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姓粟,我骄傲,我姓粟,我自豪!</h3><h3> 上溯千庭 渊源一脉</h3><h3> 九州同根 拔乎其萃 </h3><h3> 承传祖德 爱国爱家</h3><h3><br /></h3><h3> </h3> <h3>今年10月1日,我为了圆83岁老父亲的夙愿,带着老父亲加入了"两融粟氏"宗亲前往平南参加"粟氏广西儒高支系宗祠重修落成庆典暨粟氏文化节"活动的代表团。"两融粟氏"代表团共40人,其中我是唯一的女性代表。当天上午9时,在"两融粟氏"会长粟祥勋为团长的带领下,9部贴好编号的小车向平南挺进。</h3> <h3>我们的车队过了柳州,高速路上风景如画,然而,抵不过从各地汇聚一路的、越来越多的、贴着大红"粟"字标志的小车队伍冲击眼球。有的从我们旁边超越,有的被我们从旁边超越,有的与我们平行。虽然互不相识,但都能从"粟"字里知道我们是宗亲,知道我们同奔一个目的地——平南大黎村汇集。车轮滚滚,不断变换太阳的方向,几座休息区,迎送"粟"氏车队的人渐行渐近……</h3><h3> </h3> <h3>汽车下了高速,顺着两边插有彩旗的乡间水泥公路绕了几段弯弯,便到村口,人未落脚,已嗅到鞭炮鸣燃后的袅袅烟香,接着映入眼帘是一列整齐的"宗亲代表"红色方牌。</h3> <h3>我们一行随着前来迎接的宗亲负责人步至祠堂,鲜红的地毯从村口开始,串过村边那个喜庆的彩色拱门直达宗祠门口,喜庆的彩色拱门两边,狮子队踩在刚刚燃尽的鞭炮红屑上欢腾跳跃。</h3> <h3>这次参加庆典的各地宗亲代表队有北京、陕西、重庆、四川、湖南、云南、贵州等共有20个(800人),特邀嘉宾代表队有孙氏、黎氏、汤氏、王氏、李氏等33个(700人)平南本地儒高支系一万多人。祠堂,里里外外人头颤动,身影默默,似乎都在排解着自己的乡愁。</h3> <h3>祠堂,是以宗氏家族为基础修建的宗祠,是家族的圣殿。粟氏广西儒稿支系圣殿,位于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大新镇大黎村,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50亩。主体建筑为三直三進的庑殿[wǔ diàn][释义]我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而略呈弯曲的屋面、一条正脊,是古代传统建筑中最高型制。),以砖、石、木构造,宗祠外北边为墨池、布局有前庭院、前座、屏門、天井、中堂、寝堂、后庭院,并有两则廂房。建筑长45米、宽30米,面积为1350平方米。宗祠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即公元1781年),距今已236年,祠堂历经二百多年的沧海桑田,2011年开始重修,于2017年10月2日俊工落成启用。祠堂建筑的九级阶龛、厅柱文化、楹联、匾额、绘画、雕塑等都很有特色。</h3> <h3>他以祖德启迪子孙,自强不息;以族规教化后代,爱国爱家。祠堂又是一种纪念性的标志建筑,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中国社会传统的宗族观念上是收族敬宗引力,成为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族长行使族权力、家族社交都在这祠堂里进行。祠堂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内涵博大精深,是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h3> <h3>据了解,自儒高先祖是从桂林临桂县渡头乡粟村迁居到平南县开族以来,安居大黎圣地,可谓得天独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儒高粟氏枝繁叶茂,人丁日旺,子孙繁昌。吾族随日月增驰,借祖宗庇护,儒高祖祀孙已超万人。吾族祀孙根系大黎,源起广西、近遍全国各地、远至海外欧美等国。为此,建造祠堂,能让远在异国他乡的宗亲,在逢年过节回不到家时心灵上有一个依附。</h3> <h3> "建宗祠以溯本源",旨在聚宗合族。( 通史邑里》)有"世重高门,人轻寒族"之说,这话道出了一个宗族建立祠堂的重要性。当伫立在"仁义"门前凝视"九州同根"、"宗谊永固"的牌匾时,心中将会止不住对宗族的爱戴,再看"智礼"门前的"同根共荣"、"拔乎其萃"时,更会令人热血沸腾。因为,其文字内容表现了宗族执政理念和哲学思想,以致祝愿粟氏族人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的共勉之词。