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强

美篇号 75694134

处变不惊。

被访问 77478 收获赞 777 被收藏 10

    • 2022-07-21 郭 强
      不堪回首哟,我们团场也如同作者文章所述。只不过是100%的大米!定量不低,39市斤,但没油水,一点油水也没有。从1959年开始,到1978年,无论是上海青年,还是老职工,(河南支边的不少,还有“老兵”)都没吃过饱饭!作者说他的团场每月有100克清油,我们团场50克都没有,因为盐碱大,种下成棉花,所以没油吃。按说可以养猪养鸡嘛!但猪倒是养了一些,不多,鸡很少养,没饲料呀!没饲料不能种吗?能种,但不让多种,种了产量也不高!为什么新疆兵团那么苦?几十年后我才明白:文革前8年,中国的极左路线搞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还有之前的反右严重扩大化,完了有十年文革,把新疆兵团差点搞垮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纠正了极左的做法,之后一年比一年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新疆兵团天山南北170多个农场,果瓜飘香,粮棉堆成小山,作者曾工作过的,由359旅沿革而来的农一师,现在叫第一师,变化大得很。我是过来之人,亲眼目睹作者文中所说的那些事。我现已退休回内地,我所住的小区有几个上海老男人问我在新疆干过啥活?我回答:我在新疆除了没有要过饭,剩下的活我都干过!
    • 2022-07-12 郭 强
      你们农场的猪可放养,我们那猪是可不敢放养的,说是放养的猪易染上“米猪病”,宰了后猪肉上有米猪虫,(猪的缐虫病)
    • 2022-07-10 郭 强
      这不就是“歪打正着”嘛!老弟说自己是“可教育好子女”,在那文革动乱时期,极左路线盛行唯成份论的年月,能去连队种菜班,即所谓“四角”班组干活,实属一大幸运,还能吃饱,偶尔小酒咪咪,可谓自由自在,散而不浪,完了还学了不少知识。我看了老弟的这篇文章,还真羡慕老弟当年运气好,人缘好,会做人,可能还不泛“园滑”?(自我保护)赞!
    • 2022-07-04 郭 强
      “上海青年”,当年去新疆兵团的上海小伙子、小姑娘,无论是党政领导的讲话和下发的文件,还是团场职工,包括民族群众都称为“上海青年”,这个名字好听,永远是个小青年。八十岁还在叫他上海青年呢!什么“支青”,还有“知青”,都是后来上海青年为了回上海,与官方交涉,又称谈判时杜撰出来的。知青?我们连队300个上海青年中,起码有50个人是初小文化,还有三个“勺子”。(傻不溜秋的)我看过笔者写的几篇回忆兵团生活的文章,很真实,赞!郑连真同志写的这类文章也很真实。赞!我企盼更多这类文章。
    • 2022-06-27 郭 强
      我知道,在书法作品中通常还应尽量用繁体汉字,还有书写一些重要历史匾额也可用繁体字。但是供中国大陆读者阅读的文章、诗词,文件,应该用简体汉字。我请教这位先生,你写的文章为什么用繁体汉字?据了解,先生还不是港台胞。可撰写的篇幅中又参插了一些简体字………
    • 2022-06-18 郭 强
      祝愿你在疆万事如意!
    • 2022-06-17 郭 强
      想念阿拉尔,想念塔里木河,想念十二团那个“阿和公路”十字路口。
    • 2022-06-15 郭 强
      “最美的还是我们的新疆”,那是新疆人的豪迈之声。而一个江南女子,因工作需要到阿克苏,之后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那真让我这个兵团老军垦人感动和敬佩!
    • 2022-06-15 郭 强
      拜读了您的佳作,让我的心一下子回到了阿克苏。我也是浙江的人,杭州的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兵团一师,在那干了一辈子,1995年起就在阿克苏平区居住,一直到2018年才暂别阿克苏。虽在兵团第一师工作,但地区宾馆我也常去光顾,在那吃饭,陪客,中央首长接见我们………确实很好。至于地区宾馆所在的“王三街”,那也经常走过。谢谢作者,让我想起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