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孩子求学于湘潭易俗河,接接送送匆匆来去数年一晃而过,从未曾仔细看看这座小城。<br> 今日,寻访易俗河老街,却原来,就在孩子就读的初中——江声中学后面的江边,而江声中学竟是当年接受日本受降原址,而孩子却不知……<br> 可以说,一条老街的历史,便是所在城市的历史。<br> 据查,湘潭县设立于公元503年,公元749年,其县治迁到今天的湘潭县易俗河镇,当时叫做洛口。至于易俗河地名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某皇帝游江南,在此地留宿一晚,故名一宿河,传说虽美,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清嘉庆《湘潭县志》记载:“易俗河即涓水也,所历皆易俗乡,故名。俗称一宿河,声之转也。”事实是洪武年间,新上任的主官将湘潭划为八乡19里,重新给地方命名。新的乡名分别是建宁、忠臣、光泽、崇岳、上民、怀德、移风、易俗。<br> 还是它最辉煌的洛口时代吧。史载洛口这个地方在唐朝十分重要,此处处于湘江的中游,再向上走湘江的滩多礁险不利于航行,此处就成了湘江中游到湘江下游所有货物的中转地,江南的粮食也就是从这一带出发,运往关中。<br> 关于这一点,唐朝宰相、大理财家刘晏曾说到,湘潭、衡阳、桂阳一带一定有很多积谷,而关中的都城附近,却粮食危机。有说他说的“关辅汲汲”,“漕引潇、湘、洞庭,万里几日,沦波挂席,西指长安。”就是指这个地方。<br> 这条水运路线,当时叫做漕运,这条路线在杜甫的诗句“便向襄阳向洛阳”也曾这样提及。<br> 隋唐盛世是湘潭地区由弱转盛的枢机。安史之乱后,因藩镇割据,相互交恶。江淮水运阻断,南北商路的主干线西移,被迫绕行经湘潭,隋唐经济中心南移。湘潭一改山国僻野,地广人稀的状况,成为朝廷依靠的财富之地。唐代大诗人、书法家褚遂良《湘潭偶题》中有“踏遍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的名句,以形容当时的湘潭店肆连云、灯火万家的盛况。<br> 至明朝,在此设立了下摄巡检司,以起到防卫的作用。民国时期的地图上,易俗镇地域范围标明为下摄司。<br> 即使在解放前后,此地也被称为"四大米市"之一,繁荣昌盛,60年代一场严重洪灾,冲垮了沿岸很多的吊脚楼,又因种种原因,此地渐渐冷落了下来……</h3> <h3>河边两个倾斜的水泥柱,不知何物——拴船缆的?</h3> <h3>防波堤上这两个遗留之物呢?又曾是什么……</h3> <h3>此处西去的湘江水,千百年来波涛依旧……</h3> <h3>自江边走进老街,街口第一栋旧楼</h3> <h3>轻巧无声的小猫,属于老街……</h3> <h3>曾经辉煌的酱园,而今面朝依然流淌不息的江水,不知在沉思还是回味……</h3> <h3>曾经的郭正泰粮行,对着正泰码头,据说堪称当时最为壮观的建筑,较为完整地保存着。</h3> <h3>郭正泰粮行的门环。看我拍它,门口的老妇人主动搭讪,带我寻到正泰码头,指给我看几次洪水淹到的位置……</h3> <h3>粮行正对着的一栋破屋。老人告诉我,最下面那道白线是今年的水位,上面的两道是94和98年的。还说前几天有人来谈了,说是过一个月,沿河那一边的房子都要被拆迁了……</h3> <h3>这几个字,不知在这里看着潮涨潮落多少年……</h3> <h3>据说,曾经有十几个码头在岸边一字排开,正泰码头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别看而今的寂静、清冷,曾经也有着热闹喧哗。想象着当时正泰码头的车马辐辏、帆樯舣集、商贾云集,叫卖声,吆喝声,再加上佛面而来的江风,让人如临其境。</h3> <h3>码头上安安静静的两艘船,红色的这种船第一次见,什么船?</h3> <h3>自江边码头拾阶而上,曾经的青石板呢?曾经的一切呢?时光啊,什么都敌不过……<br></h3> <h3>平静的涓水……</h3> <h3>老房子、老人……</h3> <h3>小木船,这不是你的家啊……<br></h3> <h3>青石板老街</h3> <h3>这款单车放在这,很有感觉……</h3> <h3>沿江而行,至此,向左还是向右?</h3> <h3>右拐,路过一条名为肖祠巷的巷子,两边是肖氏祠堂的房子,巷子很窄,只能容纳三个人并肩而行,青石板路蜿蜒到巷子的另一头。</h3> <h3>想从外围拍老街,不成功……</h3> <h3>好想拍拍这扇门……</h3> <h3>缓缓随意游荡,胡乱地用手机留下眼前所见。不知是否临水,此地野生的草木格外繁茂,断壁残垣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多少味道多少美……</h3> <h3> 看见一个勤劳的小男孩,表扬他乖,害羞的赶紧把头低下,细细地刷着手中的鞋子。<br> 孩子,老街游到最后,看到你,好,真的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