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欧五国行,从提出到谋划再到出行,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9月8日,我们一行8人从成都出发,踏上了中欧五国——捷克、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游览的行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月8日-10日 布拉格 </h3><h3 style="text-align: start;"> 13:35分,我们搭乘的川航3U8295航班从成都双流机场起飞,从新疆出境飞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于当地时间18:00(与北京时间差6个小时)抵达布拉格哈维尔机场。</h3><h3 style="text-align: start;"> 布拉格(Prague)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城区内整整11个世纪以来各式风格的建筑——从罗马式的圆形教堂、哥特式的主教座堂和巴洛克式的礼拜堂,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和花园,一直到新艺术风格的建筑和谐共处,1992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历史文化名录。布拉格也是一个音乐和艺术之城,一个花园之城,蜿蜒31公里的伏尔塔瓦河(Vltava River)穿城而过, 更给城市增添了几分魅力。</h3><h3 style="text-align: start;"> </h3> <h3> 我们住宿的老城广场高级公寓(Old Town Square Premium Apartments)就在广场边上。老城广场,也就是被大家声声传唱的“布拉格广场”。广场立有宗教改革先驱胡斯雕像,也常被称为胡斯广场,是布拉格文化和历史的中心。到公寓时已是天黑以后,公寓对面就是圣母提恩教堂。这是布拉格最具感染力的哥特式教堂,建于十四世纪中期至十六世纪初期,17世纪末增加了巴洛克式的内部装饰,整个教堂是一座庞大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早期巴洛克式作品的陈列馆,高达80米的双塔据说是代表亚当和夏娃。在夜晚灯光的衬映下,高耸的塔尖更显教堂的雄伟壮观。</h3> <h3> 老城广场的西南角就是闻名天下的布拉格老市政厅和天文钟楼。老市政厅建于1338年,而天文钟楼建于15世纪初,每天9:00到23点凡到整点都会出现12位天主教徒,钟上的星象图是约瑟夫-马内斯1865年的作品。</h3> <h3> 清晨的广场十分宁静,漫步在广场,我的心也感觉宁静,四周没有声响,唯有别样的景致。胡斯的雕像静静的矗立,向人们述说历史的岁月,鸽子静静地觅食,向人们展示和谐和安宁,公寓前的树林里,晨光的撒下透出一片金色的美丽。这一切是那么有效地触动人的每一根神经,每一个细胞,难怪它是布拉格城市的中心。</h3> <h3> 9号的游览从瓦茨拉夫广场开始。这个广场是布拉格的商业和行政中心,也是著名的社会和历史事件发生地。广场始建于1348年查理四世建立新城区时,得名于波西米亚的主保圣人圣瓦茨拉夫。广场长750米,上部和下部分别宽63米和48米,其主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博物馆和圣瓦茨拉夫像,此像建于1912年,为约瑟夫-瓦茨拉夫-密瑟尔贝克的作品。广场两侧有许多20世纪初建造的高雅古典建筑,各式商店林立,是全市最繁华的商业区。一走入广场,那种城市繁华热闹的感觉油然而生。</h3> <h3> 高堡(Vyšehrad Citadel)是布拉格城市的发祥地,有着高贵的公主与英俊的农夫相爱的美丽传说故事,也有传说这里居住过最早的波西米亚公爵。高堡在15世纪初期被毁,现存建筑有圣保罗教堂和圣马丁园楼,但最有名的是高堡墓地,全捷克最有身份地位的名人家族,包括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德沃夏克都长眠于此。高堡踞于山崖之上,居高临下,在这里可以俯瞰布拉格全城。</h3> <h3> 从高堡下来,就看见河堤上有一集市。布拉格导游手册介绍,这儿是河畔市场,位于拉辛河堤,每周六8:00-14:00为贸易时间。