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史诗:巡回展览画派一欧洲绘画印象(13)

碧水

<h1><b>  19世纪中叶,俄罗斯的解放运动持续高涨,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现实主义艺术大潮惊涛拍岸,巡回展览画派勃然崛起,开始了自己长达半个世纪的史诗般的历史进军。以克拉姆斯柯依为代表的这支艺术新锐,于60年代突破学院派艺术的重围,70年代自成一派,集聚起列宾、希施金、列维坦、彼罗夫、苏里柯夫、马科夫斯基、萨维茨基、瓦斯涅佐夫、雅罗申柯等一批画家,决心把绘画艺术从贵族沙龙里解放出来,主张真实地描绘俄罗斯人民历史、社会、生活的苦难历程和宏阔壮美的大自然,从而让现实主义绘画在历史体裁、现实(风俗)体裁、肖像体裁和风景体裁方面均大放异彩,同时通过48次巡回展览,让现实主义艺术之花开遍了俄罗斯的山川大地,不仅极大推动了19世纪俄罗斯绘画的历史进程,而且对欧洲画坛产生了巨大影响。</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月夜一克拉姆斯柯依</b></h1> <h1><b>  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是"巡回展览画派"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他既是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又画了众多的风俗和风景题材的作品。他的创作非常注重艺术的民族性、独创性和思想性,对俄国画坛和青年画家产生了重大影响。<br /></b><b> 《月夜》这幅"爱情诗"继承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性与文学性,用银灰色的调子来渲染恬静的夏夜:没有微风,参天的菩提树显得神秘幽邃,夜色中的蔷薇花散发出清香;一位身穿白色衣裙的美丽少女,独坐在池塘边的长椅上,似乎沉醉在美好的回忆之中,脸上略带忧伤,如诗、如画。她面前的池塘中漂浮着睡莲和菖蒲。画中人物与环境处理得十分和谐,迷蒙的月光洒满林中,恍若仙境,令人向往,使人陶醉。</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护林人一克拉姆斯柯依</b></h1> <h1><b>  《护林人》以不露笔痕的细腻笔触,描绘镶在护林人面孔上那双晶亮透明、炯炯有神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探到他的内心,坚毅、果敢与责任心。克拉姆斯柯依在给收藏家特列恰柯夫的信中这样写道:"像山林看护者这样的人,是有头脑的,是对社会抱有不满情绪,不向暴力和蛮横妥协,为了正义可随时站出来的人。"画中人那锐利的目光和非凡的气质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人物的性格。</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手持马勒的农夫一克拉姆斯柯依</b></h1> <h1><b>  《手持马勒的农夫》的画中人是一位典型的俄罗斯农民,他朴实憨厚,勇敢勤劳,艰难的生活没有压倒他自尊、自强和乐观的个性。画中形象毫无修饰,如同一位真实的农民站在身旁一样,仿佛能嗅到他身上的泥土气息与芬芳。</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希施金像一克拉姆斯柯依</b></h1> <h1><b>  希施金是一位杰出的俄罗斯大自然的"歌手",长着一副连腮美髯,性格幽默开朗,总喜欢两手插在上衣口袋里。《希施金像》不仅描绘了他的外貌特征,而且深入到这位风景大师的内心世界。为了展示其精神气质,画家采用半身特写构图,使形体语言更为集中,表现出希施金朴实得就像俄国的农民一样。他冷眼看着这个世界,思索着自然和人生的奥秘,再用他的画笔传达给人民大众。</b></h1><h1><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无法慰藉的悲痛一克拉姆斯柯依</b></h1> <h1><b>  80年代初,克拉姆斯柯依的儿子不幸夭折,久久折磨着他的丧子之痛,最后结晶成为这幅悲剧性的《无法慰藉的悲痛》。画家三易其稿,最后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因失掉儿子而悲痛欲绝的母亲形象。画中的母亲身着及地黑色长裙,肃穆凝重的神情增加了画面的悲剧气氛,黑色衣裙与背后墙围横向黑色正好形成一个十字形结构,这使构图更具有视觉的悲剧感。</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无名女郎一克拉姆斯柯依</b></h1> <h1><b>  《无名女郎》是画家晚年最得意的作品。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展示了一位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女性典型。