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010101">2017年十月中旬,长徦过后,天刚转清,来自右玉秋季美景的报道纷纷传来,都说右玉的秋天很美,果真如此吗,我约朋友来到了这里……</font></h1> <h1>在右玉山峦起伏的群山中,山很远,云很低,树很多,地很绿。俨然置身于绿色的环抱之中……</h1> <h1>连绵起伏的群山顶上古老的32村长城遗址上间隔着一个个风火台,破壁残垣的城墙上展示着古老的防御体系及风吹雨打的残垣断壁。我们直奔这里,观瞻明长城的雄伟,目睹治风防沙的绿化源头……。</h1> <h1>我开着车在起伏弯曲的山路上,小心的行走着,走了很久,穿过一座马鞍坡,坡很徒,前面没了去路不能再走了,我把车停在一个平谷处,我们都下了车,环顾四周,山渐徒,路己断,断壁残垣下,坡徒,沟深,狰狞裸露着的沟沟坎坎下,仿佛看到了古战场马勒戈壁,火蓝刀锋的场面,令人浮想联翩……</h1> <h1>历史的痕迹</h1> <h1>金秋十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右玉的山很美,美出了几代人植树造林不屈不侥的坚守,更美出了右玉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怀。</h1> <h1>走下山丘,马路边上扬场的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在挥洒的木铲上,高高扬起,飞走了空壳,沉甸甸的果实,落在大地上,推起了一个个小山包。又是一个丰收年。</h1> <h1>夕阳西下,红霞朵朵散在金色的大地上,牧羊归来,膘肥体壮的羊群里,一片片欢乐的叫声……</h1> <h1>在山沟沟那边,长长的多孔桥下流淌着湍急的河水,桥上飞速驶过的列车拉响了长笛,呼啸而过。</h1> <h1>晚霞下的大桥</h1> <h1>西部著名的杀虎口。悲悲切切上千年的《走西口》,地标式的门楼下记叙了多少男男女女的悲欢离合……</h1> <h1>杀虎口这边是内蒙省界</h1> <h1>漫漫西口路,深深晋蒙情</h1> <h1>从杀虎口这边放驴归来的兄妹二人,是兄妹二人,我征求能否拍照,人家爽快的答应了。</h1><p class="ql-block"><br></p> <h1>两匹小毛驴,紧跟其后,如今放牧喂养, 想想走西口的那个年月,饿着肚子的小毛驴还满载着主人一肚子悲哀……</h1><p class="ql-block"><br></p> <h1>摸摸非常熟悉的小毛驴,拉近了我与时代的距离,《走西口》让我在电视剧中有了更深的记忆。</h1> <h1>这是杀虎口简介</h1> <h1>杀虎口博物馆</h1> <h1><font color="#010101">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先生在右玉画院题匾,《右卫艺术粮仓》只为右玉山美,水美,人美,这支最居观察力和表现力的国家级顶级团队,他们选择了右玉!在右玉原始的旧粮仓遗址创办了画院,创办了美术写生基地,在右玉安下了家。梧桐召得凤凰来,天之娇子们,在右玉广阔的大地上绘出了最美的图画。</font></h1> <h1>旧日的粮仓大院</h1> <h1>旧时放粮食的仓库,今日成了艺术家的殿堂。</h1> <h1>旧时粮食进出粮仓的传输带,今日却成了珍贵的历史文物。</h1> <h1>旧时用于运送粮食的马车,今天是少有的稀罕物。</h1> <h1>右玉全貌示意图</h1> <h1>展厅前言</h1> <h1><font color="#010101">展墙</font></h1> <h1>范迪安画室</h1> <h1>杨飞云画室</h1> <h1>美术写生作品,是在右玉的大地上。用画家的慧眼,识的庐山真面目,仅仅实地写生就绘出了右玉的山山水水,最接地气的乡间小路让全国各地数万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1><p class="ql-block"><br></p> <h1>走出画院,往左拐,一排整齐的旧式老房进入眼睑,房已旧,但保存完好,门面上面《毛主席去安源》油画,是那个年代红遍全国的油画巨作,在全国厂矿院校农村社区几乎所有的家庭里都贴着此画,作者刘春华是四川美院教师,也因此而成名。几十年后,原画我曾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见过。</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走在右卫大街上忽见一栋旧房子,保持还算完整,门面上方用水泥沏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几个大字十分显眼,太熟悉的标语了,一下勾起我儿时太多的回忆……,</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幅标语在七十年代初期响遍祖国的大江南北。1969中苏珍宝岛反击战打响,前苏联捍然出兵珍宝岛被我军击败,战争形势十分严峻。当年我正在口泉中学上学,我们在教室里挖防空洞,校园教室的墙上都是我和王老师书写《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集粮,不称霸》《加强战备,准备打仗》的巨幅标语。</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还有我不得不说我第一笔挣得工资,竟是用“战备款”开资。“那年正好我们毕业,南郊区教委招生,经考试我们21位同学被择优录取,才只干了两个月,由于名额没有被市教委批下来,全部劝退,我被学校强行留下,那位可敬的庞校长为了留下我,多次到教委为我求情,还是没能同意,后来学校决定用“战备款”给我开资,硬是把我留下来,那个年头,庞校长要担多大的风险呀,可我连句谢谢的话也不会说,但我懂的用工作来报答他们。音体美是我的强项,我带的体育代表队当年争的南郊区小学校田径比赛第一名。我主办的《教育革命展览》南郊区中小学组织教师来我们学校参观。当年学校评选先进教师,仅仅评选一名,我竟全票通过。当然,因为领导对我的信任,我们音体办公室同仁的共同努力,还有那位真情帮助我工作的大姐姐!多么值得回忆啊,因为把我一生中第一次工作与“备战备荒准备打仗”紧紧捆绑在一起的那个特殊年代。</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宣传画</h1> <h1>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宣传画</h1> <h1>实战照片,彩色艺术照</h1> <h1> 在返回的路上,我们又去了左云县的大单巴。大单巴即八台圣母堂,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是哥特式建筑风格,与澳门大三八遥相呼应。在此边塞独树一帜,实属不易。</h1> <h1>几十年在风雨中竖立在山腰上的大单巴,依然雄伟。</h1> <h1>右玉不仅自然风光美,浓厚的历史积淀更显其深刻的文化底蕴;从明朝修长城的起因,到近代治沙绿化的艰辛。十八任县委书记传递不懈的绿化梦、旧时的粮仓成为今天的艺术殿堂、六、七十年代的历史烙印、风靡全国的杀虎口、近两个世纪的大单巴……溶汇了今天右玉厚重的人文大美。</h1> <h1>一块同去右玉的朋友,在杀虎口前合影。左起为同煤安监局办公室主任刘连锁先生,中为同煤日报社资深摄影记者彭周先生,右面是我。</h1> <h1>勿忙两天行程,体验了右玉的不同凡响,右玉究竟美不美,我看美,还真是挺美的。她用大地记录了几代人对美的执着追求……!再见了,右玉,再见了纯朴的右玉人民让世间多了一个天然的氧吧。</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