我们到时集市已处于收市时节,沿河堤布满摊位,各式小商品,小吃和饮料、蔬菜和水果还是琳琅满目,熙熙攘攘的游人凸显了集市的热闹,河堤边上两艘驳船改装成销售饮料之类,吸引了不少休闲的人们。</h3><h3><br></h3> <h3> 跳舞的房子(Dancing House)是布拉格现代建造的的代表作,从1996年起在伏尔塔瓦河边“翩翩起舞”。跳舞楼的设计者是负有盛名的世界级建筑师乌拉多-米鲁尼奇,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美国红极一时的踢踏舞明星弗莱德和金格。两人合作上演了多部轻歌曼舞的喜剧电影,其柔软的舞姿和不失现代感的利落风格倾倒无数狂热的影迷。跳舞楼左边那幢玻璃楼就是舞后金格,而右边的白楼就是弗莱德,楼顶的半球形玻璃餐厅是他的礼帽,在四层楼处陡然伸出的、也是整幢大楼中惟一的阳台,仿佛是弗莱德搂住金格腰的那只手。这幢充满艺术气息的楼其实是银行,底层有咖啡厅,顶层是个别致的球形餐厅,餐厅四面都是窗,从每个窗口看到的风景各不相同。</h3> <h3> 10号早上天下着雨,蒙蒙细雨中我们踏上了查理大桥。查理大桥</h3><h3>(Charles Bridge)是欧洲最古老的石桥之一,是布拉格排名第一的旅游景点,有网友称,没上查理大桥就等于没到布拉格。大桥于1357年根据查理四世的命令动工,用60年时间修建而成,是典型的哥特式建桥艺术与巴洛克式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桥长516米,宽10米,桥拱一共16座,两端分别连接布拉格旧城区和城堡区,以前还是历代国王加冕游行的必经之路。查理大桥最吸引人的是桥两侧是栏杆上有30座赋有宗教色彩的圣人雕像,都是17-18世纪捷克巴洛克艺术大师的杰作,被欧洲人称为“欧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美术馆”。雕像的原件现保存在博物馆内,桥上大部分已经换成复制品。其中桥右侧的第8尊圣约翰雕像,是查理桥的守护者,围栏中间刻着一个金色十字架位置,当年圣约翰因为不愿向国王透露皇后告解的内容,在这里被从桥上扔下河。桥塔具有保护和收费的作用。</h3> <h3> 布拉格城堡(Prague Castle)作为波西米亚王国的标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城堡始建于9世纪,以前是波西米亚王宫,现在是捷克总统府。城堡以哥特式建筑风格为主,规模宏大,建筑奇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城堡,长570米,平均宽130米,主要包括老皇宫、圣维特大教堂和黄金巷三个景点。老皇宫大门口的两个卫兵威武,游客需购票从侧面进入。</h3> <h3> 圣维特大教堂是罗马天主教布拉格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捷克最大、最重要的一座教堂,是捷克国家精神的象征。教堂由波西米亚公爵瓦茨拉夫一世于公元925年建成,是一座早期罗马式圆形建筑,1060年扩建为罗曼式教堂,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在原教堂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哥特式教堂,于20世纪初才修建完毕。圣维特大教堂是历代皇帝举行加冕典礼的场所,有"建筑之宝"的美誉,如今这里收藏有十四世纪神圣罗马帝国间波希米亚国王查理四世的纯金皇冠、金球及令牌,塔顶有文艺复兴式样的大钟,钟楼是俯瞰布拉格市景最美的地方。教堂内部高30多米,窗扇上的彩色玻璃非常漂亮。</h3> <h3> 从圣维特教堂出来,经过圣伊丽教堂步入到了黄金巷。黄金巷是城堡中一条很短的砖石铺成的街道,道路一边是色彩浪漫的精致可爱的矮房,另一边是一排哥特式城墙。它原本是仆人工匠居住之处,后来因为聚集不少为国王炼金的术士,因而得名。在19世纪之后,逐渐变成贫民窟。20世纪中期重新规划,将原本的房舍改为店铺,出售各类纪念品和手工艺品。著名作家卡夫卡曾住过的旧宅就坐落于小巷22号,他在这里完成了当时不为人知的作品《乡村医生》和《致科学院的报告》,现在成为了一个书店。虽然小巷改造成为了商业区,但是现存的建筑和街道以及还有一些房间保留的当时室内摆设,依然比较好地展现了中世纪时期的小巷风貌。</h3> <h3> 城堡区附近有片区域叫约瑟夫区,是以前犹太人的聚居地。