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起航,我心飞扬一一第四批未来教育家高研班(第三组)研讨纪实

红艳艳66

<h3>十月星城,丹桂飘香。三湘四水的教育精英齐聚岳麓山下。</h3> <h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h3> <h3>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商讨当前教育之现象,究其原因,探其解决之道。</h3> <h3>我们第三小组一一阳洋扬组,讨论的主题是:当前我们的管理者和教师经常出去参观、学习和考察,当时很有感触,但回来落实很困难。我们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怎样学习或超越他者的先进经验?</h3> <h3>学员们畅欲所言。</h3> <h3>大家各抒己见。</h3> <h3>谭春艳:管理者和教师参观学习时深有感触、热血沸腾,回到学校落实起来却困难重重,或者是偃旗息鼓,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什么原因?一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真正把教师当作一种事业来进行的校园文化环境并未构建成功,学校教科研氛围并不浓郁,教师的教科研热情并不高。二是管理者或教师对培训中所学习的理念、方法领略并不深刻,不具备操作与指导能力。</h3><div> 如果真想把优秀的管理与教学经验用于实践,管理者首先不能当撒手掌柜,就算不能亲自实践,也要担当第一推动人。其次,要组建团队深入学习了解别人的实践背景、理念与操作方法,形成适合本校应用的理念和操作系统,头羊能够领航把舵,才能推进实践。再者,在推进过程中团队要完成从模仿到创新的蜕变,形成自己的特色与成果才能持久。</div> <h3>唐海燕:作为学校管理者,我觉得可以联系自己的岗位,向他人学习先进的理念和前沿的做法,以求开阔工作视野、拓展工作思路;作为学校管理者,我觉得可以带着工作中的问题向他人学习,以求问题的释疑、工作的启迪;作为学校管理者,我觉得还要带着创新的思想去学习,以求他人的想法和做法能“接地气”地在本校生根发芽!</h3> <h3>何红英:我认为,1,要有一份强烈的责任心。始终把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培养以及优质的教育作为自己的终生奋斗目标;2,要有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要勇于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用于本校工作中,切忌在外学习时满怀激情,回校后又安于现状,甘于平庸;3,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工作中,善于发现本校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及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做法,认真把向他人学到的理念以及好的经验做法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例如在事关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教师团队比较薄弱、教学设施不够先进等问题时,我们一方面可以立足自身实际,成立智囊团,设法解决一部分,另一方面可以积极与学校领导或教育行政部门、党委政府积极反映,已取得支持与帮助![微笑]</h3> <h3>肖陈慧:对外出学习培训,不乏这种现象:学习前很激动,学习中很心动、学习后一动不动。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管理者亦或教师参加每一次学习培训要想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成,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合自身制定目标,批判性选择。这是一个快速变革、快速传播的时代,一些学校和区域,出现了许多鲜活经验。经验多当然是好事,但是带来的另一个挑战是经验该如何选择。制定目标, 就是批判地选择方向,然后在这个方向中寻找学习“偶像”,批判地辩证地向“偶像”学习成功经验。</h3><div>二是理性剖析已有经验,整合性重组。将一个完整的经验拆解成一些小部件,这样才能在更多的层面和维度观察这些小部件的特点,找寻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找到了所需的东西,才有移植、嫁接、整合、提升的必要性,才能发挥学习的最大价值和最大的作用。如果盲目学经验,照搬照抄,囫囵吞枣,就会不得要领,不知所措,甚至会走更多弯路。</div><div>三是随时修正不断完善,做最好的自己。所谓经验,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将学来的经验整合之后,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仍需进一步思考的是,我们究竟要长成什么样子?用实践回答这个问题,学来的经验才会升华为个性和特色,不断地升级转型就长成了“自己”的样子。</div><div>学习他人经验,我们的先贤早有告诫,切勿步入削足适履、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后尘。要有南橘北枳 、水土不服的意识,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尤其是在当今教育新理论、新经验多如牛毛的时势下,既需要不盲从、不盲信的定力,更需要批判力和判断力。坚持做最好的自己!</div> <h3>李红艳:虽然现在校长和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比以前要多,但常常是走马观花式的居多。老师们聆听、观摩专家、特级教师的讲座、课堂,总忍不住热血沸腾。可回到学校,几天之后,热情冷却,又回归到之前状态,让人有点儿无奈。</h3><div>因为不论是一个学校的先进管理经验,还是优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都是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理论学习、专家指导提炼而成的。一位校长想要把学校管理好,首先必须是一位有教育情怀的管理者,要着眼于学校长远发展,不能生搬硬套别校的先进经验,要从实际出发,系统地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并且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职业使命感,真正落实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和各项活动的目标。而一线教师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学习,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保持谦虚、乐观、打硬仗的态度,把书本上所学知识和外出学习所学经验有选择地去实践。只有适合本班的学情,使孩子们爱学、会学、乐学,才能实现师生共赢,相互成就。同时,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加强沟通,才能在实践中反思,思考中进步。