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 行(二)

鲜儿yxm

<h1>深秋晚八点的雨夜,撑伞在小区的环道上步行。雨点打着伞面,如干燥的砂粒散在棚布上般声脆,偶尔的车灯迊面而来,光柱里的雨丝斜斜地插向地面。这时的雨丝间是有缝隙的,但很密集,只穿得过流光与思绪,其余的只能阻拦在眼前的现实里,现实是秋夜的细雨中我在步行,风和雨伴着寂静。<br>浓黑的夜幕笼罩着楼房与树木,而微弱的路灯光又将它们的轮廓隐约显现。伞影下只有两只脚交替前行,踩在忽明忽暗湿漉漉的路面。突然想起鲁迅小说《药》里的华老栓也是走在那深寒的黎明前黑暗里的,(没有雨,但是坚硬的街道,同样寂静)灯笼下的脚也是一前一后的不断交替,那是满怀希翼为药而去的,自然会有一种原始动力去支撑……</h1> <h1>继而又切换到一个时常萦绕脑海的问题,如若一个人有一个遥远而飘渺的梦想,那么,他(她)一定会念念不忘地去追寻,以各种方式(那怕是潜意识的),努力尝试着去实现这长远的梦,这梦便会在许多夜深人静的时候,萦绕你的心绪啃噬你的魂灵。尽管现实的忙碌,生存的艰辛与不易,或许还会遭遇各种不幸,使情绪消沉低落到谷底而将梦想暂时遗忘,被忽视在生活的繁琐里,但它一定存在于某个意识神经的角落空间,一旦时机成熟,只需轻微的触碰,它就会苏醒并疯狂地滋长。<br>昨日读到美友转载的美篇,《记忆深处的……》是一个女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写的许多首诗歌,表现出她对文学诗歌的热爱与天赋。然而因父亲的早逝,为分担家庭的重担而进城务工,命运压抑了她的这分热爱,中断了诗歌的写作。将近二十年的沉寂,而当她的儿女都已进入大学后,那梦想又重新开启,她又提起了笔,以一种淡定执着的姿式,将她的诗词和美好的向往展现在人们的眼前。</h1><h1>梦想始终伴随着生命,是种在心田里解不开的情结……</h1><div><br></div> <h1>步行也是如此吗?真说不清是手段(方式)还是目的。算是一种磨砺吧,要实现梦想总会要考验一个人的意志与毅力,尤其当情绪低落的时候。持之以恒,说说容易,要做到却需要怎样的忍耐与坚定?梦想与现实永远存在距离,从平凡琐碎的繁杂中抽出时间去缩短这距离,去汇集那点总滴滴的努力而最终饱满您坚定的信心。或许也如这步行一般吧?象那许多成功人士、艺术家、作家,(也包括更多默默无闻的人)养成天天日记写随笔的习惯一样,日积月累把一件事做到终身不懈,其本身就是一种成就与不凡。<br><br>雨仍在下,带着耳机也能清晰听到沙沙的响声,路面的积水厚了,雨水渗湿了鞋子,脚感到了冷凉。这时音乐停止,耳机里报出了一个声音:"您已经行走五公里,用时55分55秒,最后一公里用时11分8秒,加油!”随后耳机里的音乐又继续着前面的歌声:" 我有多爱你,就有多少柔情。我相信这柔情,定能感动天地……"刀郎的歌声漫延在耳际。</h1><h1><br></h1><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