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面对

<h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完腊八就是年"在孩子们欢快的童谣中,儿时的年款款向我走来。 </h3><div><br></div><div>农事忙毕,从围炉取暖起大人们就开始筹备起年事儿来。</div><div><br></div><div>在妈妈们飞针走线的做鞋声中已嗅到新年的气息了;在哧啦哧啦的扯花布声中已觉察到年的端倪了。 </div><div><br></div><div>进入冬月,妈妈便会带我们姐弟五人到村里唯一的裁缝那里,逐个量身高定尺码,把准备的花布裁剪开打卷回家。晚饭后换一盏崭亮的大灯泡,那台老式的缝纫机便“噔噔噔”地飞转起来。</div><div><br></div><div>衣服上的大口袋是必有的,吃货们都知它的妙处,再大一点有了自己的审美,也会要求妈妈在求实用的同时向美靠近点,比如可以把原来方方正正的大口袋剪成“心”形,对称地斜挂在两侧。</div><div><br></div><div>我小时候特别钟爱那些形色各异的花边牙儿。挑担的卖货郎从进入村口起,一群小女孩便蜂涌围观像迎接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把他接送到村里最热闹处,开始挑选自己喜欢的花边牙儿、纽扣啊、头绳发卡啊之类的小物件,此时拿出来和妈妈姐姐们一起设计点缀在自己的新衣服上。 </div><div><br></div> <h3>进入腊月,大人小孩便会卯足了劲儿迎接年的到来。</h3><h3><br></h3><h3>排队推碾拉磨筹备来年整个正月的口粮,早早去养牛儿、毛驴儿的主人家定下日期,当天会安排我监督拉磨的牛儿,看着慢悠悠甚至要停下来的牛脚步我会催促它快点儿、再快点儿,像是在追赶这珊珊来迟的年。</h3><h3><br></h3><h3>磨剩的麸皮儿会让我去给牛主人送去,作为辛劳大半天的牛儿的报酬,那时候我就想,这朴实勤劳的牛儿大概和我一样也在企盼新年的到来吧,因为终于可以不用整天啃嚼那干巴巴的玉米杆儿,享用麸皮拌的饲料了。 </h3><h3><br></h3><div>进入农历二十,敲奏新年的鼓点儿紧密起来,大人们常掐指算“蒸一天、煮一天,打打扫扫又一天,洗衣服、裱窗花、炖肉剁馅装扮家"还有好多活儿没干唯恐年来得急促些,和我们掰着手指盼年三十的心情形成极大反差。</div><h3><br></h3><h3><br></h3> <h3>“腊月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也是小年,此日之前人们只为迎新年做些预备工作,决不翻箱倒柜大扫除以免惊扰神仙。</h3><h3><br></h3><h3>听妈妈说每家每户都有灶王爷的蹲守看护、庇佑全家老少衣食无忧,到年二十三日便统统回天庭汇报各家情况并足额领到来年的福泽,所以这天晚上我们会早早躺下,以便配合老神仙能及早清点每家人数,早回天宫完成使命。 </h3><div><br></div><div>跨过二十三,年的味道越来越浓,小孩子也投身到这一浪紧接一浪的迎新热潮中。</div><div><br></div><div>卫生大扫除把家里的床柜桌凳、锅碗瓶罐全部搬到院子里,不足二十平米大的土坯房从上到下边角旮旯来个彻底清除。</div><div><br></div><div>再把熏得发黄的旧报纸从墙壁上揭下来,糊裱上新报纸、粘贴上年画,直到傍晚大小物件才能回归原位。</div><div><br></div><div>作为搬运工的我早累得精疲力尽,可居然兴奋得睡不着觉,看着焕然一新的家堪比乔迁“大别墅"还激动。 </div> <h3>二十七热气腾腾的馒头团子整齐地摆放在席子上,看着裂开花的白馍馍大人们乐得合不拢嘴,去给东房李奶送两个,请邻里大娘婶子们尝一尝。</h3><h3><br></h3><h3>男人们则在硕大的铁锅旁赤膊磨豆腐,乳白色的豆汁渗过细腻的沙袋流进滚烫的热锅中,熬制、点化、冷却、压型一屉屉鲜嫩的豆腐出炉了,麦香味、豆香味荡漾在整个小山村的上空。 </h3><div><br></div><div>二十八架个油锅炸一炸,姐弟五个围着刚出锅的油糕、喜果、丸子垂涎三尺却把涌动上来的口水一次次吞咽下去,妈妈说只有把所有的东西炸完敬拜在祖先的供桌后才能轮到我们吃。 </div><div><br></div><div>二十九买块猪肉炖一宿,小屋弥漫着浓香的肉味,我们期待已久的幸福时刻来了,在每个人碗里放一小勺解解馋,便会打包好等过年享用或招待来拜年的亲戚朋友们。 </div> <h3>三十日中午做一锅南瓜黄金米饭,俗话说“三十日晌午吃顿瓜,黄金白银往家爬。”</h3><h3><br></h3><h3>下午小小四合院里各家叮叮咚咚的剁饺子馅声汇成最动听的交响乐,年热腾腾的气息扑面而来、近了近了,就要抓住年的辫子了。