ཤོམ་ཆེན་པ་བོད་ཀྱི་ལག་ཤེས་ཐོན་དངོས། 尖扎县炫钳巴传统藏饰刺绣

蜗牛

<h3><font color="#167efb">  青海省尖扎县炫钳巴传统藏饰刺绣手工协会,成立于2017年7月,协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着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打造群众企业双赢,推动多元化发展”传统藏族藏饰文化结合新时代的创新与活力,并打造出藏民族特色文化品牌,而且还带动了周边妇女的就业与增收问题,也将保护和开发民族传统文化。</font></h3><div><br></div> <h3><font color="#39b54a">  藏綉源于公元9世纪,与唐卡和堆綉并称为藏传佛教三大艺术,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的刺绣派之一,藏綉不断吸收中西亚文化及藏传佛教文化中的艺术手法,藏綉技艺日趋成熟,已成为青藏高原的文化现象。藏綉根据其艺术表现和手法,地区差异等可分为安多藏綉等多种派系。</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安多地区妇女们的配饰“嘉珑”意即“辫套”辫套是系在发辫上用以固定发型及装饰藏服的刺绣品辫套是手工艺品的一种,是藏族妇女不可或缺的装饰品之一,是表现安多妇女独特风姿的一种发饰兼服饰,也是藏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蕴含丰富的深层文化内涵.辫套用料考究,制作精致,色彩艳丽,极富装饰效果,深受广大藏族妇女的喜爱.辫套不仅在藏区极富盛名,随着藏学热,旅游业的发展,在海内外也备受欢迎.如今独具特色的安多辫套作为民族服饰的一种也已成为中华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保护中的重点保护对象及民间收藏品之一</font></h3><div><br></div> <h3><font color="#167efb">其中“嘉珑”{藏语音译“嘉”---头发,“珑”---带子}只能在穿着藏服时配套佩戴,是藏服的一种附属饰品,所以也可以称作是服饰,兼有发饰和服饰的双重含义更多意义上则是对先祖装束遗俗的传承,发展与延续,而模拟动物,反映苯教祭祀仪式的意义有所淡化,除了固定发型外,更多的则是反映人们的审美情趣.辫套的种类多样,可按照以下几个方法分类.按质地和材料可分为:丝线辫套,棉线辫套;根据装饰材料可分为:珊瑚辫套,银子辫套,海螺辫套,绿松石辫套,玛瑙辫套等; 从民俗学的角度讲,辫套具有区别人物身份的作用,即以不同款式的辫套代表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女性;根据镶嵌物的质地也可以反映出主人经济实力的雄厚与单薄;根据辫套的不同戴法, 还可以反映出主人的喜怒哀乐与人生事故等</font></h3><div><br></div> <h3><font color="#167efb">目前不少人认为,藏族已婚妇女才佩戴"嘉珑",是藏族妇女已婚的标志,但事实并非完全这样.据调查,在安多地区,"嘉朗"不仅仅是已婚妇女的专利,未婚但"戴了天头"的成年妇女也同样可以佩戴.在安多,女孩到了十五六岁时,有条件的家庭都要给女孩举行一次成人仪式.仪式的主要内容为:专门选一吉日,沐浴以后梳洗打扮,把少女的发型改梳成成年妇给少女佩戴成年妇女辫套,举行成人仪式,标志着姑娘已经长大成人,从此可以和异性来往,看上姑娘的人家可以来提亲</font></h3><div><br></div> <h3><font color="#167efb">辫套”意即“嘉珑” 由丝线綉成彩色桃形花纹针织在红色宽布条上,金丝彩线,飞针走线, 有条不紊,加以珊瑚,玛瑙和绿松石镶间期中,凝聚着藏家妇女的心灵手巧和智慧,女的发型辫套用布或绸缎制成,下方也续红穗。</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第一步;首先把纸上画起花的形状,然后剪下,剪出花的形状,贴在布条上,就按照这个纸的轮廓,按在上面,花的形状把它修起来,刺绣有很多种,但安多刺绣最为工艺繁复,仅仅是针法就有十多种:平针,缠针,串针,套针,跳针,回旋针等,每条辫套的花纹都不相同,传统的藏綉图案以花卉为主。图案也有十几种;牡丹,荷花,格桑花,雪莲花,等象征着吉祥和富贵。是安多藏家妇女独有的配饰上面饰以许多银盾、珊瑚。农牧区辫套各式各样,农区所用辫套呈长方形,宽十二三公分,长自后脊背及辫梢。两侧相仿的“嘉珑”和相夹其间的“扎序”组成,“嘉珑 ”为一对,用彩线刺绣分隔成几个框,佩以许多的珊瑚串,其间镶嵌绿松石或其它宝石,“扎序”上同样用彩线绣成框,向下至膝窝外续以红穗交绺。上镶以各种珍贵的玛瑙、珊瑚、绿松石等为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浑厚的文化内涵。</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