画中人衣着入时得体,横溢出有文化、有修养、品位极高的知识女性的诗性气质。她侧身端坐,转首俯视着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显得高傲而又自尊。这种姿式语言表明画中人物与这个世道格格不入,冷眼审视、不屑一顾而又不愿与之合流的神情,这隐含着当时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反叛。画作色调浓重且有变化,冷漠、深沉、俊秀的面孔鲜明突出,格外庄重、典雅而高尚。画家以现实主义思想、古典造型手法塑造的这位19世纪俄国新时代女性的完美形象,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乃是世界美术史上的肖像画杰作。</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列宾</b></h1> <h1><b>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是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坛的巨匠,"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性作家。他在充分观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以其丰富、鲜明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肖像画,他的画作如此之多、展示当时俄罗斯社会生活如此广阔和全面,构建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其成就是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之比拟的。<br /></b><b> 《伏尔加河的纤夫》是一幅令世界美术界震撼的史诗级杰作:在宽广的伏尔加河上,一群拉着重载货船的纤夫在河岸艰难地行进着。正值夏日的中午,闷热笼罩着大地,一条陈旧的缆绳把纤夫们连接在一起,他们哼着低沉的号子,默默地向前缓行。残酷的现实将他们沦为奴隶,然而每个奴隶的心中都燃烧着一把不屈的火焰。画面以一字形由远渐近地排列,十一个人分为四组。最前面一组中领头的那个老者叫冈宁,原是神父,后被免职沦为纤夫,他有智慧和组织才能,朴实坚韧且有善良性格。第一个最卖力气弯腰拉纤的红头发男子,一看就是破产的敦厚农民;而那个戴小帽、刁烟斗、配墨镜的男子是个痞子,他偷懒耍滑,纤绳都是弯着的;那位孩子身体后倾而用手极力推着纤绳板以减轻痛苦。后面的每个纤夫都有各自不同的血泪史和鲜明的个性。画作注重人物的形象细节描绘,充满深刻的文学性和视觉的绘画性。画的构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让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使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寄托了画家对贫困百姓的同情和深深祝福。同时表现了伟大的俄罗斯民族巨大的精神力量。</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查波罗什的哥萨克人写信给苏丹王一列宾</b></h1> <h1><b>  《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是一幅非常著名的历史画:17世纪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王写信给俄罗斯农奴出身的哥萨克人,想要他们脱离俄国归属自己。看到信的哥萨克人非常愤怒,他们深爱祖国不愿离开故土,于是在领袖的授意下写了一封回信,愤怒地咒骂了苏丹王,嘲笑们收买人心的可笑行径,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心。画作非常形象的表现了当时查波罗什的哥萨克人给苏丹王写回信时候的人物群像场景。</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伊凡雷帝杀子一列宾</b></h1> <h1><b>  《伊凡雷帝杀子》描绘了发生在16世纪的一个历史悲剧:伊凡雷帝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位沙皇,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大力推行一系列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改革。但他生性残暴,听信别人的谗言,怀疑儿子篡位,在一次与儿子的争吵中,用权杖击中儿子的太阳穴,致使儿子最终丧命。画中深红色的地毯上,伊凡雷帝紧紧搂抱着鲜血如注、垂死的儿子,瘦脸上瞪着两只惊恐万状的大眼珠。像是在后悔,又像是在祈求儿子不要死,透出了那种不可逆转的弑子之痛。