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远处翠绿挺拔的石山是丁山公社石峰大队的地标。</p> <h3> 今天是2O17年10月l5日,回到我的第二故乡,来到这座石山脚下,这里的山山水水多么熟悉,感觉无比亲切,跟回到家一样。此时此刻,好多往事又浮现在脑海中……</h3> <h3> 1975年3月18日,按照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六都寨镇43位刚走出校门,从没离开过家的少男少女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隆回县六都寨区丁山公社插队务农,在这里迈开人生艰难的第一步。我同另两位女孩被分配到石峰寨大队,我分到井塘院子生产队(石峰六队),打这天起我们正式成为了农业合作社的社员。</h3> <p class="ql-block"> 当看到这张照片,我想起了落户到生产队3个多月的时候让我难忘的一件事。 75年7月7日,我所在的井塘院子生产队队长廖洪柱大爷安排我到小沙江买洋芋种。第一次为队上出差,而且是‘远差’,好激动,当天下午就回到六都寨家里。第二天,叫上好友刘光祥清早就出发,先坐车到司门前区政府所在地,然后走路来到石桥铺公社所管的地段。有一段路右边是很深的山沟,沿小路走到沟底过了条小溪到了钉钯凼,然后就开始爬坡上土岭界。土岭界又陡又长,两人爬得气喘嘘嘘,汗流夹背。午后终于来到小沙江区街上,那天正好撞起赶苗,当天就收了一千多斤洋芋。第二天又通过熟人帮忙找了台手扶拖拉机运回公社,生产队长廖洪柱带领了十三个正劳动力于当天挑回队里,我胜利完成了任务。这张照片就在小沙江区供销社旁边照的。</p> <p class="ql-block"> 这栋民房正中写着石峰寨村活动中心,其前身是原大队碾米跟抽水的机房。我在队里的时候这座机房旁边还有一间偏房,跟机房一样是用土砖砌起来的平瓦房,是大队的代购代销店,当时的代购代销员是本大队的刘如成。他为人忠厚,待人热情。代销店门前有一条小溪,抽水机把小溪的水抽送到高处的田垅里,屋的背后和左右是水田。如今这里修了马路,沿马路两边都建了砖混结构的三到四层楼房,如果没留意看房子上这几个大字还以为是其他哪个乡镇的主街道。变化好大呀!</p> <p class="ql-block"> 丁山公社朝阳学校建于1928年,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古代砖木结构建筑。1976年得到个机会到这所学校当了代课教师,体验了教师工作。其实教师要想工作干得出色,也跟队里做农活一样艰辛,只不过脑力劳动跟体力劳动的区分。</p> <h3> 进入校大门,就是一个大四合院,正面一座宫庭式木制结构楼房呈现眼前,美丽无比。</h3> <p class="ql-block"> 右边二楼靠右第二间是我当年所教班级的教室,旁边还有间小房是我办公兼住宿。那年代农村里绝大多数还没有通电,傍晚时第一件事把煤油灯罩擦干净,一般是要擦两次,第一次是用本地手工做的细土纸把先晚熏黑的烟渍擦掉,有时还在纸上沾点煤油,那样客易擦掉黑烟,然后用干净棉布将整个灯罩擦得通亮,这样晚上备课批改作业就看得清楚。看到熟悉的教室住过的房屋,仿佛又回到当年,煤油灯的火苗又在眼前跳动。</p> <h3>这是当年我执教班级的教室。</h3> <h3>屋子破烂不堪了。</h3> <h3>教室隔壁的这间,是我备课批解作业的办公室兼卧室。</h3> <h3> 站在台阶上的美女叫刘芳伶,旁边侧着头往窗内看的是她帅气的老公,我在这里代课的时候她是这里最年轻的教师。今天跟她帅气的老公一起陪我到学校,回忆我们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往事。</h3> <h3> 当年在校教师廖清泉,我下放时就安置在他家,他爸爸妈妈对我像对自己儿子一样疼爱,家里其他兄弟姐妹也将我视为自己亲兄弟,这个家也成了我的第二个家。这张照片是大哥当年送给我的。</h3>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朝阳学校代课时跟本校老师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后排左起:刘述轮,刘任礼,刘淑轩,阳采微。前排左起:刘国平,刘吉魁,廖明德。</p> <p class="ql-block">石峰寨山水如画,本地美女也出类拔萃,四十年后,我有幸与石峰寨土生土长的美女玉秀和子贞相聚。(同学廖彩云供稿)</p> <h3>我们先后离开了丁山公社,离开石峰寨,四十年后的冬季,我们插队石峰寨三人(左一:刘晓玲,左二:戴月娥,右二本人和其他队的几位知青朋友相约在邵阳本人寒舍聚会。</h3> <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4日与部分在长沙的知青闪聚。</p> <h3> 知青这个特殊的名词,对于当今年轻人来说,或许仅仅是一段朦胧的历史,但对于亲身经历者来说,它代表的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四十年过去了,当年风和雨,悲与壮,都将是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