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

美篇号 11755102

有福才读书 无事此静坐

被访问 277693 收获赞 1959 被收藏 29

    • 2021-10-03 潘云
      一次展会,余与郭峰兄携行, 余曰:“西式写生, 中方写意, 高低已辨,若何” 郭曰:“心”动; 在一副画前,余又曰“高士自何处来” 郭曰:“自来处来” 上述是我与郭峰兄观展对语,细品,深服之。 一直觉得郭峰是一个很有“道”性的艺术家,他勤奋多思;他话不多,却都在“问”。他问什么、怎么问、为什么要问、什么时候问。 你看他《无问西东》这副画。 “风自何时起, 雨急为哪般, 犁园遗梦处, 扁舟客自省”。 什么技法,什么墨法,什么现代,什么高士,我是谁,是我在画吗。“树无枝,山无石;泉林下,独钓翁”。金文与铁篆的锤炼,使其笔力生涩、厚朴,水与墨融合自如。于是乎墨点如雨下,畅快之状,让人羡慕。 “写山留岁月,谁识此时心”,画的是什么重要吗。 咳,尽管一醉入了天真吧。 当很多人都在遥望“彼岸”时,郭峰兄驾一叶渔舟正从“彼岸”来了。 靠岸时问一句“我自何处来”,一脸荡然,“无问西东”的样子。 看客曰:是“水动”还是“船动”, 挠耳间。 高士早已远去。 (潘云 2021.10.3)
    • 2021-09-30 潘云
      至于他为什么走进“宋徽宗”,又如何走出来,我的水平不够,没有能力推测,不过,我知道林明辉走出“宋徽宗”的艺术天地是广阔的,是自由的,比如我见林明辉用瘦金体写大字,就写得相当成功。我曾经跟方主席、孝平老师以及郭峰、薛华等诸道兄都作过探讨,大家都各有正面理解。关于“林明辉书法艺术现象”如何、如何,最好是请林明辉本人作专门的讲解,大家聆听就好。 因此,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 2021-09-30 潘云
      几乎每一天都会在微信或抖音上看到林明辉端坐于书案上,一本正经地书写的状态,有趣的是他头略往一边斜的姿势,从来没有改变,可见他的执着。他常说“贵在坚持”,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这着实不易。 确定专攻瘦金体之前,林明辉的艺术视野是开阔的,如同所有的艺术家一样“不知足”于各种字体,“贪婪”地涉猎于国画、篆刻等古学,毫端总见灵性。 忽然有一天,林明辉“沉默了”,而沉默的艺术家是可怕的。他不怕“错”,选择走进了“宋徽宗”。他不厌其烦地用他的瘦金体抄录着古今诗词,体会着结体、布局,可能与大部分书法家不一样的是他从来都不觉得自己如何让自己变得功底深厚,如何让自己画面要展现超凡的艺术魅力,如何让自己更加的于众不同。“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林明辉以其“量”的积累到“技”的突破,是很多人没有做到“功课”,一样的道路,很多人“错”了,林明辉确走了出来。瘦金书成为了林明辉的书法习惯,从字体结构上说他追求笔划的俊朗、端正,下笔尖细但却非常的重,一笔一划细腻劲道,气势挺拔、体势尊贵。 至于他为什么走进“宋徽宗”,又如何走出来,我的水平不够,没有能力推测
    • 2021-09-28 潘云
      我想对孝平老师的“鹤寿”这张作品说几句话。 第一感觉是老师书写时的状态应有“庖丁解牛”一般的气势。纸上留下的墨痕是老师胸有成竹的挥洒,错落有致的排列组合所留下的“白”,形成的天然“眼”,是许多书家追求作品上的“气”,是许多书家对画面刻意追求的“拙”,是许多书家仰望历代大家作品时努力谋求的“古意”。以至于我可以感觉到孝平老师“目无全牛”的创作“意”态。 “寿”字走笔的“神通之处在于其側锋的随性 。
    • 2020-04-02 潘云
      拍得太好,诗也美,向你学习
    • 2020-02-13 潘云
      他一句话该值多少钱? 他的一句话响彻寰宇!
    • 2019-06-29 潘云
      活动安排得很丰满
    • 2019-06-26 潘云
      了不起
    • 2018-12-31 潘云
      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