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山西省,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省会太原市。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中国古建筑70%以上集中在山西,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素有“中国五千年历史,地上文明看山西,地下文明看陕西”之称。</h3><h3>于我,对灵美大自然的钟爱,远胜于悠悠岁月留下的残垣断壁式的人文景观。偶然的行程改变,踏上了山西这片蕴含中华古文明的黄土地,七天几近纵横山西全境,循着自南向北、向中、再向西南一线,探访了山西几大著名景观: 平遥古城、乔家大院、五台山、悬空寺、云冈石窟、应县木塔、雁门关、晋祠、王家大院、山西博物院、壶口瀑布。透过岁月遗留的恢宏古建筑群,初次感受华夏文华的根深蒂固,重新认识历史,震憾荡涤灵魂。</h3> <h3>第一站~平遥古城</h3><h3>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扩建,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西周时的土胚城墙已不复存在,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的青灰色砖墙迄今为止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池南门为龟头(官员出去),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百姓出入),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的外城门向东开,它凝示着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城墙上还有72个观敌楼,墙顶外侧有垛口3千个,传说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贤人的象征。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另一座是丽江古城)之一。</h3> <h3>斑驳的青砖墙延续着历史的记忆,为后人留下无尽的思绪。</h3> <h3>在平遥,因地少人多,男人出外挣钱养家,赚得的钱财大部分用来置办房产,所以,房屋建筑尤为奢华兴盛,当地广为流传:不是学而优则仕,而是学而优则商。</h3> <h3>山西是典型的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在天气温和的秋季,站在“春风十里”的门楣下,体感平遥古城秋风送爽的寒凉。<br></h3><div><br></div> <h3>任凭时光老去,我在平遥等你</h3> <h3>山西老陈醋</h3><h3>山西老陈醋选用优质高粱、大麦、豌豆等五谷经蒸、酵、熏、淋、晒的过程,历经“冬捞冰,夏伏晒”之法酿造而成,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醋”的盛誉,以色、香、醇、浓、酸五大特征著称于世。<br></h3><h3>山西共有108家注册陈醋工厂,真正最好的陈醋是没有保质期的8°手工老陈醋。山西人天天顿顿不离醋,家家户户会釀醋。醋软化血管,长寿之物,老人平均78.5岁以上。<br></h3><h3>在山西老陈醋也是一碟菜,醋泡黑豆,补肾生发;醋泡鸡蛋,营养身体;醋泡大蒜,治疗感冒;早上凉白开加山西老陈醋,清理肠胃,治疗便秘。<br></h3><h3>平遥的陈醋销售作坊五六步就有一处,粮食制作的陈醋,远甚于平日在超市选购的,晚上吃饭时拿起餐桌上的醋瓶,倒入碗中忍不住小酌了几口,身子霎时激灵了一下,五腹六脏像被醋射透了一般,感觉呼出的气息都带着酸味</h3> <h3>风雅陶笛,情有独钟。</h3> <h3>手鼓作坊</h3><div>和着旋律,轻触鼓面,陶醉。</div><div><br></div> <h3>尝试</h3> <h3>胖子成功之道</h3><h3>一口吃不成胖子,胖子是一口一口吃成的。</h3> <h3>繁忙的张导,电话不断。</h3> <h3>童心未泯</h3> <h3>曾经的平遥古城,商家汇萃,人民生活颇为富庶,住宅建筑也颇为讲究。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走在临街的店铺前,看着过去的票号、钱庄,真有时光倒溯之感。 </h3> <h3>浓郁北方格调的手工制品</h3><h3>鲜亮的大红大绿烘托出古朴的西北手工精华,爱不释手。 </h3> <h3>人的一生总在不停地遇见,因各种不同的原因走进你生活的,都是今生注定的情缘,他们会陪你路过一段风景,然后又匆匆走向各自的下一个站点。</h3> <h3>平遥古城地下金库</h3><div>距今2800多年,从2017年11月开始,不再允许游人到地下现场,而是在地面通过安装好的玻璃向下观看。</div><div><br></div> <h3>去地下金库的通道</h3> <h3>慈禧太后专为地下金库颁布的嘉奖手谕</h3> <h3>平遥街头小吃</h3><h3>碗托、红糖黄金饼、沙棘果。</h3> <h3>第二站~乔家大院</h3><h3>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距太原市54公里,始建于1756年,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家乔致庸的宅第。