画作一方面预示残暴的沙皇注定要失败,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作品展示了列宾表现戏剧性情节和刻画特定情境中人物性格变化的高超技巧和非凡才能,成功的将复杂的心理描绘凝聚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使作品获得了惊人的震撼力。</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一列宾</b></h1> <h1><b>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通过浩荡的群众性宗教行列,描绘了当时俄罗斯社会各个阶层和各种身份的人物群像,画中不同人物衣着打扮不同,行为姿态各异,有着各式各样的社会心理负担。行列的中心人物是戴着头巾、手捧圣像的女地主和脑满肠肥的御用商人。走在中间留着长胡子的傲慢的祭司长身着锦缎祭服,他是一切统治者的神圣代表。画中的农民和乞丐只能靠边行走,拿小棍子的当差甚至不准跛脚乞丐走近行列。烈日下强光的照射加强了对人物的形象刻画,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和时代的本质,从而以鲜明的色彩,开放运动的构图,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意外归来一列宾</b></h1> <h1><b>  列宾的创作始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绘制了许多以反映"革命者不屈斗争"为题材的优秀作品。《意外归来》表现一位被流放多年的革命者突然回家的瞬间在他家庭所引起的戏剧性场面,画面上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流放者"身着囚衣、饱受折磨但从未屈服的革命家,精疲力尽地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回来,以审慎警惕的目光看着家人,姿态有些犹豫,甚至有些不自信,似乎在这久违的家中他觉得自己像个外人;画中的男孩由惊奇转而识别出这位毛胡子就是自己的父亲,他那微张的嘴刚要叫出"爸爸",而小女孩则显出对陌生人惧怕的神情,这个细节表明这位革命者被捕时,在男孩的幼小记忆中还有印象,而小女孩可能还躺在摇篮中,孩子的两种神态生动地表现出两种符合年龄的表情。一袭黑衣的老妇人刚从坐着的椅子中站起来,其神态与儿子对视,瞬间的沉默之后将爆发骨肉相聚的喜悦,似乎要扑过去拥抱,又抬不动脚步。画作抓住"流放者跨进门坎的一瞬间,他及每个家庭成员的表情、行为"向人们揭示了"惊喜、意外"及其它种种复杂的情感。</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蜻蜓一列宾</b></h1> <h1><b>  《蜻蜓》是列宾野外写生的作品之一。画中活泼可爱的女孩是画家的女儿列宾娜,她在父亲面前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态。列宾尽量保持人物的自然灵性,以非同寻常的技法,真实朴素地描绘了列宾娜的纯真形象。画面虽然使用了有节制的色彩,但依然给人以丰富多彩的感觉,使画面充满阳光和空气感。</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托尔斯泰像一列宾</b></h1> <h1><b>  列宾的《托尔斯泰像》作为托尔斯泰所有肖像画中最出色的一幅,用简练的构图和朴素的色彩。塑造了托尔斯泰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形象。画中的托尔斯泰处在读书间隙的瞬间,似乎书中的内容引起他注目深思,作家的睿智目光避过观众而直视着遥遥的远方,其文雅的姿态,高傲而锐利的目光与胸罗万卷的文化气度充满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坚如磐石的信念。</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阳光照耀的松树林一希施金</b></h1> <h1><b>  伊凡·伊凡诺维奇·希施金(1832-1898)是巡回艺术展览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世纪后期俄罗斯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奠基人。作为俄罗斯的"森林歌手",希施金的风景画多以巨大的、充满生命力的树林为描绘对象,笔下所描绘的林木气魄雄伟,豪迈壮观,独具个性,无论是独株还是丛林,都表现了俄罗斯的富饶和沉美,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他那史诗般的森林之歌,深刻揭示出了俄罗斯民族的性格,</b><b><br /></b><b> 《阳光照耀的松树林》表现了巨大的、形象雄伟豪放的松树,这些根本不用小溪小河的滋养而同样可以长得高高大大的松树,彰显了俄罗斯民族豪迈坚强的性格。画中金色的阳光,相依的松树,舒展的枝叶,林中的阴影,都使人感到格外的自然和亲切。