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应怀化市政法委一朋友邀请,我们周六一早从湖南怀化赶到贵州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看侗族原始村寨,正赶上第二天有三场婚礼同时进行,随机拍下了部分场景。</h3><div> 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依山傍水,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河长流,寨头村尾树木参天。侗寨大的六七百户,小的二三十家。</div> <h3> 黄岗村据说建寨已有800年历史,座落在深山里,山青水秀,文化古朴,风情浓郁,保存和延续着上千年传统生产生活习俗。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侗语交流,穿侗装率达98%。人与自然和谐相处。</h3><div><br></div> <h3> 侗寨的房屋建筑,一般是用杉树建造的木楼,有一至二层的小楼房,也有三到四层的大高楼。</h3> <h3> 这是最有特色的侗寨建筑——鼓楼,雄伟壮观,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约10平方米见方,地面中间用石条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h3><div> 我看到黄岗村好几个鼓楼,当地人说一栋鼓楼一般代表一个家族。鼓楼的前身叫做“卡房”,侗家人叫它“堂卡”或“堂瓦”,直译就是“众人说话或议事的地方”。它具有休息娱乐、集众议事、击鼓报信、迎宾送客、踩堂祭祖等功能,现在主要是村民组或家族议事。</div> <h3> 这是塔楼内的画,描述侗族婚礼场景。</h3> <h3> 侗族是歌舞之乡。黄岗村是男生侗族大歌原生地,保存有一人领众人合,无指挥无伴奏的男声侗族大歌,其曲调古朴,气势磅礴。</h3> <h3> “抬官人”是侗族春节一个最隆重的民俗活动。农历正月初七或初八,村里不少侗族人家用马轿抬着身穿节日盛装的小孩或年轻人(俗称“官人”),一边敲锣打鼓一边燃放鞭炮在村里巡游,以此祈福图吉祥。喜庆灰谐的“抬官人”活动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h3><h3> 鼓楼内有画简单描述了这个活动,我没有亲历哦。</h3> 抬官人的轿夫报酬有规定,时间有规定,年轻人不能染花花绿绿的头发哦,长沙街上好多人是不能参加的。<div> 规定中说正月初八放鸭、砍柴。是不是平时不准放、不准砍?</div> <h3> 黄岗村的村民大多穿自已织染的布衣服,我看到村街有个集市交易,三五女人在那看布讲价。</h3> <h3> 他们织的布要经过不少工序,互相帮忙织,染和捶很费工夫,要翻来覆去捶大半天,应该是让布柔软一点吧,染色是用山上的一种植物,环保!衣服看上去有点硬,发光,好像我们的衣服不小心沾了油。穿几年应该没问题。</h3> <h3> 侗族的青年男女是要对歌谈爱的,我咯号人估计一是晚晚婚,二是找不到好对象。</h3> <h3> 小伙子们各显才能,玩乐器、对歌……脸皮要厚点才行,不然最漂亮的抢不到,当然,美女也要对上眼、能放电花才行,不然也是白唱。</h3> <h3> 美女们还是蛮通情达理的,只是不知道岳母娘要不要房子、车子。</h3> <h3> 村民吃的手抓饭,猪血是生的!看了她们嘴上的红色,我都说不出味道。同去的朋友借了他们的灶和锅子做饭炒菜。</h3> <h3> 这个东西看了半天也没猜出干什么用的,问了才知道是祈雨或节日活动、祭祀的地方。</h3> <h3> 侗族婚礼与我们汉族婚礼确有些不同之处,可用热闹盛大、喜气盈村来描述,其热闹场面和古朴浓郁的民族传统让我们感到惊喜和震撼!</h3><h3> 这是布置新房。</h3> <h3> 听说婚日头天晚上新郎要将聘礼送到新娘家,可惜我们没看到。新郎要穿着一新,挑着青、红、黄、绿等各色糯米饭和猪肉、米酒,拥着新郎往岳父母家走去。途中,被新娘的同伴们拦住,以草标,用具或其他农作物为障碍,堵住路口,同小伙子对起《拦路歌》,一道道关卡靠唱歌打开。</h3> <h3> 新娘晚上要哭嫁,有的新郎聪明,悄悄送来礼物,要新娘暗托女友代之哭嫁,自己溜出后门与情友话别。次日凌晨,新娘出嫁时,鞭炮响,唢呐吹,堂屋里摆起分离酒,合家同饮后,父母赠送嫁妆,新娘再由亲兄弟或党兄弟背出大门。</h3><h3> 这个图片一看就不是新郎新娘啰,互不相望,更没默默含情。</h3> <h3> 第二天,村里人包括亲戚朋友组成一支上百人的送亲队伍,浩浩荡荡地送新娘到新郎家。新娘全身民族服饰,漂亮吧?银饰不知道是不是真纯银做的。</h3> <h3><font color="#010101"> 不知道三个新娘为什么要提东西,我们咯里新娘子只负责笑靥如花。