<br><h3>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由垛口、阁楼、眺阁组成,气势宏伟,威严高大。<br><h3>综观全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充分显示了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 ,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h3></h3></h3> <h3>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h3> <h3>张艺谋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时,最初看中了比乔家大院大五倍的王家大院,王家要求剧组付租赁费,正当剧组犹豫之时,乔家主动提出剧组可以免费使用乔家大院,且额外解决吃住问题,随着电影的热播,此举立刻炒红了乔家大院,游人从此络绎不绝,为后来源源不断的旅游收入做了一次绝佳的名导广告,可见乔家大院管理者远见卓识。</h3> <h3>乔家大院是名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晋商大院。山西原本有很多晋商大院,但历经战乱、动乱都毁坏殆尽,乔家大院能保存如此完整非常难得。它虽不及其他几个大院规模宏大,但建设精巧,布局合理,堪称精品。</h3> <h3>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h3><h3>院落中都有一口大水缸,因水主财运之说,另外,也有防火之需。</h3> <h3>乔家门口的石兽</h3> <h3>兼导游、朋友于一身的最佳旅伴,有你在,心里踏实。</h3> <h3>携手走过的路,会一直留在你我的记忆中。</h3> <h3>见钱眼开不是我之所好,开心一刻方为此时心情。</h3> <h3>喜庆</h3> <h3>大花轿。</h3> <h3>乔家院里喜人的柿树</h3><div>听朋友说,在北方,家里的桔树(没看见桔树)、柿树、门庭的朝向都是有讲究的。</div> <h3>去五台山的途中,旅游大巴快速切换着窗口,近景不容细辨。远观道边山石裸露,层次分明魏然矗立。一片片入秋后特有的金黄在山脚下孕育,丛丛簇簇的白桦树叶子翻动着黄绿色,亮滑的叶子在太阳光线的反射下间或泛着耀眼的银白,哗啦啦~随风变换着层次。一树集黄、绿、银白于一体,在秋风的鼓弄下,于大山谷底悄然释放着醉人的秋韵。</h3> <h3>第三站~五台山</h3><h3>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北部五台县境内,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 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br></h3><div><br></div> <h3>深秋的景色妩媚多姿,特别是秋冬之交,走在山间抬眼望去,那树梢绿中泛黄,成熟的橘红色枫叶,像蝴蝶一般从枝头飘散飞落,在地上铺成薄薄的绒毯,踩上去吱吱作响,十分美妙。<br></h3> <h3>不愿进寺庙的几位,陶醉在秋色里。</h3> <h3>第三站~北岳恒山</h3><div>遗憾的是因前几天下雨,石头松动,导游为安全起见没让大家上去。恒山脚下到处走走,呼吸一下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精神抖擞。</div> <h3>第四站~悬空寺<br>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后期,比云冈石窟晚一百年左右。建造房子所用的木头均选自当地特产铁杉木,用桐油浸泡过,防水、防腐,因处于背阳的崖壁上,每天太阳照射不超过四小时,所以能够存千年而完整不变。<br>这里山势陡峻,两边是直立的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悬崖,悬空寺就建在这悬崖上,如同粘贴在悬崖上,抬头望上去,但见层层叠叠的殿阁,只有十数根像筷子般的木柱支撑。与“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建房原理反其道而行。原来距地面有90米,因着河水上涨,现在距离地面仅50米,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同时,大片的赭黄色岩石,微微向前倾斜,仿佛瞬间就要坍塌似的,悬空寺建在如此险峻绝壁之上,堪称建筑史上特大奇观。虽与我信仰有悖,仍惊叹于这绝妙的设计理念。</h3> <h3>感叹这独到的建筑艺术,佩服古人的大胆设计才华。</h3> <h3>秋天是山西雨水最为集中的季节,连日来虽无大雨滂沱之势,却也难见太阳。今日,金龙峡谷阳光灿烂,心情格外明媚。</h3> <h3>第五站~云冈石窟</h3><h3>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气势恢弘,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h3> <h3>一二三四号窟<br>它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h3> <h3>石窟外浓浓的秋色。