在爸爸的带领下我们带着祭品上坟祭奠先人,傍晚张贴起火红的对联把院子再打扫一遍,所有工作都就绪了,只等年的到来。 </h3><div><br></div><div>除夕夜包饺子全家老少齐动手,冒着腾腾热气的一碗碗饺子先送给家族中所有的长辈们后。</div><div><br></div><div>我们就开始比赛谁吃得饺子多,撑得小肚滚圆滚圆的,不过除夕的锅里永远有吃不完的年夜饭,寓意"年年有余"。 </div><div><br></div><div>妇女们在喜逐颜开的说笑声中等年的到来;男人们在举杯畅饮的甘辣中等年的到来;姑娘们在翘首弄姿的打扮中等年的到来;小伙们在燃放的阵阵鞭炮声中等年的到来。 </div><div><br></div><div>年来了年来了,随着铿锵有力的心跳声打扮的花姿招展的年婀娜多姿得走到静侯她的人们身边,我好想紧紧抓住她的衣裙,希望她不要走或者走得慢点儿,再慢点儿。 </div><div><br></div><div>在侯年的过程中,没受过高深教育的父母给我们上了一堂堂鲜活生动的课,他们用身体力行书写着人生信条:敬畏上苍、孝敬长辈、学会感恩、懂得分享、邻里和睦、夫妇和顺、热爱生活、撒播善良。 </div><div><br></div><div>守年夜,孩提时村里还不曾有电视机,(春晚大概在我十多岁时才开始与我们为伴)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在串巷子、做游戏、编故事、讲笑话中等候年的到来,民俗中有“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健康长寿九十九"的说法,所以我们纷纷立誓言“熬通宵"。</div><div><br></div><div>不过快到子夜时分时,上下眼皮像热恋中的情侣,总要粘在一起,这时你推推我、我搡搡你在相互鼓励中坚守。“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彻夜空,我们会被电击似的弹跳起来欢呼“新年到了一一一"</div> <h3>大年初一天还没亮,早起的孩子们已迫不急待开始磕头拜年了,只睡了两三个钟头的我也满血复活、精气十足,穿戴整齐看着详和的村庄、来来往往容光焕发的人们,温暖的问候、欢快的笑声把冬日的严寒一扫而光,这就是梦境中的童话世界吧。</h3><h3><br></h3><h3>懒洋洋的太阳还没露出整张脸,去拜年的爸爸哥哥弟弟已收兵回营、看着满载而归的弟弟我们姐仨儿便凑上去分享带回来的糖果、花生。 </h3><div><br></div><div>初一吃饺子有讲究,事先包一硬币饺子,谁吃中谁有福,姊妹们都想吃到福饺子。</div><div><br></div><div>我们看着盛好的一碗碗饺子,左瞧瞧右瞅瞅、凭直觉?细推理?思量中倏地有人下手了,也赶快端一碗,心情既期待又紧张,吃一个没有,再吃一个还没有,眼看半碗下肚了,可爱的硬币还没露面,心吊起一截儿,不过欢呼声还没响起,证明其他人也没吃中,希望还在,越往后心揪得越紧竟害怕下口,担心下一个的落空。</div><div><br></div><div>这时吃完的姐弟们会凑过来,一起看着仅剩的几个,福饺一定在其中,已无悬念看着他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掩饰不住的激动瞄向最后一个,结果惊掉了所有人的下巴一一还是没有。</div><div><br></div><div>咦!咋回事?到底🌸落谁家?这时爸爸笑呵呵地拿出早吃到的硬币,啊,原来福饺爸爸早吃中了,顿时个个像泄气的气球🎈,“大人有福福全家,你们个个都是福娃"妈妈的结语让人人欢呼雀跃起来,霎时间幸福感爆棚。</div><div><br></div><div>吃完早饭来到人群聚集地,坑洼不平的街道两旁坐满了人儿,那窄窄的石板街成了我们女孩儿秀服装的T台,若有那位大妈说要看你的衣服,那种感觉堪比选中“亚洲小姐"。</div><div><br></div><div>男孩子却在比赛谁的炮炸得响、窜得高,获胜者会耀武扬威好长时间。</div> <h3>十五之前到处走亲访友,十里八乡的,远亲的近邻的统统拜见,其中最惹眼的还数新媳妇拜头年节,一身红艳艳加上羞红的脸蛋,象盛开的郁金香🌷。</h3><div><br></div><div>十五之后年味儿才渐渐淡去,不过在我心里年真正离去是在正月二十四村里的庙会结束以后,这场绵长的盛会才会徐徐落下帷幕。</div><div><br></div><div>科技提速的今天时间也像插上了翅膀,年匆匆来急急去,拜年的形式也越来越简捷,由走亲访友到电话拜年到短信拜年再到红包拜年,这在人、声、字、钱💰的更替中节省了多少时间,淡化了多少亲情,再也找不到年儿时的模样了。从此我心目中的年便定格在那浓烈的、火🔥红的、热腾腾的童年时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