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金秋十月,是北京最美的季节,丹桂飘香,传递对来客的欢迎。10月13日-1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来自海内外的神经病学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委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北京国际神经变性病大会、北京神经变性病学会第一届学术会议成功召开。</h3><h3> 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论坛是本次盛会的一个重要分论坛。14日下午,在论坛主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北医三院中央党校院区院长肖卫忠教授的组织筹备下,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张振馨教授和肖卫忠教授的共同主持下,本次论坛拉开序幕。</h3> <h3> 首先,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中心主任、北医三院病理科主任章京教授为大家带来有关PD生物标记物进展的报告。章京教授从基础研究、病理诊断等角度阐述了其实验室在PD生物标记物领域取得的成果,以及国内外进展,鼓励青年医师及同行不畏艰难、勤于思考、勇于创新。</h3> <h3> 紧接着,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苏闻教授为大家带来了"PD200年治疗进展"的精彩报告。苏教授回顾帕金森病200多年的历史,着重介绍发现左旋多巴后PD治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外科手术治疗、非运动症状治疗的相关内容,并对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等探索性治疗寄予希望。</h3> <h3> 随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商慧芳教授讲授肌张力障碍的诊断进展。商教授的幻灯图文并茂,运用大量视频从遗传性、获得性、特发性三个角度向大家生动介绍了肌张力障碍的表现形式、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等,特别是基因层面的研究,令人印象深刻、受益匪浅。</h3> <h3> 接下来,是上半场最后一位讲者青岛市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郁金泰教授带来的有关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诊治新进展的报告。PSP具有帕金森综合征的表现,郁教授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等方面阐述了PSP的相关知识,总结出PSP的核心临床特征是眼球运动障碍、姿势不稳、运动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临床遇到类似病人提供了诊治新思路。</h3> <h3> 不知不觉,会议进程已过半,参会者的热情不减,会场气氛热烈而融洽。</h3> <h3> 下半场在肖卫忠教授的陪同下,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相如教授主持。</h3> <h3> 首先登场的是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负责人顾卫红博士,她讲授的题目是"HPO/CHPO在提高遗传病/罕见病诊断效率中的作用"。HPO即人类表型术语,CHPO即中文人类表型标准用语联盟。与传统医疗不同,HPO/CHPO是通过细致可靠的临床表型采集、基因数据积累,运用互联网平台将二者整合、分析、会诊、解读,从而达到更加精准地为患者提供疾病诊断信息的目的。</h3> <h3> 接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刘艺鸣教授用其风趣幽默的语言为大家生动形象地讲授了有关PD手术治疗选择与调控方面的知识。她分别从PD手术治疗种类、适应症、手术时机选择、可能遇到的问题、手术排除标准、术后管理等不同角度介绍了DBS手术,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与思路。</h3> <h3> 下一位讲者是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军教授,他带来的题目是PD与认知障碍。陈教授从帕金森病概况、帕金森病的认知功能障碍、帕金森病痴呆的鉴别三个方面展开他的讲授。从中大家不仅回顾了帕金森病相关基本知识,还获得了帕金森病痴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新思路新理念。</h3> <h3> 最后,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神经康复中心主任医师方伯言教授为大家讲授ICF框架下帕金森综合征的个体化康复。ICF是基于功能、残疾和健康的模式而产生的分类体系,更加关注患者本人,与ICD分类相互补充、相互交叉,在此框架下进行帕金森患者的个体化康复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和科研价值。</h3> <h3> 傍晚7点,一年一度的盛会已接近尾声,大家仍在积极探讨,充分把握与学术大咖面对面的难得机会。在本次论坛中,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领域的各位专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演讲,引发阵阵掌声与热烈讨论。从中各位学者彼此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享这一学术盛宴。相信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论坛在学会主委李延峰教授的支持及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会越办越好,越来越有特色。让我们相聚来年,共建友谊,共同进步,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推动医学事业向前发展贡献绵薄之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