</h3> <h3>一次次地遇见,生命中注定的情缘。祝福!</h3> <h3>第六站~应县木塔<br>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部木质榫卯结构,没用一颗铁钉,至今无人破解结构设计,所以不敢随意动工修缮倾斜且有坍塌危险的木塔,叹服古人卓绝的聪明才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h3> <h3>第七站~雁门关</h3><h3>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群峰海拔1900米以上,崇山峻岭环抱,因此处为山岭最低处,大雁在强气流阻挡下需徘徊三次才能通过,故此,叫做雁门关。</h3> <h3>雨雾中的边关要塞</h3><div>一代人杰的杨家将曾在这里血染疆场,战死屈死,百感交集。</div> <h3>雁门关茶马古道</h3><h3>地上被无数脚步、车马丈量打磨得圆润光滑的青石板,见证了由远至近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关内外曾经繁华的商业贸易必经之路、昭君出塞的边关隘口、杨家将士浴血疆场誓死保护朝廷的铁马啸鸣,抗日战争无数先烈誓死抗击日寇的血雨腥风......历史啊~~都已在咧咧寒风中留给了那些遥远的时代。</h3> <h3>曾经繁华的塞外商业街</h3><h3>雁门关是中原通往北方少数民族(古时称胡人)的门户,历代王朝派兵镇守。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10 世纪至公元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就有1000多次。一部雁门关军事史,堪称半部华夏5000年重大国防军事篇;一条雁门关商埠路,承载着中原和塞外的和平发展史。自古有“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之说。</h3> <h3>关不住的长城秋色</h3><h3>那醉人的红叶,是否先烈热血染成?</h3> <h3>长城内外雾霭弥漫,烟雨飘渺,虽不及毛老大手笔下的“沁园春.雪”之豪情壮志,这一刻却也仰天感慨:长城内外云雾苍茫,独自登临畅享与天公比高之好汉自豪。</h3> <h3>第八站~晋祠</h3><h3>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h3> <h3>晋祠是具有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h3> <h3>晋祠水三七分之说</h3><h3>传说古时山西严重缺水,南北村民经常为争夺水源大打出手。有人出一奇招,支热油锅一个,锅中放入十枚铜钱,哪个村的村民在油锅中捞出的铜钱多,水就归哪村多享,北村张姓青年奋力跳入锅中捞出七枚硬币,从此水源七分归北村所有,三分归南村使用,自此,晋祠的水自然成三七分流出,这既“三七分”由来的典故。</h3> <h3>流连于晋祠古朴精美的庭院,欣赏着数百株高大沧桑的古树,心旷神怡。</h3> <h3>兼具南方小桥流水人家的闲舒意境</h3> <h3>雨后晋祠诗情画意</h3> <h3>你喜欢这份职业,因它自由行走世界,观赏如画山水,感知人情冷暖,为结识高素质的朋友由衷地快乐,为遇不尽人意的队友懂得深层地包容。心若自由,便是最幸福的人。</h3> <h3>晋祠中千年螺旋柏</h3><h3>看似枯萎的主枝干笔直地通向高天,只在顶部的树冠处生出旁逸斜枝,似魔法师的手指,怪异地蜿蜒着,黑黢黢矗向空中。又像是垂暮老人稀疏的头发,掉光了,只偶尔留下几缕银丝,在风中飘摇着,昭示着一息尚存的生命。</h3> <h3>晋祠周柏</h3><h3>树龄最古老的有晋祠三绝之一的 “古柏齐年”,为西周所植,位于圣母殿北侧,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树高18米,树围5.6米,向南倾斜,恰卧于撑天柏之上,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宋代欧阳修诗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h3> <h3>第九站~王家大院<br>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王家大院位于中国北方浑厚的黄土高原上,是太原王氏的后裔,据说在元朝皇庆年间一位名叫王实的人定居静升。在事耕的同时,王实兼做豆腐,由于技高一筹,加之为人敦厚,生意渐兴,因此王实被尊为静升王姓始祖。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家入宦者仅二品至五品官员就有12人,罗授、封、赠在内的各类官员大夫达42人,足以看出王家的显赫。<br>王家大院以其雄伟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的紫禁城”和“华夏民居第一宅”。坊间流传 “王家归来不看院”之说。</h3> <h3>王家大院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各自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h3> <h3>走的路多了,自然看淡人情冷暖。你我都是用心之人,看待朋友有着相同的交汇点。