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养育不是恩,</h3><div>教育莫言恩,</div><div>养育只是爱,</div><div>教育付出爱。</div><div>在我们家里,家长的人物状态是慈父严母,妻子负责孩子们的全面教育,事无大小,一力担当,有至高的威严,而我则与他们混作一团,没大没小的成了习惯。有一回,与儿子打闹,他随囗对我来一句:滚!我顿作严肃状,告诉他不论在什么场合,都不能对别人说滚,这是一种为人修养,而且在这个家里,只有我有资格对他说滚,如果他一定要对什么人说滚,那得等他有了孩子,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他的孩子说。妻子在一旁听了,马上对我的言论表示异议,说是生儿得养,还得教,那是责任所在,义无反顾,任何父母都不能够对子女说滚,任何时候都不能对子女有回哺的主观诉求,闻听此言,我深以为然。</div><div><br></div> <h3>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世人灌输最多的是父母的养育之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没有生养就没有儿女身,玉不琢,不成器,没有教育就不能成就人生,仿佛这世界上最大的恩惠皆来自于父母。生养之恩,天大地广,教育之情,山高海深,于是便有了百善孝为先,把知恩图报奉为伦理圭臬,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纠结成为沉重的道德背负,这其实既有害于孩子的成长,也无益于人类社会的长足进步。</h3><div><br></div> <h3>生育,在自然界是一件最为普通而又普遍的现象,把婴幼抚育成长,是动物本性所在,是基本责任,天经地义,是刻录在基因中的一种永不忘却的记忆,不存在功利,所以我们生养后代,谈不上有什么恩德,完全是人类繁衍的惯性使然。</h3> <h3>恩,是需要回报的,而宣扬养育之恩的目的就是为了索取回报,且是以全社会的名义,将世人牢牢地绑架于千百年来形成的道德桎梏之中,稍有不肖,必是千夫所指,万人唾弃。正因为世人对这种恩的共识,在对孩子的培养上让父母天然地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处置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的人生。在父母看来,因为我对你有养育之恩,所以你就得听我的,学习,工作,婚姻,只要我有能力,必须由我来安排,有很多的父母甚至把不能够为孩子作自以为理想的人生安排当成一种无能,但凡有一点可能,绝不做袖手之观。对子女而言,因为从小被灌输了这种恩的道德观念,既然受恩,须当图报,图报的最好方式就是孝顺,孝顺孝顺,孝敬顺从,现在没有能力尽孝,听话顺从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也会有许多的孩子对父母没有能力安排自己的前程充满了不忿,甚至是怨恨,视为父母之恩的缺失,最起码是不完美的,好似父母的后天给予都是应当的,受之心安理得,这样的孩子,终其一生,很难有一个健全的心智。</h3><div><br></div> <h3>既然养育不是恩,那它究竟又是属于一个什么样的范畴呢?我认为应该是爱,爱是不需要有回报的一种全情付出。我们在尚未成为父母之前,对父母的爱都不会有真切的心理体会,只是因为传统的教育,让我们对父母之恩有一个被动的接受,迫于强大的道德伦理威势,不得不作一种肤浅的口头承认,完全没有切身体验的深度。只有生养了儿女,护犊的天性才会被激发,并以最特殊的方式施之于儿女,这是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的,所以它不是恩,而是爱,这种爱是不需提醒的天然存在,能够无限地代代相传,正是在这种爱的接力和传递中,人类社会得以从发达走向更加发达。而且,当且仅当我们在对儿女付出这种爱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得到当初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如何的博大,是如何的全情,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懂得这种爱是不需要回报的,也是无法报答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恰恰可以更能主观地将这种爱视之为父母的养育之恩,并给予最好的报答,体现出我们不同于其它动物的可贵人性,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又得以从文明走向更加文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