由于历史上欧洲大部分天主教国家对犹太人的敌视态度,很多地方的犹太人都被限制在一定区域内生活,布拉格的犹太人就被限制在这个曾被称为“犹太城”的片区内。女强人玛利亚·特蕾西亚的儿子约瑟夫二世(Josef II,1741-1790)继承波西米亚王位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他下令结束犹太保留区的设置,废止对犹太人的歧视规定,让各教派和谐共处。他还倡导国民教育和社会平等,一度废除死刑酷刑,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改革措施激起了保守贵族的强烈反对,事实上在他死后继任的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 II,1747-1792)马上撤销了他的许多改革措施。可能约瑟夫二世生前已预感到这点,他临终前嘱咐家人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这样一段文字:“虽有善良的想法,但终究一事无成的人长眠于此。”不过后人记住了他,1850年这片区域被正式命名为约瑟夫区。我们来到这里时所有会堂都关门了就在外面感受了一下犹太教的建筑。</h3> <h3> 伏尔塔瓦河穿城而过,是布拉格的一道必看的风景。伏尔塔瓦河长435公里,是捷克最长的河流,发源于波希米亚森林,向北流经南波希米亚州、中波希米亚州和首都布拉格。美丽的伏尔塔瓦河将布拉格城一分为二,横跨河上的18座古老和现代化的大桥精巧地将两岸城区联为一体。著名的捷克国民乐派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Má vlast)的第二首〈伏尔塔瓦河〉就是描绘该河的如画景色。河中天鹅和野鸭静静地游弋,河畔耸立着文艺复兴、哥德式、巴洛克、洛可可各种风格的古建筑,在你面前展现出一幅和谐而且美丽的的画面。沿河岸走走,或登游览船饱览河岸景色,是非常惬意的。</h3> <h3> 布拉格可游览的景点有500多个,方便快捷的城市公交是游客出行的好帮手,在市区内主要是地铁和有轨电车,而有轨电车电车是城市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次出行的五个国家的城市里都保留了这种即古老又现代的交通工具。偶见的马车依然不失豪华雍雅的风貌。</h3> <h3> 布拉格,一座美丽的城市,我很赞同有个网友说的,这是一个离开了还想回到她的怀抱里的城市。</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9月11日 库特纳霍拉,夜宿泰尔奇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一清早去租车行取到行前租好的两辆车后就向库特纳霍拉进发,开始了这次2000多公里自驾旅行。</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库特纳霍拉(Kutna hora)位于布拉格东南76公里,是波西米亚中部一座人口仅有2万2千人的小城镇,是10世纪西斯拉夫移民的地区中心。公元13世纪初,因在库特纳山发现银矿而建镇,15世纪20年代的胡斯战争期间,该城的大部分日尔曼人口被屠杀,16世纪随着银矿资源的逐渐枯竭,该城失去了其重要性,城市开始衰败。1770年至1823年间的新建奠定了今日城市的基本面貌。19世纪兴起的捷克民族主义运动第一次将该城列入纪念文物的保护范围。1995年,库特纳霍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库特纳霍拉吸引游客的是那座布满人骨的天主教小教堂----塞德莱茨藏骨堂。这座藏有4至7万人骸骨的藏骨堂建于1320年,是捷克境内接纳游客最多的一处景点,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参观那些被做成装饰品的骷髅头和大腿骨。人骨教堂不大,是一栋哥特式建筑,入口处是用120多块人骨做成的蜡台,天花板上铺的是四肢骨,墙壁上的花毯也用人骨装饰,神坛由不同大小的人骨堆砌而成,图案由肋骨镶嵌。中世纪黑死病肆虐,附近居民死亡人数多,教堂里积骨如山,后来没地可埋,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工匠先把尸骨分门别类,再用这些骨头制作成教堂里的所有装饰摆设,这样既解决无地可葬,又能让教堂的装饰设计与众不同。教堂里面有些昏暗,但还没有阴森恐怖的感觉,伸手触摸一下头骨,感觉还很光滑。