该留的不会离去,离去的早就注定有此结局。</h3> <h3>从围墙上观看到的王家儿童乐园</h3> <h3>再多的房屋也是人去楼空,前人的辉煌不代表世代的荣昌,过好自己现有的足矣,儿孙自有儿孙福。</h3> <h3>围墙上高大的龙头石雕傲视长空,似乎在诉说那过往的威严。</h3> <h3>瓦楞子上雕刻的兽头彰显着豪门的辉煌历史</h3> <h3>围墙上的垛口</h3> <h3>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王家,随便走走估计得一天功夫吧。</h3> <h3>木门保持良好,桐油是后人添加的。</h3> <h3>城墙上宽阔的通道,可以行一辆小马车。</h3> <h3>山西烤梨</h3><h3>第一次看见梨还能有这种吃法,梨皮刷上一层蜂蜜,放在自制的炉膛里烤到皮成黄褐色,梨肉软软的,入口微甜,止咳化痰,润肺解渴。</h3> <h3>第十站~~山西博物院</h3><div>位于太原市滨河西路,汾河西岸,山西博物院主馆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斗”象征着丰收喜悦,“鼎”象征着安定吉祥。从宽敞的大厅向上看,仿佛置身于一座气势宏大的塔中,这是模仿国宝应县木塔而构造的。 建筑面积5.1平方米,共有14个展厅,可说是山西省建国以来最大的文化工程,是山西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目前院内收藏珍贵文物约20万件,荟萃了全省文物的精华,文物珍品之丰富,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院(馆)前列。</div><div>整个陈展方式匠心独运,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七个历史文化专题,以及“土木华章”(古建)、“山川精英”(玉器)、“翰墨丹青”(书画)、“方圆世界”(钱币)、“瓷苑艺葩”(瓷器)等五个艺术专题组成,抓取山西灿烂文明史中的最亮点,通过大量珍贵的文物遗存,展示山西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充分彰显华夏文明地上看山西之盛誉。</div> <h3>第十一站~壶口瀑布</h3><div>黄河壶口瀑布,地处晋陕大峡谷中段,两岸夹山,滔滔黄河到此被两岸苍山挟持,束缚在狭窄的石谷中,300米余宽的洪流骤然收束为50余米,落差30米,宽度最大时可达千余米,号称“黄河奇观”,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div> <h3>滚滚洪流,到这里急速收敛,注人深潭,声似雷鸣,数公里外都可以听到。水波急溅,激起百丈水柱,形成腾腾雾气,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烟云之势,其声、其势、其景,动人心魄。</h3> <h3>站在壶口瀑布的边上,看着浊黄而巨大的水浪冲天而起,升腾出不散的白色雾云,两岸是水雕出的沟壑,一律的深褐色石板,重重叠叠似讲述一个久远的惊悸。从瀑顶向下层层跌下浊黄的河水,如卷动的绸缎,缎面上镂刻的,是泥黄的涟漪,而它所呈现的,是一种非凡的壮美。</h3> <h3>走近壶口瀑布,在阵阵轰鸣中,近距离感受滔滔黄河水,挟雷霆万钧之势,直下百丈悬崖,掀起腾空黄浪,排山倒海,震天撼地。</h3><h3>李白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正是对眼前壮丽景观的感慨和赞美。</h3> <h3>站在河边观瀑,游人莫不想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威武雄壮的歌声。<br></h3> <h3>主瀑难以接近,但远远望去,烟波浩淼,威武雄壮;大浪卷着水泡,奔腾咆哮,以翻江倒海之势,飞流而下。</h3> <h3>慈祥的范阿姨,从您身上仿佛看到了我的将来,您教会了我许多保健之道,祝您一直快乐健康!</h3> <p class="ql-block">黄河边上,红格楞楞的头巾,大花的袄,骑着毛驴慢慢地游。</p> <h3>面食荟萃</h3> <h3>各种佳肴</h3> <h3>健康、平安永恒的主题!</h3><h3>到家几天了,不知该如何写此游记,与以往的随意发挥不同,历史不容杜撰演绎,图片是现成的,文字需要谨慎,查考资料,尽量还原事实本真。</h3><h3>游历山西重温历史,无论是惊世绝美的古建筑群,还是现存的民俗文化......无不透视着那方土地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那里人民的勤劳质朴、聪明才智......曾经的辉煌无法唤回今日的富庶,繁华的茶马古道已成为历史,今日山西让我体会最深的还是“贫瘠”。地理位置导致整体生活水准不高问题(曾经繁华过,现今的状况该认真思考)、地下资源随着大量无计划的人为破坏开采渐渐匮乏问题、由大量开采导致空气质量严重恶化问题......无论此看法是否偏激,我想大部分游者都会有此感悟。</h3><h3>回武汉的途中,偶遇两个山西的年轻情侣,他们曾在武汉不错的大学读书,现已留在武汉工作了。我问他们喜欢自己的家乡吗?女孩子认真地述说着家乡的种种美好,男孩子理智地回答,我们更愿意在武汉工作发展,因为这里的机会更多一些。是啊,衷心地祝愿未来的山西能够留住更多的学成之士,再度寻回地肥人美五谷香、百姓安居乐业的繁华景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