特别是每个人提个竹篮子,里面的东西到底是押箱钱、首饰、苹果手机,还是糖果,抑或家传密籍、新婚必读一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因为路不远,要热闹,所以新婚嫁装都是人工送去的。</font></h3> <h3> 这两个抬梳妆台的小伙一脸灭黑的,还笑得……</h3> <h3> 抬容声冰箱的人脸上也是灭黑的,是涂了锅烟,有人专门干这个,逢人就抹,好些看热闹的都涂了,我脸上也搞了一块,幸好灵泛溜得快,没把我新衣服搞黑。</h3> <h3> 抬猪牛肉的人有点乱弹琴,走路东一脚西一脚,一路上放肆乱晃,幸亏抬的不是新娘。</h3> <h3><font color="#010101"> 你看,抬个东西还要互相挑斗、撕撩。</font></h3> <h3> 送亲的队伍真是庞大,象一条长龙,男女老少齐上阵。</h3> <h3> 送亲队伍前头快到新郎家,后头还刚从新娘家出来。</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路烟花鞭炮放个不停。</font></h3> <h3> 看这个队伍,里面穿着不尽统一,民族服与汉服混搭,还有穿布拖鞋的。</h3> <h3> 这是挑新婚被子的,送这么多被子怎么用得完啰。</h3> <h3> 听说村里人是不送红票子“毛爷爷”的,都送东西,被子、枕头、酒、肉、特产……生活用品什么都行。不知道有没有人负责写礼薄。</h3> <h3><font color="#010101"> 咯几个年轻妹子是闺蜜吧。</font></h3> <h3> 这个人好客气哦,送几样东西!</h3> <h3> 这个女同志送的什么?看不清楚。</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个送亲的看到这么多东西一脸喜笑,是新郎家的吧。</font></h3> <h3> 美女一脸黑,还乐呵呵的。</h3> <h3> 这个青年哥哥就是专门抹人脸上黑东西的人,你看他那得意样,估计抹的成功率高。</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姑娘们也在热闹的队伍中卖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个儿童团的不错,从小耳濡目染。</font></h3> <h3> 这几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是队伍中的一道风景,左边那小伙子还在抹鼻涕,千万别揩在嫁妆上哦!</h3> <h3> 这个小伙东张西望的。</h3> <h3> 这孩子没那么勤快,一个人在地上捡未炸的鞭炮。</h3> <h3> 村头街中是送亲队伍,两边是看热闹场面的人。</h3> <h3> 看得好投入,中间看热闹的高兴得裂开个嘴。</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开店的没有去送亲,生意好,好多人买东西送礼,赚一把。</font></h3> <h3> 杀猪的新搞法:把猪吹得胖胖的,用火烧毛,也是好办法,猪肉带腊肉味。</h3> <h3> 烧了毛的猪是比较好刮了,稍微动下刀就干干净净的,侗族人蛮聪明的。</h3> <h3> 好多人帮忙,我怀疑有窝工的。</h3> <h3> 好大一锅肉!帮忙的在炒牛肉。我看到有间房子里放了一大盆牛屎,是牛胃里没消化完的东西,听说是高档菜,不晓得味道如何?</h3> <h3> 她们在帮忙洗菜,不知道菜回家还用清水冲洗不。</h3> <h3> 这个娭毑在煮东西,我问她,她笑嘻嘻讲了几句,我一句也没听懂,但还一个劲“嗯嗯嗯”。</h3> <h3> 这点东西也安排两个人,估计帮忙师傅多。</h3> <h3> 那厢有人忙活,这厢也有人尝鲜哦。</h3> <h3> 闻风而来的,碰巧偶遇的,都在抢镜头。</h3> <h3> 这个外国友人对着我拍,我又不是新郎!不过,我还真没看到新郎,在长沙农村新郎新娘是走一起的。</h3> <h3> 这个外国美女也将镜头对我来了几下,是看我脸上有黑锅烟吧。</h3> <h3> 夜色中的鼓楼很漂亮。</h3><div> 鼓楼里没人居住,却是村寨最雄伟、最华丽、往往也是耗费侗族同胞经济和精力最多的建筑。</div> <h3> 黎平的鼓楼多且很有代表性。无论何种鼓楼,一般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顶盖是绚丽多彩的楼顶,多为伞形。有四角、六角或八角。中部是层层叠楼,形似宝塔。楼身以四根粗大、笔直的长杉木为主柱,从地面直通楼顶,极为壮观。楼内或雕塑,或绘画,鱼虫鸟兽,栩栩如生。</h3><div></div><div> </div> <h3> 风雨桥是侗族非常出名的桥,怀化一些地方有,长沙烈士公园也有一座供游人参观的风雨桥。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故名风雨桥。</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