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皇家看园子

安东游子

<h3>金秋十月,国庆中秋八天长假和即将到来的十九大,把帝都北京装扮得分外美丽。</h3><div>作为首都安全卫士,警察的岗位显得尤为重要和忙碌。</div><div>身为千万警察的一员,带着满腔热情投身国庆中秋和十九大安保工作。</div><div>为期八天的安保任务,美丽的颐和园景区成为我的主要工作场所。</div><div>伴随着颐和园勤务工作的结束,每当忆起其中一次,自己就像置身于美丽的园林之中,在游客的每一次询路、找人和求助中,维护着一方宁静,维护着首都治安稳定,也在执勤中有了对颐和园更深的了解,有了更深的感情。</div> <h3>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h3><div>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div> <h3>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h3><div>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div> <h3>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h3><div>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div><div>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h3>颐和园分为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帝后生活区,还有风景游览区。</h3><div>1 仁寿殿 皇帝政治活动场所</div><div>2 德和园 慈禧听戏的地方</div><div>3 玉兰堂 光绪皇帝日常生活的地方</div><div>4 乐寿堂 慈禧太后生活的地方</div><div>5 长廊 每一幅画都有一个典故</div><div>6 苏州街 帝后逛街的地方</div><div>7 石舫 乾隆皇帝建造用于激励后人</div><div>8 昆明湖 占颐和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div><div>9 西堤六桥 最惬意的地方</div><div>10 十七孔桥</div><div>11 铜牛</div><div>12 南湖岛 颐和园中最大的岛屿</div><div>13耕织图</div> <h3>抬眼看去,映入眼帘的是万寿山,属燕山馀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h3><div>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div><div>智慧海在万寿山巅。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通体用五色琉璃砖瓦装饰,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div> <h3>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h3><div>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长廊全长728米,房顶下的大梁将其分为273间。</div><div>沿其走向在排云门的两侧各有两座即共四座重檐八角亭,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由东到西命名为:留佳、寄澜、秋水、清遥。排云门每一侧两亭中间都有道路,湖岸上的亭子能通过长廊的南向短延伸段到达:对鸥舫在东,鱼藻轩在西。在西面还有一个和鱼藻轩反向的北向延伸段,走向一座三层八角形瞭望塔。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负盛名,是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div> <h3>苏州街又称“买卖街”。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乡——苏州而建的买卖街。</h3><div>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div><div>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div> <h3>颐和园里的石舫亦名“清晏舫”,取“河清海晏”之意。船体大理石雕成,上层建筑为木质。象征大清朝江山,向石头船一样永不倾覆。建于清乾隆20年(公元1755年),上层建筑原为中式阁楼,四月初八乾隆皇帝陪孝圣皇太后在此放生。</h3><div>1860年被英法所毁,1893年重修改为西洋式阁楼,增加明轮,是慈禧太后品茗、欣赏雨景的地方。</div> <h3>颐和园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幼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h3><div>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div><div>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div> <h3>文昌阁在颐和国昆明湖东堤北端。原是一座城关,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建于1750年,现存城楼为光绪时重建。</h3><div>城头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极富特色。 院中的文昌院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div><div>“文昌”就是文昌帝君,是道教众仙人的一员,为道教神明,在道教中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举。文昌阁是目前颐和园园内六座城关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城基上原为三层楼阁,光绪十七年(1891)改建二层。</div><div>实际上文昌帝君就是文曲星,文曲星就是主管文运的星宿,代表有文艺方面的才能或者爱好文学及艺术的人。</div> <h3>大船坞位于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小苏州河以北,为皇家泊船之所。</h3><div>据介绍,乾隆修建清漪园时便在园中建起一座船坞,它宽18米,距水面7米,进深50米,跨度超过了故宫的三大殿,当时皇家最大的游船“昆明喜龙号”就停泊在这里。1860年,这座船坞被英法联军焚毁。后来慈禧在清漪园原址修建颐和园,除复建原有船坞外,还在旁边新建了两座小船坞。 </div><div>作为国内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船坞建筑,颐和园大船坞堪称园中一宝。</div><div>但历经百年风雨,这座船坞已经残破不堪。</div> <h3>久负盛名的玉带桥修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距今264年。</h3><div>玉带桥旧名穹桥,俗称驼背桥。</div><div>它是颐和园西堤六桥中惟一的高拱石桥。桥是用汉白玉和青石砌成的,净跨径11.38米,而矢高约7.5米。</div><div>设计者匠心独运,在拱桥两端加上反向曲线,构成波状线型,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洁白的石桥凌空隆起,既高且薄,恰似驼峰高耸,玉带飘扬。玉带桥跟宫阙的红墙、长堤的翠柳、背后青山上的宝塔,相互辉映,形成一幅绝妙的丹青图画。</div><div>玉带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具有实用价值。它修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那时候,从清漪园(今颐和园)走水路去静明园(今玉泉山),要过玉带桥。乾隆皇帝的“昆明喜龙船”长40多米,上建楼台,桥洞不高是过不去的。</div> <h3>颐和园西堤景区是指西堤及西堤以西的景区,这一区域是清漪园时期最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地方,重修颐和园时由于经费不足,此处大部分的景观未能得到恢复。</h3> <h3>颐和园西堤和西堤六桥:昆明湖的西堤是乾隆时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筑的。这道长堤和玉泉山、西山融合在一起,使颐和园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拓展。西堤的修筑,增添了昆明湖的景色,使水上景物丰富多姿。</h3><div>在西堤柳条吐绿、桃花绽红的季节,一条彩色缤纷的长堤,浮现在昆明湖的西部,是难得的画境。掩映在湖光山色中的西堤六桥,也是仿照苏堤六桥建造的,由北向南排列的顺序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在练桥和柳桥之间,还有一座玲珑精致的景明楼。</div> <h3>十七孔桥是北京颐和园中著名的景点之一。它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东接东堤,西接南湖岛,长150米。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的最长的桥。</h3><div>十七孔桥是一座联拱石桥,因有十七个桥孔券而得名。十七孔桥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div><div>桥头和桥栏望柱上雕有大小544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栏两端各有两只石雕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精品。</div> <h3>源源不断的游船载着游客从八一湖码头沿昆玉河进入颐和园南门码头,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水路游览线。</h3> <h3>置身美丽壮观的颐和园,令人陶醉,令人遐思,这一步一景承载着多少帝王将相的动人故事。</h3><div>全程巡逻一圈,辛苦走了几万步,虽然很累,但是给数十位游客提供了满意的帮助,心情是轻松愉悦的。</div><div>谈古论今,历史自有来人评价,借鉴学习,推成出新,在新的历史时期,颐和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呈现越来越大的历史价值、政治价值、文学价值和经济价值。</div>

颐和园

西堤

昆明湖

清漪园

园林

乾隆皇帝

玉带桥

万寿山

长廊

船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