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

美篇号 60102011

教育,让生活更美好!

被访问 8686 收获赞 104 被收藏 0

    • 2022-06-20 xi
      感谢推荐!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特点,也是数学学习的难点。分数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分数的意义这节课要求孩子从具体情境中将分数的内涵抽象出来内化成一个符号,一种数。智慧的强老师在充分了解孩子们难点的基础上通过三次层层深入的比较让孩子们对分数的意义中最本质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理解。为孩子们建构了完整的数的体系,每一个数其实都有一个比较标准,整数的比较标准是计数单位,分数的比较标准是分数单位。正因为比较标准的不同,所以才会呈现五彩缤纷的数的世界。
    • 2022-06-20 xi
      感谢分享! 让课堂有“趣”、有“问”、有“数”。张老师的这节课从“说”负数,“画”负数,“读”负数,到找负数、比负数、想负数,再到最后的拓展练习:儿子身高—2cm。可能是什么原因?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很有意思,也更有意义。在学习过程中,一步步引导学生,不断的诱发并善待学生的问题,从浅层次的趣走向深层次的趣。没有精美的课件,有的只是一根粉笔以及他那活力四射的机智、饶有趣味的教学语言,就让《负数的认识》这节课如此高效、有趣,精彩!
    • 2022-06-20 xi
      感谢分享!课尾,徐老师又拿起了小扑克牌,提问黑板上的1张扑克牌是那8张的几分之几,又是整副牌的几分之几?为什么同是1张牌,表示的分数不同?引领学生直击思维的本质,单位“1”不同,1张牌所对应的分数也就不同这一本质问题上来。同时通过把分出来的扑克放回盒子里,形象地展示了部分与单位“1”的关系 ,渗透了后续学习分数加减法。徐老师占位知识的联系设计教学,前后孕伏,真是精彩!
    • 2022-06-20 xi
      感谢分享,在徐老师的课堂上,有许多良好的表现,其中最为典型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两位学生同一问题的两种解法进行了适度的评价,同时突出了利用解题的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的作用;二是利用了两位数学家的经典描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三是单一到复合的数的结合产生的规律进一步联想到有关的图形。其他的还运用了其他已学习过的相关例子,以联系经验,另外还运用的科技馆里的动态呈现,这些也反映了徐老师的智慧。
    • 2022-04-22 xi
      😊感谢褚老师的分享,罗鸣亮老师提出的构建讲道理的数学课,著有《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注重让学生在讲理中理解数学的本质“小数乘整数”这节课基于学生已有整数乘法的经验,引导迁移转化掌握算法;借助圆圈图的几何直观,沟通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法计算道理一样,都是算有多少个计数单位;暴露问题“4应该写在哪”,展开对话说理,和整数乘法统一。本节课不局限于知识的生长,更是对多维的结构化思维的领悟,做到理通则法成。
    • 2022-03-24 xi
      感谢张婕老师的好课推荐。 大师之作--分数的意义这节课,课堂活动丰富有趣,学生概念理解深刻。听完徐老师的这节课,我也强烈的感受到,作为教师一定要具有整体把握教材的意识和能力。“分数”的教学,教材是以学生熟悉的日常事务与活动为模型,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分数概念,教材编排在三年级和五年级上册。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两个年级关于分数的学习都有明确的要求,两册教材对分数意义的认识也各有侧重,并且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作为数学教师要想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有效的信息资源,从全册教材入手整体通读教材,在整体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在教学中教活教材,才能帮助学生实现对分数意义理解的不断发展和整体建构,课堂才会充满灵动和智慧。👍👍👍🌹🌹🌹
    • 2022-01-17 xi
      感谢郑老师的分享,这节课让我觉得老师的数学眼光很重要,它影响着学生的数学眼光,“怎么用数学眼光看世界”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特别是体会位值制在表示数时的价值,感受中国古人的智慧,当喊着“位值制,中国造!”,“小数,中国造!”
    • 2022-01-17 xi
      听名师的课,深受启发。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错误”是课堂生成中宝贵的教学资源,只要是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成分,而且错误中还能暴露出教师教学中的疏漏,显示出学生的思维过程。
    • 2021-10-11 xi
      感谢任老师的精彩推荐,有幸走进吴正宪老师的课堂《面积和面积单位》,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大师风范,吴老师全新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爱生如子的教学情感,热情高雅的人格魅力,处处值得我们学习。1.吴正宪老师以本课为例,向我们展示了数学课堂的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意义的活动过程。2.教师不仅教教材,更要教活教材,身边的教学具随手即为吾所用,本课吴老师按照学生思维发展和学习特点组织教学,先认识平方分米,再引出平方米,最后是平方厘米。3.教师首次提问“你听说过什么是面积”“想了解什么知识”通过问题起势,调出了学生已有经验,明确学生的起点,找准最近发展区。4.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无论是概念的形成,还是同化都离不开感性经验的支持。吴老师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了观察、操作、比较等体验活动,起到了的很好的“造势”效果,这些活动为学生学习新概念提供了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和经验。5.让学生不断地经历矛盾和解决问题,从而引出新的面积单位,对于概念本质特征的认识与理解由浅入深。🌹🌹
    • 2021-09-29 xi
      感谢褚老师的精彩推荐,有幸聆听了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执教《数据影响决策》一课,课堂上张老师亲和而幽默,开放又深刻,为我们拓宽了新的教学思路。 伴随着同学们的阵阵笑声,一句句“细思极恐”的呼声不断地把课堂推向高潮。张老师带领学生经历了完整的“经验即决策”——“数据辅助决策”——“数据即决策”过程,从学生的疑惑处开展教学,“经常给学生找麻烦”,不断制造认知冲突。同时师生之间展开对话,老师只是在中间不停地穿插、点拨和引领。学生通过对话、争论、思考不断完善着自己的认知,学生数据意识和理性思辨得以提升。 注重了培养学生良好统计素养和较强思辨意识,能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真正有用的信息,作出独立的分析与判断,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有理有据地分析,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