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建构主义

小慧子

<h3>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源自教育学,作为学习理论是为改进教学而提出的理论,主要的目的在于了解发展过程中的各式活动如何引发孩童的自主学习,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当如何适当的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h3><h3><font color="#ff8a00"><b>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b></font></h3><div><br></div><h3><b>同化</b>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h3><h3><b>顺应</b>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h3><h3>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b>平衡</b>: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h3><h3>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h3> <h3>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h3><h3><font color="#167efb"><b>学习的含义</b></font></h3><h3>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h3><h3><font color="#167efb"><b>学习的方法</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德国的一则关于 “鱼牛”的童话</font><font color="#010101">: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它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及待地向它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j犄角,吃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它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鱼脑中的牛形象在客观上当然是错误的,但对于鱼来说却是合理的,因为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从本体出发,将新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含,构建出了 “鱼牛”形象。这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必然会各不相同。</font></div> <h3>教学思想</h3><div>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div><div><font color="#39b54a"><b>知识观</b></font></div><div><br></div><div>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div><div><br></div><div>  (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div><div><br></div><div>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div><div><font color="#39b54a"><b>学习观</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div><div><br></div><div>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是象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div><div><br></div><div>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div><div><br></div> <h3><font color="#39b54a"><b>学生观</b></font></h3><div>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div><div><br></div><div>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div><div><br></div><div>  (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他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div> <h3><font color="#39b54a"><b>师生定位</b></font></h3><div>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div><div>(2)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div><div>(3)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div><div><br></div> <h3>空杯理论</h3><div>每一个人要想应对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必须随需应变。而以变应变,就要求我们具有空杯心态。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想提升职业能力,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固步自封。</div><h3><font color="#39b54a"><b>学习环境</b></font></h3><div>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div><div><br></div><div>  (1)情境</div><div><br></div><div>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div><div><br></div><div>  (2)协作</div><div><br></div><div>  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div><div>(3)交流</div><div><br></div><div>  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div><div><br></div><div>  (4)意义建构</div><div><br></div><div>  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div><div><br></div><div><font color="#39b54a"><b>教学原则</b></font></div><div>  (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div><div><br></div><div>  (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div><div><br></div><div>  (3)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div><div><br></div><div>  (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div><div><br></div><div>  (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div><div><br></div><div>  (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div><div><br></div><div>  (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div><div><br></div><div>  (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div><div><br></div> <h3>案例</h3><h3><font color="#ff8a00"><b>贾斯珀系列</b></font></h3><h3>贾斯珀系列共包括以录像为依据的l2个历险故事(包括一些录像片段,附加材料和教学插图等),这些历险故事主要是以发现和解决一些数学中的问题为核心。每一个历险故事都是按国家数学教师委员会(NCTM)推荐的标准来设计的。而且,每一个历险故事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推理、交流,以及与其他领域如科学、社会学、文化与历史等的互动提供了多种机会。</h3><div>贾斯珀历险故事主要是为5年级以上的学生设计的,每一张光盘都包括一小段约17分钟的历险录像,录像总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挑战性问题而结束。每一个历险故事的设计都象一部精彩的侦探小说,用以解决历险中问题的所有必需的数据以及一些原始的数据都镶嵌在故事中,Jasper历险故事中同样也镶嵌了一些教学情境以便为一些典型的问题饵决方法提供示范。这些片段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及时重访录像的机会,以便于他们更好地解决Jasper中的挑战性问题。</div><div><br></div><h3>文献</h3><div>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div><div><br></div><div>魏建培,梅迎春《皮亚杰与建构主义》</div><div><br></div><div>百度百科《建构主义》、《皮亚杰》《皮亚杰简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