站在医院大门前,重温旧梦,感慨万千。</b></h1> <h3></h3> <h3></h3> <h1><b>虽然农场已人烟稀少,但我们医院还在,我当年曾经生活过的宿舍还在,能够勾起我回忆的痕迹还在,我会经常去看看我的家。</b></h1> <h1><b>人生中美好的、快乐的、惬意的光景并不多,大都如过眼云烟,唯有这段知青岁月让我铭刻在心里,时间越久,印记越深刻。朋友,且行且珍惜。</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