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谨以此文献给当年在玉门油田农场长大有同样经历的童年伙伴们,献给当年奋战在油田农场的广大职工家属,献给曾经在农场辛勤劳作的所有母亲们。</b></p> <h3>说起玉门油田的东湖农场,老一辈石油人和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油田子弟谁都不会陌生,许多油田子女的童年都是在那里度过的。 </h3><h3><br></h3><h3>五六十年代,正是玉门油矿发展的困难时期。那时候,百废待兴,先来玉门油矿工作的职工入户早,我们称之为“城市户”。随着油矿的发展扩大职工的增多,后来参加工作的职工家属就不让入户了,我们称之为“农场户”。“城市户”和“农场户”区别在于“城市户”子女可以招工,可以上技校,但“农场户”子女不能招工,只能在农场劳动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油田子女的慢慢成长,这种矛盾日显突出,不公平的政策耽误了许多“农场户”子女的就业,造成终身遗憾。很不幸,我家就属于“农场户”。 </h3><h3><br></h3><h3>农场的起源已经不知道如何说起了,我想应该是五六十年代,那时社会上物资匮乏,油田(那时叫油矿)各单位为了解决单位职工的吃饭及后勤保障问题,学习“南泥湾”精神,才把不让入户的职工家属组织起来集体劳动,开办农场,大搞生产,自给自足。应该说开办农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在那个年代起到了稳定职工及家属队伍的作用。</h3><h3><br></h3><h3>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场户”这种模式显然已经跟不上当时的形势,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到九十年代初期,企业逐渐取消了“农场户”,企业办农场的这种模式完成了它的使命,存在了将近五十年的农场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h3><h3><br></h3><h3>我的童年就是在农场度过的,农场有我许多忘不掉的童年往事,许多忘不掉的童年伙伴,东湖农场在我的童年成长经历中留下了深刻的难以磨灭的痕迹。</h3><h3><br></h3><h3>从我记事起就和母亲,弟弟在农场。父亲在矿上上班,只有星期天来农场一次。白天母亲去地里劳动,姐姐在矿上上学,我和弟弟就在农场的家里玩耍,哥哥在老家,几年后也被父母接来在矿上上学。</h3><h3><br></h3><h3>离开农场虽然已经几十年了,但农场生活的情景依然清晰在目。好几次,我会在梦中出现在农场的某一个地方,太阳照在头上,睁不开眼,田埂上的草随风摇摆,这样的梦在离开农场几十年的生活中出现过许多次,我知道了什么叫魂牵梦萦。</h3><h3><br></h3><h3>今年,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东湖农场,故地重游,眼前的农场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大片的田地已经荒废了,曾经住过的房屋面目全非,许多地方只能靠记忆来回忆,拍了十几张农场照片,整理照片时一张都舍不得删掉。把照片给老父亲看,父亲激动万分,照片中一定有触动他心灵的地方。凝视着这些照片,我发现,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童年的那些经历其实比什么都珍贵。</h3> <h3>这是水电厂的水塔,是那个年代玉门市最高的建筑物,无论站在那个角度都能看见,至少,能看见水塔冒出的蒸汽,就是玉门油矿的标志性建筑。这副图片好像和农场没有关系,其实不然,从矿上到钻井处农场2队不会超过20公里,童年的我们在农场自己的家门口向油矿方向看,唯一能看见的就是这个隐隐约约的水塔。</h3><h3><br></h3><h3>从水电厂向前再走200多米,翻过一条通往炼油厂的铁路,一条8公里长的柏油路直通农场。童年的记忆中每次星期天晚上回油矿20公里的路老解放要走至少2-3个小时,老解放卡车上挤满了回油矿的人。夏天还行,可是冬天就惨了,数九寒天,冻得人浑身哆嗦。每当这时候,大人就站在车厢的外围把我们小孩围在中间,汽车发动机轰鸣着如老牛负重,就是走不快。不明白那时候的车怎么那么慢?坐车的次数多了,总结了经验,数路边的电线杆,数够8个就要过铁路了,就意味的到矿上了。长大以后才明白,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1000米。</h3> <h3>走完8公里的柏油路,向左1公里是当时的“五。七”干校。向右就是农场了,当然,农场有好几个,戈壁庄农场,钻井处农场,运输处农场,许多农场里还分一,二,三队等,我家就在钻井处二队。照片中的这条柏油路经过四十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能保持这样的状态十属不易。</h3> <h3>那时候,这个水房周围的树还没有长高,但密密实实的树把这栋房子包围在中间,就像童话中的小木屋。每次座车回矿上路过这个水房的时候,我的思绪早就被这童话中的小木屋所吸引,展开无数次的想象,常常想“什么时候我能住进这样的房子里”?几十年过去了,物是人非,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小房子早以破烂不堪,如今,看到这副景象,似乎更加具备想象的空间。