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波

美篇号 361084604

被访问 8233 收获赞 174 被收藏 0

    • 2022-06-28 徐文波
      感谢陈老师为我们分享的“圆的认识”一课。众所周知,“在所有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圆这- -平面图形的美,进而获得真切的审美体验?课堂上,张齐华设计的几个问题耐人回味:“和其他直线图形相比,你觉得圆美在哪里?”(圆由曲线围成)“可是,不规则的曲线图形或者椭圆也是由曲线围成的呀,和他们相比,圆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圆看起来更光滑、匀称)“除了外表光滑、匀称以还有没有什么内在的原因,让圆成为敢笑的平面图形? "“所有的半径 圆的美有什么重要的关联吗?”(事头上,正因为半径处处相等,才使得圆具备了一种无限对称的和谐结构,美因此而生)一连串的问题,看似都在探寻"圆为什么最美”,但探究的最终结果却指向了圆的特点。
    • 2022-06-26 徐文波
      感谢曹老师分享的刘德武老师的《找规律》这节课,让我感触颇深。刘德武老师这节课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规律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后,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欣赏规律,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
    • 2022-06-25 徐文波
      感谢徐老师的分享,刘老师基于学⽣的⽣活经验和旧知,创设情境,引导学⽣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法,获得⼴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2022-04-04 徐文波
      感谢唐老师分享的这节课,俞老师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和学生谈自己理解的“面”;接着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导,过渡到数学学科中所谓的“面”,揭示面积的概念,再接着,组织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安排测量身边物体面积的实践体验活动,巩固知识,积淀新经验,内化知识。学生从学到什么是物体的面,到发现面是有大小的,再到主动测量,主动建立测量标准,无不体现这是一节扎实的课。
    • 2022-03-27 徐文波
      感谢张婕老师给我们带来这节课,徐老师利用扑克牌的分发引出分数,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新旧知识相互联系,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意义。在这节课,我看到了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 2022-03-20 徐文波
      感谢陈老师为我们分享的周卫东老师的倍的认识这节课,在这一节课中周老师通过玩转红花,蓝花,红花三个素材就就完成了倍的认识的教学! 周卫东老师通过谈话导入的方式,语言幽默,贴近生活实际,引入《倍的认识》这一课堂。为了使学生理解倍的意义,周卫东老师通过让学生圈一圈,画一画,算一算的方式来进行理解。周老师层层递进,通过增添的方式,不断变换条件,引导学生对倍认识的更加透彻。
    • 2022-02-12 徐文波
      很怀念很感恩
    • 2021-06-10 徐文波
      华老师的课多姿多彩,既有生活用品又有故事还有文学知识。首先华老师通过看织布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由线到面的过程,再以“积( )成( )”填成语的形式捕获孩子们提炼的信息,之后华老师通过让学生探讨比较三个图形(既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的面积大小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面积的计算过程,最后通过白雪公主的故事,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将抽象的面积通过实物展示出来,让学生们很好的了解面积概念的含义。🎉🎉
    • 2021-05-31 徐文波
      张老师的整节课让负数从生活中来,又到数学中探讨,最终在生活中体会负数。1.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说说生活中的负数,写一写这些负数,从表象中得出负数具有的特征(有负号)。2.之后在数学中又与正数进行对比,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正数必须有正号吗?另一个是0是正数吗?引发了知识的矛盾,让学生在思辩中得出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同时得出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0的时候结论。3.基于得出的结论再一次回归生活中的负数,如-2在五种情况下表示的含义,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更好的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更能真正的理解负数的含义。整节课是一节思辩课,对学生的思维,观察,洞察能力都有所提升,同样张老师也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这也使得学生的认知冲突暴露,更有利于解决重难点。整节课是很棒的一节课!👍👍👍
    • 2021-04-24 徐文波
      刘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知道二维平面、一维时间、三维空间等一系列与大小有关的知识的本质是用单位来度量,这一点打破了我们之前的常规思维,用最本质直接的方法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思考,明白其所以然。为学习这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很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更好的明确公式的由来,从一般的小正方形为单位引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到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再到回归一般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最终将规律扩展到梯形、三角形、圆。将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知识更加系统化,还有刘老师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发现找到割补的方法,还进行了深刻的对比两种割补的相同和不同点,有了这样的思维,不仅使学生面对新事物有多角度的思考,而且在对比性更能找到更优的解决策略。使学生从小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整个一节课都是从本质和思维活度扩展,是一节值得深思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