</div> <h3>舒清红:外出参观学习,我们要以扬弃的态度认识别人的管理经验,在别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夲校实际,通过传承和创新,以开阔的视野没计管理理念,以完善的机制推动学校管理。作为学校管理者,不仅仅自已要职业化,而且要以自已的职业努力促进一校教师职业化;校长不仅仅自已要专业化,而且要以自已的专业努力促进一校教师专业化;校长不仅仅自已要精英化、品牌化,而且要以自已的不懈努力促进一校师生精英化,品牌化,这样才能办出更有内涵品位、更具发展特色的教育。</h3> <h3>肖慧:苏霍姆林斯基说:“打算借鉴别人经验的人如果没有掌握激励创造精神的那种思想,那么就无法接受别人的经验。只有当教师在他自己的工作中和同事们的工作中觉察和思考了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并且去探索新的东西,考虑怎样改善自己的技巧时,他才能理解别人经验里包含的思想。运用别人的经验,从来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我觉得经验犹如盛开的玫瑰。我们要把一丛玫瑰从别的花园一直到自己的园地里来,为此,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这块地的土质情况,然后再来移植。应该怎样移栽呢?要连土一起移,不要伤根。而遗憾的是,有时人们却不是这样做。校长一听说某座花园里的玫瑰长得很美,就对教师说,你们去看看,把玫瑰带回来,栽到咱们的园地里。于是教师就去观赏盛开的玫瑰,马马虎虎掘出一株来,把活着的根都砍掉,有时甚至把花枝也折断了,而这上面还开着香气扑鼻的花朵呢。这样移过来的玫瑰,没有多久就蔫掉了,枯萎了。校长和教师都很奇怪: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我们也像先进经验的创造者那样,该做的都做了,而经验却没能生根开花……那就是说,这种经验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人们对它的赞扬没有什么道理。以后,我们还是按老章程办事吧!”</h3><div> 从字面意思来看,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应该是觉察和思考自己所处环境中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并探索新的东西,考虑改善自己的技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别人经验背后所隐含的思想、所处的环境,这就是玫瑰的根和土吧!那我们在进行比较研究、经验借鉴的时候,应该也需要关注根和土,而不是就事论事了。校长应该遵循学校办学的客观规律,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创新工作方法,不断超越。</div><div>(一)以人为本,提升管理实效</div><div> 屈卫国教授的讲座使我意识到了坚持教师第一,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学校要把教师视为办学之基,把教师第一的人本管理思想做为学校管理的基本理念。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使老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着主人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了认同,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教职工明确到了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荣辱与共的,从而提高教职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体现出教师是学校的主人。</div><div>「二」规划学校,让学校的发展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共同愿景</div><div> 做为一名校长,对国家的教育发展要有明晰的了解,对自己的学校发展要有一个视野开阔的规划。而且详细的讲授了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五个步骤,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并让老师们理解、接受和投入到这个规划,让学校的发展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共同愿景。</div><div> 我们要把培训学到的成功的经验、好的做法与自己学校实际结合起来。借鉴他山之石铺学校发展之路。</div><div> 不要失去自我,对别人的尊重也不要成为崇拜。教育就象种地,我们要清楚什么地适宜种什么庄稼。</div> <h3>李妮虹:我认为要想把“心动”化为“行动”,首先,要建全培训管理机制,不能让外出培训“沦落”为福利、公费旅游、放松的机会;其次,要求有意向参加培训的教师,各自制订出专业成长目标、实践要求和行动策略,然后学校让教师根据自身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外出培训的内容、方式与时间,从而变被动接受培训为主动选择学习,克服行政指派和一刀切培训的弊端;最后,最关键的是学习后的实践环节。参训归来,切忌意气用事,简单模仿。而应该静心反思,给自己留下一些时间和空间,去消化吸收。从小处入手,由小及大,根据社情、校情、班情、学情,善于创新。当然,在此过程中,也要避免大而全,力求小而精。总之,只有参训者主动学习,理性实践,“心动”才能化为“行动”。</h3> <h3>陈芳:看到这个话题,我想到“橘生淮南”的故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是啊,环境不同,效果当然迥异。外出参观、学习、考察,肯定是到教育发达地区,或者是某方面做得特别突出的地方去吸取先进经验。但很多时候,这些好的做法,并不是拿来既能用的。记得2011年在上海跟班学习,当时一位校长就很坦诚地说,我们这些做法,你们是学不回去的,不可复制。我们出去学习,更多的是要抱着一种打开眼界,开阔视野,启发思维,提升格局的目的,千万别指望通过一两次考察学习取得什么灵丹妙药,解决一切问题。不同地域,不同学校都有其特质,我们要在思维被打开的状态下,思考我们自己的学校的优势与劣势,找准发力点,从而描绘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学校和个人的蓝图。</h3> <h3>夏念红:管理者和教师参观学习深有感触,而现实推动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个人认为:一是学习者观之皮毛并未探究其实践背景,深悟理念,内化实施途径;二是长期以来学校都有独特的管理模式和文化,不适合本校实际;三是老师的观念专业化水平良莠不齐,得不到认同。如果真想把优秀的管理和教学经验用于实践,拿来主义式的照搬绝对不行:带团队赴实地深入考察学习,切合本校实际拿出可行方案,聘请专家反复论证,培训教师得到认同,组建骨干具体落实,反复研讨生发创造,真正完成由模仿到创生的构建。</h3> <h3>言语中碰撞出智慧,思想中彰显着情怀和期待。激情起航,我心飞扬。我们有理由相信,湖湘大地教育之花必将遍地尽情、绚烂地开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