阳光给画面带来了生命的颤动,整个画面表现得生动而自然,潇洒灵活的笔意使得画面耀然生辉,气韵盎然。</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遥远的北方一希施金</b></h1> <h1><b>  《在遥远的北方》以冷峻的色调描绘了遥远北国山崖上的雪松,它巍然挺立,雄傲苍穹,高大威严,迎着银色月光,分外地显得冰清玉洁,晶莹剔透,幽深辽阔。整个画面构图简洁、整齐、宏伟,充满了浓郁的诗意,乃是俄罗斯风景画史上的不朽名作。</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松林的早晨一希施金</b></h1> <h1><b>  《松林的早晨》作为希施金的代表作,营造了一种非常优美的诗意般的境界:朝雾弥漫,金色的阳光透过朝雾洒向林间,清新潮润的空气浸润着茂密的树林,你仿佛可以呼吸到甘美新鲜的空气,嗅到林中青苔的芳香。在这静谧的环境中,几只活泼可爱的小熊正在母熊的带领下嬉戏玩耍,它们攀援在一根折断的、看上去已经腐朽的老树上相互引逗,似乎在练习独立生活的本领。母熊在一边慈爱地看着小熊们。这一生动细节的描绘,使整个画面充满温情意味,产生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观者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在艺术表现上,这幅画可谓独具匠心。大片松林虽然布满了整个画面,但画面错落有致,主次分明,虚实相间,给人以疏朗、开阔、深远的感觉;阳光透过枝叶在树身上留下花边状的淡影,与地面的浓影形成对比,给画面带来生命的颤动,它和密林深处升起的雾气相得益彰,赋予松林以神秘和幽深的意境。</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松树林一希施金</b></h1> <h1><b>  希施金最爱画密密松树林边繁茂的小灌木和野花小草。《松树林》的前景是给森林带来生命的小溪,岸边是倒毙的枯树,而远处是一派参天林木。天上有飞鸟,林间有小黑熊,这使宁静的自然充满生命的活力。</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林边的花一希施金</b></h1> <h1><b>  《林边的花》用画家心灵深处的情感精神去面对生活、面对大自然。画中没有描绘恢弘的树木,而是选取林边团团簇簇盛开的野花,它生机勃勃,细腻入微,看似野趣闲景,却像青春、爱情一样饱含激情与热爱。</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林中雨滴一希施金</b></h1> <h1><b>  《林中雨滴》作为最美的一幅风景画,描绘了橡木林中细雨蒙蒙的情景:地下汪着泥泞,泥水中还有倒影,空气中飘着若隐若现的雨滴,令远景显得模糊、空蒙、远淡、飘逸,增加了空间感,使画面一下子通透起来。那条泥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加上萨维茨基画在林中远处几个打着雨伞的男女身影和扛枪猎人,把观众的视线引向画面的深不可测之处,让人不知雨雾深深深几许?,</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造船用材林一希施金</b></h1> <h1><b>  《造船用材林》是画家生前最后一幅巨作。这幅作品气势雄伟,画面布局丰满、生动自然,一棵棵粗壮匀称的大树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精神,林边的小溪清澈见底,这一切把人们带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森林中的幽静而富有生机的气息好像迎面而来,人们仿佛走进了极具诗意的大自然,呼吸着带有闪光的晶莹、潮湿空气,闻着那阵阵清香,而耳旁环绕着凝重的松涛声一那是大自然歌颂生命的幽幽合声。</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彼得大帝审询阿力克赛王子一盖依</b></h1> <h1><b>  尼古拉·盖依(1831-1894)是巡回展览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彼得大帝审询阿力克赛王子》在俄国历史画中首次将两种社会力量对抗的冲突场面表现出来,以其题材的独到和人物心理刻画的深度而获得成功,成为该画派在历史题材上的奠基之。画作表现了彼得大帝和皇太子阿列克塞爱恨情仇的非常父子关系,在两个极端上体现了在深渊和边缘上徘徊的俄罗斯性格,虽然父子君臣有别却也同源一体:极端的罪和极端的善。暴虐和慈悲、恨与爱的纠结共生,构成了暴虐的父王和阴鸷的太子格杀的悲剧。此外,图中的家具设计、材质运用与修饰,穿越历史的长河,至今仍熠熠生辉。</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套车一彼罗夫</b></h1> <h1><b>  瓦西里·格里高里耶维奇·彼罗夫(1834-1882)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风俗画家、肖像画家、历史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的组织者之一。