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0月4日一早吃过早饭,穿过依山而建的小金县城,去往丹巴。通往丹巴的道路为两车道,没有护栏,路边就是湍急的小金江水,</h3><div>据领队“神州行”说六月份,有一段路面曾被江水淹没,现在己恢复正常。</div> <h3>小金县(旧称懋功)地处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端,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第一、四方面军会师的地方,在寸土难得的县城中心建有红军会师广场。是典型的“老、少、边、穷”欠发达地区。</h3> <h3>小金,因它与中国革命的一段撼人心魄的历史连在一起而闻名遐迩。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于长征途中在这里胜利会师,小金由此被载入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史册。</h3> <h3>会师纪念碑后面的青砖建筑天主教堂,就是当年召开会议的地方。</h3> <h3>县城沿小金川两岸而建,两边均是伟岸的高山,晨曦中细雨蒙蒙,把天空洗刷的清晰气爽,山绿雾绕。</h3> <h3>睡的好,吃的饱,途中最不缺的是欢笑</h3> <h3>这样的山路不亚于著名的抗战公路——贵州二十四道拐</h3> <h3>大渡河的支流——小金川,落差较大,急流而下激起的涛鸣如欢乐的歌声伴我们一路前行。河流峡谷紧贴公路,车行驶在山间蜿蜒公路中,向上看是云雾袅绕高山,山坡上藏寨忽隐忽现,一转弯便会出现不同的景色,让一队人惊喜不断。</h3> <h3>途中经过沿江而筑的山中小布达拉宫,车队在此小休并观赏迷人的景色</h3> <h3>在广场中建有浮雕墙,来展现红军长征故事,记录了红军纪律严明,藏民助军的历史事件</h3> <h3>一路沿川江峡谷而下,至与大渡河交汇处便是这次川西行唯一停留两晚的地方——丹沨润谷酒店</h3> <h3>透过酒店大厅巨大的落地窗玻璃,两江交会处一览无遗</h3> <h3>出了酒店门往县城主城区去,必先经“大渡河第一桥”。此桥上游一、两公里处是“三江”汇合口,即大金川、革什扎河、牦牛河,口以下始叫大渡河,故为第一桥</h3> <h3>县城应是五河汇聚,还有一条革什扎河,大渡河始名于此。丹巴具有“古碉•藏寨•美人谷”、“ 东女国故都”、“大渡河畔第一城”等名称。</h3> <h3>举目悬崖俯首江</h3><div>丹巴县城帖壁上</div><div>云绕山腰烟雾渺</div><div>三江汇流大渡狂</div><div>路窄车多序不乱</div><div>昼夜敬业交警忙</div><div>——这是丹巴县城的初步感受,最敬佩的是交警👍</div> <h3>当天上午车队到达丹巴县城后,根据“神州行”领队的要求,大家先到“梭坡古雕群”景点观赏。古碉楼是嘉绒藏族建筑的杰作,距今已有千年历史。</h3> <h3>碉楼的功能很多,传说最初是用来伏魔的,后来碉楼却大多与战事密切相关。丹巴的高碉主要分为四种: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和家碉,其中以家碉及寨碉居多。</h3> <h3>4号是中秋节,为使大家过一个不一样的节日,安排下午走进全国最美乡村——甲居藏寨.美人谷。</h3> <h3>据景区导游介绍,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甲居评为“中国最美丽六大乡村古镇”第一名,被推崇为“藏区童话世界”,游人趋之若鹜,从而蜚声华夏。。</h3> <h3>嘉绒藏族将其居住的村落称为寨子,甲居寨子与其他寨子一样修建在向阳的坡梁上,与其他藏寨不同的是海拔更高,如居云端。进入寨门后要沿盘山公路曲折向高处攀升,百余户人家组成的寨子,一幢一幢外形美观,风格统一的寨房依着起伏的山势迤俪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与周围茂密的树林,湍急的大金川,高耸入云的山峰一起构成一幅幅田园牧歌式的优美的乡村画卷。</h3> <h3>甲居的一栋栋藏居从大金河谷开始层层叠叠向上攀援,星罗棋布,一直伸延到山峰脚下,就像珍珠落在翡翠般的大山上。云雾蒸腾,炊烟袅袅,真是童话般意境。</h3><h3> 图片中右边为大金川峡谷</h3> <h3>这是13号车友拍的乐秀视频</h3> <h3>天蓝的如宝石般剔透诱人</h3> <h3>川西行,每座藏民居住宅顶层都有四方形的小屋,屋顶有四个高出的塔状石角,房顶四角耸起的白色尖角成了独特标记。</h3> <h3>屋顶塔状石角被称作“拉吾则”,“拉吾则”是供奉神位的经堂,象征碉楼的存在。尽管每家每户建筑功能划分一致,在民居的建筑外观变化上,每户则不求同一,使造型丰富多变,让人过目难忘。</h3> <h3>甲居,藏语的本意是指“百户人家”。现在甲居居住嘉绒藏族140余户。甲居的藏式别墅相当原始古朴,基本是石、木结构。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外墙颜色十分抢眼,木质部分涂红色,石墙涂白色和黄泥色,屋檐下涂黑色,使得整个建筑从满眼绿色的山林中跳了出来。</h3> <h3>甲居应属高原高山岭地,在大山环抱下的一块缓坡地,没开发之前,世代过着与世隔绝的自耕自给的安逸生活,至今每户均散养着生畜,在草丰林密的领地里啃食着,悠闲自得地生存着。