</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3> 库特纳霍拉值得一看的另一处景点就是圣芭芭拉教堂了。圣芭芭拉教堂(The Church of St.Barbara)的名字得源于矿工的守护神,圣芭芭拉。这座教堂就是为了向保护本镇财富的银矿守护人圣芭芭拉致敬才被修建的。教堂始建于1388年,但是由于胡斯战争,工程几度中断,直到1905年才得以完成。教堂内部拥有8个放射状小礼拜堂和由双拱的飞扶壁支撑的唱经楼,纹饰精美,非常的漂亮,是代表晚期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整个库特纳霍拉最醒目的建筑,在规模大小和壮观程度上可以媲美布拉格的圣维特大教堂。在教堂外俯瞰小城是不错的选择。</h3> <h3> 抵达泰尔奇天已经黑了。进到酒店,眼前的景象让我吃惊——简直太宽敞了,看看这客厅兼饭厅吧。</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月12日 泰尔奇一杜伦斯坦,宿梅尔克</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泰尔奇(Telc)是个安静而美丽的小城。巨大而保存完好的老城广场四周围绕着哥特式的拱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建筑,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有网友说,在这里,有一杯美酒,一本好书足矣。</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建立在11世纪初泰尔奇历史中心区(Historic Centre of Telc)布满了惊人的巴洛克建筑。原本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山城,在14-15世纪间曾经历两次大火,目前所存的建筑充满了梦幻风格,从城中心的萨哈利亚修广场上的每座建筑都有不同风采,每个房子都有漂亮的山墙,颜色也极为丰富。清晨的广场让人仿佛置身童话世界,漫步其中,可以静静感受中世纪的迷人风情。 </h3> <h3> </h3><h3></h3> <h3> Water Chateau水城堡是该城最大的纪念物,耸立在广场西北角,是文艺复兴建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广场旁边的一个小巷子走下去就看到了环绕小城的斯坦普尼兹湖和乌立兹湖。虽然最初是用来护城,但现在却给小城添了些灵气。城堡倒映在湖中,天气晴好湖面平静时,那就有两个城堡清晰地呈现在你眼前。</h3> <h3> 城堡花园环绕历史中心区,花园里绿树成荫,一条小道深入林中,空气清新,是当地人漫步的好地方。我们进入花园时与一个老人相遇,老人很和善地和我们打招呼,并和我们一起合影。后来才知道,老人是要去林中采野菜,我们也好奇地跟着他去体验了林中采摘的乐趣。</h3> <h3> 离开泰尔奇,下午2点多抵达了奥地利瓦豪河谷的著名小镇杜伦斯坦(Durnstein)。瓦豪河谷(The wachau valley)指的是梅尔克到克雷姆斯这一段30公里长,多瑙河在奥地利境内最美的一段流域,沿途山清水秀,风格秀丽,由西向东缓缓流淌。两岸一侧是郁郁葱葱的葡萄园,一侧是是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座座充满神奇色彩和美丽传说的古堡和废墟。迷人的景色和众多的历史遗留下来的景观, 为瓦豪赢得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每年春夏时节众多游客来到这里,或登船,或租车自驾(自骑)欣赏两岸风光,品尝葡萄酒的美味。</h3><h3> </h3> <h3> 杜伦斯坦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山顶上的一座古堡。 历史上欧洲人曾经十几次出征中东,试图迫使当地的百姓重新皈依天主教。这些所谓的十字军东征每次都声势极为浩大。1193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甚至英王, 法王和奥地利公爵一齐出动。在回返途中,英国的狮心王由于触怒了奥地利的公爵,被拘禁在杜伦施坦的城堡里,后来被用重金赎回。据说理查的仆人为了寻找狮心王的下落,沿着多瑙河整日歌唱,直至找到理查为止。