他饱含民主主义的激情,抨击沙俄的野蛮统治,成为俄罗斯第一位反映农民苦难的画家。</b><b>《三套车》表现的是穷人家的孩子们在父亲病重时,不得不拖着沉重的水车卖水为生:在一个寒冬的傍晚,三个小孩和大人在冰天雪地上艰难地从河边拉着爬犁运水去卖,车上水桶里漾出的水已经结冰,砥砺前行的孩子们眼神充满了迷茫。</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陀思妥耶夫斯基肖像一彼罗夫</b></h1> <h1><b>  《陀思妥耶夫斯基肖像》用黑色背景成功地刻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19世纪俄罗斯文坛怪才的性格:他身披一件过于宽大、皱皱巴巴、似乎多年不曾洗烫的旧大衣,头发和胡须像荒草般稀疏,佝偻着身子坐在一张椅子上独自出神。那半俄罗斯农民、半癫痫病患者的面庞,那高贵、漂亮的额头,扁平的鼻子,神经质地抖动着的眼睑,以及埋藏其下的小而锐利的双眼,以及讲述着无际的苦难的、富于表情的嘴巴,足以昭示许许多多的东西:有袭击着他的大脑、奔腾激越而近乎疯狂的浪涛,还有他的抱负、他的巨大的努力,以及由于灵魂的偏狭而生发出的病态的意志,以及深不可测的忧郁、不良的癖好、无限的怜悯和不可遏制的嫉妒。他在盯视着什么,但其眼神却是发散的。你似乎可以感觉到他的左眼皮正在紧张而神经质地颤抖,甚至会感觉到画中人的整个半边脸都在颤抖,于是你的心也会随之紧张地颤抖起来,进而与画中人一起洞察思考那些能拨动人们心灵的东西。</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生活无处不在一雅罗申柯</b></h1> <h1><b>  雅罗申柯(1846-1898)是巡回展览画派的领导者之一。其绘画多以工人、革命者为题材,颇具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新颖的表现手法。《生活无处不在》的构图非常独特,在牢笼的小窗口拥挤着几个特写的人物形象:老人、士兵和工人,还有一位带着孩子的妇女。孩子用仅有的一点食品逗引飞来啄食的鸽子,囚笼顶上还站着一只小鸟,这外部世界多么自由明亮,鸟儿可以自由飞翔,而他们却被囚禁在这有铁栏的空间里。自由与禁锢构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激起人们深深的思考。</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索科尔尼克的秋日一列维坦</b></h1> <h1><b>  伊萨克·列维坦(1860-1900)是俄国杰出的写实风景画大师,早逝的艺术天才。他在生活中历经磨难,但其作品却始终表现出激动和喜悦的情绪以及对生活的信心。列维坦创造的作品往往用有纪念碑式的构图和朴实简练的艺术语言对自然景物进行高度的概括,深刻地、独特地表现人的心灵与大自然生命的联系,以创造出俄罗斯大自然具有深刻思想的综合形象。<br /></b><b> 《索科尔尼克的秋日》是列维坦的处女作。画面上灰暗的金色秋日如同当时俄罗斯的生活、如同列维坦本人的生活那样凄凉、惨淡,画面上发出的那股微微的余温牵动着每个观赏者的愁肠:一位身穿黑衣的年青女郎,踩着一堆堆落叶,独自一人走在索科尔尼克的秋林小路之中,这种孤独又使她的周围充满了沉思与惆怅。</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潮一列维坦</b></h1> <h1><b>  《春潮》具有典型的俄罗斯情调。阳春三月,稀疏的白桦林开始受到春汛的泛滥,一片轻快而具有春水"音响"的多彩调子,涓涓的春水涨潮满盈了这片低地,映照着天蓝色的苍穹;尽管寒气还未完全消除,但报春的绿芽已在树梢上首先绽露,它意味着一切生命即将苏醒。这些自然景色被画家用薄润透明的油画颜色渲染得诗意横溢。周围的现实尽管依然萧瑟,远处的两幢小房已被潮水淹没,可美丽的春意已让观者获得了一种预感:随着"春潮"的到来,俄罗斯人民的美好未来也即将来临,这是画家用彩笔向观众提供的一种新的展望。</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弗拉基米尔卡一列维坦</b></h1> <h1><b>  《弗拉基米尔卡》中的大道是沙俄时代的流放者、苦役犯去西伯利亚的必经之路:深邃的背景、阴霾的长空、十字路口孤独的墓碑和路标、荒凉的大道穿过寂寞的田野,通向遥远的西伯利亚,民族的苦难、"历史的凝思、春天精神的觉醒"构成了这幅"俄罗斯吟唱的风景"。画家用博大的情感力量表现了自己对俄罗斯民族的忧郁。这忧郁是如此真实,它似乎就在在呐喊,呼唤善良的人们快快警醒。观者望着这条当年押解革命者向西伯利亚去的空荡荡的囚徒之路,眼观那远野接天的静谧景象,心中悠然而起的似乎不仅是对伟大自然风景的怅惘,更重要的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索。</b></h1><h1><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月一列维坦</b></h1> <h1><b>  《三月》是列维坦艺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俄罗斯的三月是万物苏醒、大地孕育着春意的季节。