</h3> <h3>每个队都有大食堂,说是食堂其实是一个多功能厅,比如说晚上开会或偶尔放场电影,食堂的大厅就是一个现成的剧院。我记得我们二队的食堂前面就没水泥打出来的地坪,照片中的水泥地坪肯定是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单位食堂。</h3> <h3>食堂前面的空地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夏天人们开会,有什么重要通知都在这里集中,秋天收割的农产品都堆放在这个地方,给每家每户分农产品时也在这个地方。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农场种出来的西红柿又大又黄,先咬一口,吸完里面的甜汁,再吃果肉,又沙又甜。这些年,我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甜的西红柿了。</h3><h3><br></h3> <h3>每年年底农场要杀一头农场自己养的猪,那一天是农场的大人小孩最高兴的时候。要知道,一年中我们基本见不上肉。辛苦了一年,每家都能分几斤猪肉,是让人盼望以久的事。尤其是我们小孩眼吧吧的看着大人杀猪,看着妈妈把肉下锅,守在锅旁等着肉熟,闻见满屋的肉香味早已馋的咽口水。这是我们最听妈妈话的时候,最悲催的莫过于有一次肉刚刚出锅,队上来人挨家挨户通知肉不能吃,因为肉里发现了猪囊虫,让我们心凉了半截,失望之及。</h3> <h3>食堂内部大厅,墙上有卖饭的窗口。白天是食堂,到了晚上就是剧院。照片中被水泥封掉的地方就是唱歌跳舞的舞台。在那样一个火热的年代,许多样板戏,革命歌曲都是在这个大厅第一次听到看到的。其中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我小时候听的最好听的歌,对我的影响之大,记忆之深,以至于我在日常生活闲暇时嘴里不由自主哼唱的歌肯定就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舞台上拉上白色的影幕就成了电影院,都是自己带凳子。如果知道今天晚上要放电影,肯定比过年都热闹,我们饭都不吃早早就拿着小凳子等在这里。能想象出当年的辉煌。</h3> <h3>农场到处都是这样的土路,四通八达,通向好几个队。平常很安静,每当尘土飞扬的时候,那一定是有车来农场了。忘不掉农场的小卖部,小时候喜欢画画,见什么画什么,一直是妈妈的骄傲,可是条件艰苦没有纸,妈妈劳动完回来就把拾来的烟盒展开订成本,我就在白的那面画,时间长了,不满足“黑白画”了,盯上了小买部的那盒蜡笔,有事没事就去看那盒蜡笔还在不在。</h3> <h3>照中的那些房子其实是农场的小学,依稀还能看出学校的大门。记的妈妈领我去报名,当时岁数还不到,校长不收我,妈妈拿着也许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画本骄傲的展示给校长看。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没有 在农场上学。</h3> <h3>第二年,我在矿上上学了。但童年的记忆是深刻的,至今忘不掉的还有学校操场上的那个高高的秋千,它带给了我们多少欢乐啊!有一次,我听到罗大佑的歌中有这样的词,“操场上的秋千上,知了在深深叫着夏天”,我莞尔一笑,说的真绝,怎么和小时候农场的情节一模一样啊?</h3><h3><br></h3><h3>照片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这种沙枣树。这种树生命力极强,我们生活的农场都是大片大片的盐碱地,那时候,听的最多的就是妈妈要去挖“排碱沟”,顾名思义,可能是改良土地排除“碱”的一种方法吧,可见那时土地“碱”有多少。可就是这种沙枣树不怕碱,不怕旱。只要种上它就不会死,照片中的这些沙枣树已经几十年了,在没有人管的状态下依然顽强的活着。</h3> <h3>到了秋天的时候,在矿上上学的我们就盼着星期天下农场,因为此时农场的沙枣树已经结满了金黄色的沙枣。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沙枣绝对是我们上好的零食,对我们充满了吸引力。通常是父亲拿着长长的木棒打树稍,我们兄弟几个张开床单在下面接。没有大人的时候,我们就爬在高高的树上一个一个的摘,用不了多少时间我们就能收获几麻袋,没错,是几麻袋。第二天上学,口袋里装满了沙枣,城市户的同学羡慕的看着我们,没有人能抵挡住食品的诱惑,这是我们农场户比城市户唯一能占上风的地方,因为我们农场户有“农场”而城市户没有“农场”。</h3><h3><br></h3><h3></h3><h3>现在,我的家住在7区2楼,小区一颗沙枣树就生长在我家的阳台对面,秋天,满屋子都飘着沙枣花的清香,不长的时间,树枝就结满了果实,紧紧靠在阳台的窗户上,伸手可及,吃到嘴里,再也没有了童年时吃的那种味道。 </h3> <h3>对了,我一直在寻找我当时的家,年代太久远了,已经记不清了。但我可以肯定就是照片中这样的房子,十来平方米的面积住着2户人家,都是拖家带口,印象深刻的是和我们住一个房间的阿姨她的小孩晚上睡觉不闭眼。后来,条件好了一点,一家一屋,才慢慢结束了这种一房二户人家的格局。前几年还在鄯善见过那个睡觉不闭眼的小孩,都是油田子女,不过,他已经认不出我了。</h3><h3><br></h3> <h3>其实,找我们童年住过的房子此时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父母养活着我们兄弟姐妹几个真的不容易。离开农场许多年以后,我们兄弟几个都走上了工作岗位,逢年过节兄弟姐妹全都聚在父母家里,闲谈中突然就有谁说今天看见了小时候的XX,那个又说见了农场的XXX,如果人家过的好了,大家都很欣慰,如果不好,就引来了大家的一片惋惜。