小镇海拔209米,人口近1000人,宁静安详,最鲜明的特征是矗立在多瑙河畔的蓝白色教堂。这座白蓝色尖顶的奥古斯汀修道院,号称奥地利巴洛克塔式建筑最佳代表之一。</h3><h3><br></h3> <h3> 梅尔克(Melk)近万年来都是奥地利的精神文化中心,该镇以一座始建于1089年、其巴洛克式建筑建于1702-1737年的圣本译会修道院而闻名于世。修道院位于梅尔克镇的山岩上,俯瞰多瑙河,毗邻瓦豪河谷,因其建筑外观成金黄色,故也称为金色修道院。院内有精美的壁画,图书馆藏有无数的中世纪手稿。由于其名望和学术价值,在1780年到1790年约瑟夫二世大量解散奥地利的修道院时,梅尔克修道院得以幸免,并逃过了拿破仑的破坏。1938年德奥合并,学校和修道院的大部分被纳粹收归国有,2000年连同整个瓦豪河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从杜伦斯坦到这里时已接近闭馆时间,只能在外欣赏华丽的建筑和眺望小镇远景了。</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月13日 梅尔克至维也纳</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今天早上的天气晴好,天空蓝蓝的,蓝的有点醉人。早饭后登上居住的瓦豪旅馆后面一个山坡观景。在坡顶可以眺望远处的多瑙河,教堂在灿烂的阳光下有点耀眼。让我们惊喜的是退房时房东告诉我们,不远处的一个路口可以登上多瑙河河堤,大家立刻往那儿奔去。在河堤上,望着眼前流淌的河水,耳旁回响着《蓝色多瑙河》动人的旋律,心里默默地念着,多瑙河,我终于来到你的身旁。相机记录了这美好和欢快的时刻。</h3> <h3> 离开梅尔克后车行近2个小时,抵达因施特劳斯谱写《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一乐曲而闻名世界的维也纳森林。森林位于维也纳西郊,整个林区绵延40多公里,生长着耐寒的柏树,漂亮的篮杉,挺拔秀丽的山毛杨和云杉。几个世纪以来,许多音乐家、诗人、画家在此度过漫长时光,产生不少扬名之作。漫步在森林里,清新的空气直沁心扉。</h3> <h3> 到达美泉宫已是下午3::00左右了,找到停车场停好车,购买停车费——2个车2小时31.2欧元——奥地利消费有点高。</h3><h3> 美泉宫(Schoenbrunn Palace)坐落在维也纳西南,一座宏大的巴洛克式建筑,是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历代国王居住的夏宫,1743年由女大公玛利亚·特雷西亚命宫廷建筑师将原皇家猎宫改建而成,奥匈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与皇后茜茜公主在美泉宫居住了很长时间,如今是维也纳最负盛名的旅游地,与花园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h3> 美泉宫总面积为2.6万平方米,共1500余个房间,可容纳1000余人居住,目前开放参观的有40多个房间。游客进入宫内要存包,不许拍照,可以租用语音讲解器边看边听讲解,整个宫殿中比较经典的房间或建筑物包括蓝色楼梯、大画廊、皇帝卧室等,也少不了关于弗朗茨·约瑟夫和茜茜公主的展品和介绍。这里仅有的这张照片是进入大门后拍的美泉宫正面。</h3> <h3> 出了美泉宫宫殿,朝南的一大片就是美泉宫花园,纵深几百米,一直延续到最南端的凯旋门。凯旋门是美泉宫花园中的观景亭,1775年由奥地利皇家建筑师Johann Ferdinand Hetzendorf von Hohenberg所设计,最初被用作餐厅和皇帝约瑟夫一世的早餐室。目前凯旋门内有一家咖啡厅,游客也可以登上凯旋门眺望维也纳的全景。巴洛克式花园的林荫路被设计成星状,各条林荫路在美泉宫中心的中轴交汇,代表了皇家由内向外的统治。花园正面是一座硕大的花坛,植物严格对称地种植在彩色的石头上,花坛两侧则是经过严格修剪的树篱。在那个座有雕塑的台前,夫人告诉我这就是维也纳夏季音乐会的演出地。弗朗茨一世还在皇宫旁建造了美泉动物园和植物园,,皇宫花园中的雕塑大部分是德国艺术家威廉·拜尔的品,他们出自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和古罗马历史。</h3><h3> 离开美泉宫到达酒店已是晚上7:00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