</h3> <h3>叶涛说:"作为这片土地的历史坐标,中国越来越稀有的物质及精神财富,古祠堂势必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我亟待各地"粟氏宗祠"在当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中找到一个接合点,在祭祖联宗、完善族谱、修善族规、组织乡俗同宗活动时,用家族先人的道德境界或丰功伟绩鞭策后人传承优良家风,爱国爱民,造福后辈子孙,时刻不忘祖训,保一方社会安定。</h3> <h3>"山中不知年岁,城里才晓乡愁"。对于出门在外的人来说,记忆中最深刻的家乡,家乡,是春天的虫鸣、夏天的稻田、秋天的瓜果、冬天的炉火。清晨,撩开窗纱,向着家乡的方向眺望,吸着炊烟熏过的风,慢慢地醉。夜晚,枕着他乡的月亮,想着儿时的天堂,去到甜美的梦乡。</h3> <h3>2日上午,平南"粟氏广西儒稿支系宗祠重修落成庆典暨粟氏文化节"在平南宗祠内开始,一场拜祖仪式在庄肃而有序地举行。祭奠正堂最上端的是儒高先祖,在各位先祖的灵牌前,高大的檀香,银烟缭绕,呈现着粟氏的延续与辉煌。司仪的声音清晰洪亮:"愿祖先默佑祖国更加繁荣强盛,愿粟氏更加繁衍绵长"在祠堂里回响着,余音不知撩拨了多少远道回家游子泪泉。 <br /></h3> <h3>在旧时,宗族的人在这里聚族议事,将违反族法的人宣判死刑,装入猪笼活活淹死,也有的在这里设立书院,为村里能交起学费的孩子授课,为赴省城京城的考生筹措路费。解放后,随着破四旧等政策的推行,祠堂祭祀活动被看作封建迷信,遭到无情的批判和摧毁。</h3> <h3>一座祠堂千万古(古:即故事。)小时候,经常听到老人家人唠磕一些"粟"氏的典故。如今,这些典故在我的记忆里清晰却模糊,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追究什么"支系"不"支系",只能对我的孩子们说"粟姓都是我的家人,宗祠都是族人的圣地。"让孩子不管天涯海角都要按照粟氏的家训和家风去为人处世。<br /></h3> <h3>近年来,全国各地曾被打击、压制而销声匿迹了30多年后的祠堂又重新出现,它以新时代的理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承传祖先的优良。 王沪宁著在《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中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村落家族文化的何种态度,对村落家族文化的变化,如何应变"他指出:对于巨大的中国社会来说,"如果能将人们首次纳入较小的秩序之中,社会在协调这较大的秩序,管理成本就会小得多。当然,村落共同体能否扮演这一角色还得研究,还要视社会发展水平而定。但往这个方向努力和思考问题,是合理的选择。因为村落家族共同体的存在不是随心所欲可以改变的,在既存的条件下能做什么,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问题"。</h3> <h3> 而今,祠堂不仅以宗族的凝聚力、亲和力和不断延续的精神纽带,牵侨乡的眷念,更是使得身在异乡的海内外乡亲记住这乡愁的根。</h3><h3><br /></h3> <h3>宗祠,随着海内外乡亲"祠堂寻根"的回归,散落在五邑大地许多破败的祠堂得以修复,让乡土文化传承、孕育文明方面起关键作用,成为青少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及爱国爱乡的教育基地,是宗亲们书画、摄影、诗词歌赋的文化场所,成了村落的文化中心和民间文化传承的宝地。</h3> <h3>祭拜活动结束,即进入文化活动。活动现场不仅有狮子队的精彩表演,还有歌舞登场。</h3> <h3>最后,是粟氏家族具给力人物上台领奖,鼓励并宣扬粟氏"忠孝仁义"的家风传承。</h3> <h3> 人类对故土的眷恋是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依附,所以才有"叶落归根"之说。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他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乡愁,表达了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和移民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h3> <h3>如此大的盛会,真是辛苦了平南大黎的宗亲们。笔者代表"两融粟氏"向这平南大黎各位宗亲老少致以真心感谢!向负责粟氏宗族儒高公支后裔举办家祠重建落成庆典活动的组织者宗亲们致以崇高敬礼!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的奉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