虽然画面仍然展示着一片寒冷色调:初融的雪堆上空天色暗朗,金黄色的阳光灿烂辉煌,从木板房的台阶上点点滴落的初融的雪水象玻璃珠似的闪闪发光,然而远处的绿丛宣告生命的蠕动很早就已经开始了,那架马拉的雪橇似乎也在等待着主人们的觉醒。画家运用鲜明的色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期望。一幅没有一个人物的自然风景画却使人处处感受到生命的脉搏。若不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倾注着自己的整个心灵,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不可能产生的。画作通过对自然的抒情写意,体现出画家对俄罗斯土地的热爱,也让观众从中感受到一种寄情未来的笔情墨意。</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色的秋天一列维坦</b></h1> <h1><b>  列维坦和普希金、丘切夫等人一样期待着秋天,把它当作四季中最珍贵、最短暂的时刻。秋天消除了树林、田野和整个大自然中的浓郁色调,秋雨又将大地上的绿意冲洗一净。小树林稀疏、透光。夏天的浓郁色调变成了淡谈的金黄、紫红和银白色。不仅是大地之色,就连空气本身也变得更加明净、凉爽,比夏天更为深邃了。《金色的秋天》整幅画面的左侧和中间偏上部分是一片金黄色的树木,画面的远方也点缀着一簇簇金黄,表现出大地被金色所覆盖。画面中间偏右有一条蓝的发亮的小溪,清晰的河水流向运方,画面的上方是一片暖色的云彩,最上方是蔚蓝色的天空,这些清晰可见的笔触宣泄着画家心中涌动的激情,以及对大自然状态的敏锐性和热爱,整幅画面给人以一种明朗而开阔、赏心而悦目的视觉效果,构成了列维坦绘画的独特诗意。</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庄园之秋一列维坦</b></h1> <h1><b>  《庄园之秋》渴望人们能感觉到画面上那透明气体所笼罩的每一棵草、每一片叶子和每一堆干草垛,试图让周围的一切都沉浸在一片宁静和蓝色的闪光之中,并把它称之为空气。不过,这不是我们所感觉到的那种呼吸着它、感觉到它的气息与冷暖的空气,而是一种无穷无尽的透明物质,正是这种物质使得画面具有一种极为迷人的柔和之感。</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近卫军临刑前的早晨一苏里科夫</b></h1> <h1><b>  苏里科夫(1848-1916)是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之一。他的创作把现实历史题材纳入民族历史的范畴,不仅在取材上,而且在创作思想上为打破传统俄罗斯历史画的陈规做出了贡献。<br /></b><b>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描写的是17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幕动人心魂的悲剧。其时彼得大帝推行的改革加剧了国内矛盾,1698年彼得大帝出国访问时,近卫军发生了兵变,受到彼得大帝的残酷镇压。画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墙外和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的天球顶。身穿海蓝色军装的彼得大帝骑在高头大马上,背后是整齐森严的行刑队和一排绞刑架,右边是一群外国使节和他的宠臣。占据画面前景的是动乱的人群,一些家属围绕在六个即将临刑的近卫军身旁悲痛地哭泣着。近卫军慷慨赴死,有的在安抚着即将永别的亲人,有的怒视彼得一世。场面凄楚悲壮,表现了宁死不屈的俄罗斯民族的坚强性格,充满崇高的美感。</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少女和桃子一谢洛夫</b></h1> <h1><b>  瓦伦丁·亚历山德罗维奇·谢洛夫(1865-191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巡回展览画派中成就最高的大师。他才华横溢,富有激情,在俄国绘画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少女和桃子》是谢洛夫早年的肖像画代表作和步入一流画家行列的成名作,画中人是马蒙托夫的女儿薇拉,画家虽然运用的是传统的艺术语言,但在构图与色彩上都有所创新。背景用笔简省,疏朗而又典雅。室内柔和的阳光从背后和右侧面逆射过来,被明净的色彩所渲染,色彩透明,鲜艳明快,不俗也不眩目。斜视的人物姿态、神情非常自然文静。笔触灵动,空间感与人物十分调和,没有拘谨板滞之病。总体上新意迭出,表现了少女的青春活力。</b></h1><h1><b><br /></b></h1><h1><b>美篇中的图片来自网络。</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