</h3><h3><br></h3><h3>前几年,母亲还在世时,总是唠唠叨叨的对我们说,农场的那个阿姨不在了或是哪个阿姨身体不好了,总能引来父母轻轻的叹息声。父母的心里何尝不是恋着那段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挥洒着自己汗水的农场情啊。</h3> <h3>照片中房子和房子之间原来是没有围墙的。一个队有这样的房子大概有十排,一排十户,一个队也就百十来号人 。这些围墙是78年我们家都搬到花海农场以后后来的人修的。</h3><h3><br></h3><h3>看到照片中房顶上的瓦片,想起了小时候掏气,秋天,麻雀抱窝,喜欢把窝建在房顶的瓦片下面,等母亲走了以后,就和小伙伴爬上屋顶掏鸟蛋,把瓦片揭的乱七八糟,没少挨大人的骂。</h3><h3><br></h3><h3>怀念童年时无忧无虑的日子 。无论和小伙伴干什么都能让我们快乐无比。我还想起了和小伙伴在“排碱沟”捉鱼的快乐往事。上宽下窄的“排碱沟”只有底部有水,不深,但这样的水沟“生物”倒是不少,有拳头大小的癞蛤蟆,小时候可是一直以为这是青蛙。还有我们叫的“狗鱼”,现在我知道这种鱼其实叫“泥鳅”。捉鱼的过程也简单,一个小伙伴在上游用长竹干顺着水流不断的搅拌水沟底部,我们用铁丝网拦在下游,一会功夫就能捉半盆。<br></h3> <h3>这张照片中的房子如果不被破坏,那就是标准的原生态房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整齐干净的一排平房,门前生长着几颗茂密的沙枣树,不时有几只觅食的鸡仔,虽然没有南方的小桥流水,但绝对令人向往。</h3> <h3>如今的农场已经是一片荒凉,空旷的原野上不时出现这种残垣断壁,不见人烟。车走了很长时间才看见一个放羊的老农,老农告诉我,像这样的房子,里面还有很多,但早就没人了。</h3> <h3>照片中的这片房子是某一个队的食堂和库房,虽然荒废了,但还算整齐。转了几个队,我很奇怪,一般都是食堂和库房保存的比较好。</h3> <h3>这片废墟就能直接的看出当时房间的大小,很难想象一间房要住二户人家,确实艰苦。向我们的父亲母亲及老一辈石油开拓者致以崇高的革命敬礼。</h3> <h3>这是每一个队的外围。忘了告诉大家每一个队的边缘都用树或灌木丛围起来,外面是田地,里面是所谓的生活区,我小时候总是和小伙伴越过“边境”,向戈壁深处探险,盐碱地上全长着一人多高的草丛,不时有野兔窜出来,吓人一跳,这样的探险一个人是不敢去的,必须约几个人一起去才行。离我们农场二队2公里左右有一条铁路,我和小伙伴喜欢把分币放在铁轨上,等着火车经过,火车压过的分币瞬间增大了一倍,带给我和小伙伴无数的欢乐。</h3><h3><br></h3><h3>秋天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戈壁滩上长满了冒出头的红红的“锁颜”(其实学名叫“锁阳”)。这种植物很奇怪,不能见铁,用小刀削皮苦的跟本吃不成,我们挖出来用小木棒刮去外皮,涩甜的锁阳也是我们最好的零食。现在“锁杨”在市场上居然成了稀罕物,成了补品,岁月完成了一个圆满的轮回。<br></h3><h3><br></h3><h3>小时候的那些生活好像很简单,一点小事足以让我们满足,高兴好几天。</h3><h3><br></h3><h3>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眼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所有发生的一切仿佛昨天一样。</h3><h3><br></h3><h3> 7岁以后,我就去油矿也就是玉门市上小学了,暂时告别了农场,在往后的岁月中,我们家又搬迁到了离油矿更远的花海农场。</h3><h3><br></h3><h3>几年以后,妈妈身患疾病,丧失了劳动能力,才搬来油矿,我们一家才得以团圆,彻底离开了那让人难以忘怀的农场生活。</h3><h3><br></h3><h3>怀念那段在农场度过温馨、浪漫艰苦难忘的童年岁月。 </h3><h3><br></h3><h3>(作于2015年,修改于2017年10月16日)<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0qnr5zj"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不能忘却的记忆—钻井处子弟学校</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075uvec"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2017,我的年度文集</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r7sge2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新疆吐哈石油会战记忆</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xmlp49n"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我家的那些“老物件”</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upv1q67"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酒 泉,充满传奇的城市</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