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明珠,竹篙火龙

温世华

<h3>  我的家乡~江西省宁都县,是客家人南迁过程中的重要一站,全县90多万人口有97%是客家人。二十多年前,我这个老客家却再次“南迁”到了广东惠州,每到年节,思乡之情总是萦绕,但从未在中秋回过老家,从而与久负盛名的南岭村竹篙火龙总是檫肩而过,实为憾事!</h3><div> 2017年中秋,这一遗憾终得弥补~~</div> <h3>  记得在九岁那年,远在东召永乐村姑妈家的大表哥婚礼,父亲带着我和不到7岁的大侄子亚鹏前往。那时候交通不便,我们一行只能徒步从塘下村翻山越岭40公里前往。中午时分,肚子饿了,年幼的亚鹏也走不动了,父亲说“前面山坳是南岭村,我们去那里找饭吃”。</h3><div> 群山环抱,古树参天,巍峨雄伟的老祠堂(古建筑),烙印在了童年的记忆。尽管素未谋面,作为过路客的我们非常顺利地在村中的一户人家中吃上了香喷喷的大米饭!那是一位老奶奶家,慈祥的笑脸,腊肉+小鱼干+青菜,太好吃了太好吃了!!</div><div><br></div><div> 长大后我有幸赶上了高考,跳出了龙门,去到了县城工作。也因为工作原因,我有机会接触照相、拥有相机(单位的,自己买不起)、爱上摄影。可是,那时候由于“破四旧”,宁都乡村大部分的民俗活动都停止了,包括竹篙火龙、添丁炮、桥帮灯、兔子灯、游扛灯……</div><div><br></div><div><br></div> <h3>  南岭村(不是网络上的南云村),相传在明洪武年间,村里发生了一场特大瘟疫,村民大批死亡,为抗击瘟疫入侵,他们创造了竹篙火龙这一象征力量和抗争的形式。瘟疫消失后,他们将这一活动形式保留了下来,并不断改进,以资纪念和娱乐,于是形成了这独特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h3> <h3> 近二十年来,改革开放后的南岭村重新走上了传承之路,在每年的中秋节夜,都会举行"竹篙火龙"民俗活动。村人砍下长约9米的青毛竹,上面绑满浸透油质的纸煤,全村分房出队。晚饭后,点燃竹篙火,高高举起,6条火龙(42根竹篙)直指云天,风力吹动火苗,宛如镶嵌在天幕上的颗颗明珠,流光溢彩,整个场面十分壮观,气势非凡。</h3><div>  竹篙火龙,相传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农历八月十五,身在异地再远的南岭村人也要赶回家,为的就是要参加这"竹篙火龙"活动,这里的中秋节比过年还要热闹。2008年被,该项民俗活动已列为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