</h3> <h3>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是原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在江西宁都起义之后改编的。1935年7月,红1、红4方面军会师以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h3> <h3>长征中,红5军团主要负责抗击敌军追兵,掩护红军主力北上。一路上,红5军团以顽强的阻击和悲壮的牺牲为自己赢得了声誉,“铁流后卫”成为红5军团的另一称呼。红军队伍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红1军团打先锋,攻无不克;红5军团殿后,守无不固。”</h3><h3> 今年纪念建军90周年而播出的 《绝命后卫师》电视剧,就是以第5军团34师的真实事迹编辑的。</h3> <h3>1935年6月和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两次来到丹巴,前后留驻时间将近一年。甲居藏民尽其所能,倾其所有,给红军以难能可贵的支持,与红军一起共渡难关,为长征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最美乡村有红色历史遗存,是甲居人的骄傲和荣耀!</h3> <h3>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翠绿的林,高耸的山,幽静的路,怎能不纵情地嗨起来!</h3> <h3>多姿的母女</h3> <h3>静动结合的表演,女儿导演与摄影</h3> <h3>这就是年轻人,活力四射,精力旺盛,姿态优美,高海拔,新高度</h3> <h3>云中舞,山中飞</h3> <h3>这是格玛家院前的一应白塔。藏佛教以造塔作为一种修德积福的途径,佛塔,作为一种象征宝物,供藏民顶礼膜拜;同时又具有威慑力量能够压制一切邪恶力量的神圣之物,供藏民们祈祷求助。</h3> <h3>院外的苹果树,累累硕果让人留恋不舍。</h3> <h3>我从一号观景点一直上到三号观景点,观赏效果并未没因升高而惊喜,反而觉得一号最佳。在游走的过程中发现甲居藏寨的水果树,不像川底村庄那样成片栽种,而仅在自家房前屋后象征性种植几颗。摘下来一果尝试,果味没想象的好。估计水果树在这里只是观赏和点缀,因为树下全是落果而无人打理捡拾。</h3> <h3>中秋夜的联欢地——格玛家全景</h3> <h3>丹巴的“三绝”:藏寨、碉楼、美女(美人谷)。领队“神州行”已被美女俘虏啦</h3> <h3>未进屋先闻香,刚出锅的纯天然玉米粉贴出的金黄饼😝😋馋的直咽口水。。。</h3> <h3>高山,蓝天,白云,藏居,来个不一样的造型</h3> <h3>藏族是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对于居所的装饰十分讲究。藏民居室内墙壁上方多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绘蓝、绿、红三色,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h3> <h3>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彩绘的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h3> <h3>康定的汉子壮如山,丹巴的美女美如水。丹巴年轻女子天生丽质,身材高挑大都在一米七左右,曲线优美体态瘦长而丰腴。今天有原装甲居美女给我们表演(央视多次报导过),让大家“眼前一亮”,顷刻间便如同身临飘缈仙境。</h3><h3> 这是今晚的演出团队,个个能歌善舞,声甜姿美,中间汉子既是主人也是厨师和表演者</h3> <h3>时间到了,人入席了,主持人登场啦</h3> <h3>中秋月儿圆。此时,还在千公里外的中原,阴雨绵绵,别说赏月了,不下雨就是此时的企盼。今晚大部队在藏民格玛家联欢,在格玛的家中,大小90余人的队伍参观特色民居、体验藏家小吃、共跳嘉绒锅庄。感谢领队,把我们想的与没想的都安排到了,在美景、美食、美舞、美歌、美人陪伴下,渡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佳节。甲居藏寨不仅村庄美,而且菜品美、歌舞美、人更美,不愧是美人谷的典范村落。</h3> <h3>今晚我们10、13号两车一桌,饮青棵酒,品藏茶,尝美食,在藏民族歌舞陪伴下共庆良宵</h3> <h3>无酒不成席,来干一杯!</h3> <h3>这是领队“神州行”,被甲居美女硬拖进场地表演,为晚会增添了不少乐趣</h3> <h3>杨妞也不停地为之鼓掌,加油助阵</h3> <h3>千里跃进入川</h3><div>神州精心谋算</div><div>路顺点精景美</div><div>撒下愉悦快感</div><div>时逢中秋佳节</div><div>藏民家庭团圆</div><div>清醴美馔珍肴</div><div>藏歌族舞联欢</div><div>借问天仙嫦娥</div><div>可曾有俺今晚</div> <h3>歌停舞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天净月明,繁星闪烁,白天的单行道在夜深人静时已为双行道,车队得以近道下山返回酒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