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蒋月泉生平展

孙建英

<h3>今年正值评弹一代宗师蒋月泉先生诞辰100周年,上海评弹团推出全方位纪念活动,从演出到展览一应俱全,10月9日生平展览率先开幕,免费对公众展出一个星期,闻讯后,今天上午在城隍庙听完书后,我便来到上海文艺会堂(延安西路200号)。</h3> <h3>薜调:由薜筱卿所创,形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薛调脱胎于魏调,但改变了魏调平直简朴的旋律,增加了音乐性和节奏变化,其唱腔铿锵明快、爽利清脆的特点,叠句连唱一气呵成,有飞泉泻玉之感,薜调琵琶伴奏讲究旋律轻快唱动,烘托唱腔贴切绵密,灵活生动。</h3> <h3>弹词流派唱腔。演唱时假嗓多于真嗓,弹词术语称真嗓为阳面,故称小阳调。另说是弹词演员杨筱亭具有鲜明风格之曲调,经其子杨仁麟作较大发展后形成流派。是以又称&quot;小杨调&quot;。</h3><h3>小阳调受&quot;快俞调&quot;的影响较大,短腔较多,旋律爽利清亮,强调语言因素。特点是上句大多用假嗓演唱,下句转真嗓时,在六字拖腔上又转假嗓,由高腔下行再落调。柔中有刚,韵味醇厚,适宜于单档以三弦自弹自唱。代表性曲目有《白蛇传·上金山》、《断桥》、《合钵》等。</h3> <h3>姚调是由姚荫梅在书调的基础上,并受到小阳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姚调唱腔语言因素较为突出,唱腔着重在语调、语意、语气的表达,说与唱浑然一体,腔随情转。</h3> <h3>张调是弹词演员张鉴庭所创。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张最初放单档,以唱&quot;夏调&quot;为主,因其天赋嗓音好、音域宽,音调高,力度强,后受蒋如庭、沈俭安等唱腔的影响,在演唱《林冲·误责贞娘》选曲时,以&quot;蒋调&quot;为基础,在慢唱腔中潜心于转腔的变化,在下句六字拖腔等转腔上唱出了不同的旋律,并且咬字有力,衷气充沛,音色苍劲,韵味浓郁,形成了独具风格的&quot;张调&quot;。演唱时感情饱满,以激情感染听众,戏剧性强,书场效果好。与其说书一样,具有&quot;劲、清、情、神&quot;的特点。</h3><h3>张调在发展中,又创造了紧弹慢唱、快弹紧唱等多种唱法,其代表性曲目有《误责贞娘》、《钟老太骂敌》、《望芦苇》、《留凤》、《铡美》等。又擅唱说唱性强的白话开篇,如《暴落难》、《王大奎拾鸡蛋》等。张鉴国在与其兄张鉴庭长期拼档中,创造了风格鲜明的张调伴奏琵琶,衬托默契,使张调格外动听。</h3> <h3>  &quot;严调&quot;为评弹艺术家严雪亭所创。他在&quot;快徐调&quot;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充分展示其醇厚明亮的中音美声区,又吸收&quot;小阳调&quot;的音乐旋律,化进自己特有的唱调,用于旦角演唱。&quot;严调&quot;的特点是朴实流畅,亲切自然,与其清脱勾勒的说表艺术紧密结合,浑然一体。严雪亭特别擅长演唱叙事与白话开篇以及长篇书目中夹说夹唱的章节。在他艺术生涯的后期,又吸收兄弟曲种及其他流派的音乐元素,丰富了自己的严调唱腔,用于刻画人物复杂或激扬的情感。</h3> <h3>蒋月泉生于1917年,先后从师张云亭和周玉泉学唱《玉蜻蜓》、《文武香球》。说表语言精炼、幽默、隽永,耐人寻味。他在&quot;周调&quot;和&quot;俞调&quot;的基础上创造了&quot;蒋调&quot;,是目前流传最广的一种弹词曲调。&quot;蒋调&quot;旋律宛转,刚柔并济,韵味醇厚。新中国成立后,他便注意从人物塑造出发设计唱腔,&quot;蒋调&quot;中增添了苍劲有力、深沉雄浑的成分。他的代表作品如开篇《刀会》、《战长沙》、《宝玉夜探》、《莺莺操琴》和《海上英雄》、《林冲》、《厅堂夺子》等曲目,都已广泛流传,影响极大。</h3> <h3>杨调是弹词世人杨振雄(1920年生,江苏苏州人)所创的唱腔流派。因杨振雄小名阿龙,故又称龙调。</h3><h3>杨调发挥了弹词唱腔的吟诵体特色,适当融入抒情成分。他不务旋律的花俏华丽,着重于人物内心的刻画。并吸收昆曲的发声、润腔方法,唱时,真假嗓并用,转换自如,音域宽广。常根据感情需要自由行腔,并以跌宕起伏的散板形式和句末顿挫分明的长拖腔,同时,加上速度快、跳跃性强的戏剧效果。其唱腔雄健、豪放、声闳气贯,间有凄切苍凉之处,激情撼荡,感染力较强。除了《长生殿》书中唱篇外,代表性唱段有开篇《剑阁闻玲》、《昭君出塞》、《紫鹃夜叹》及《武松·打虎》、《晴雯·夜探》等选曲。</h3> <h3>琴调,弹词女演员朱雪琴所创。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quot;琴调&quot;是在&quot;沈调&quot;基础上,兼收&quot;俞调&quot;、&quot;夏调&quot;等诸种唱腔融合而成。明快爽利,气势豪放,感情充沛。由内在感情所生发的气韵驾驭着唱腔,高低、缓疾、顿挫、抑扬、挥洒自如。并发挥了弹词曲调可塑性强的特点,既能表现《楼台会》、《伯喈哭坟》一类悲切哀怨的内容,也能表现《妆台报喜》等欢快的情节。又有叙事明白,描摹生动,晓畅明晰,爽朗雄健的特点,较适宜于反映现代题材的曲目。</h3><h3>琴调代表性作品有《南泥湾》、《好八连》、《游水出冲山》等。朱雪琴与郭彬卿长期合作,双档演出,共同创造了三弦、琵琶的具有鲜明&quot;琴调&quot;特色的伴奏过门,构成了完整的&quot;琴调&quot;风格。</h3> <h3>评弹艺术家徐丽仙所创之&quot;丽调&quot;,是以&quot;蒋调&quot;为基础,根据自身嗓音特点,吸收其他曲种、民歌等因素发展而成。它的旋律优美,音乐丰富,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非但能表现古代题材的作品也能反映现实生活;既善于表达哀怨忧伤的感情也同样能谱唱欢畅明快的曲子。她所演唱的开篇、选曲均能做到声情并茂、悦耳动听,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既风格迥异,各具特点,又不失鲜明的丽调风味。在音乐伴奏上,有些节目适当配上电子琴、古筝、扬琴、二胡等乐器,烘托了气氛,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徐丽仙的艺术生涯并不长,但留下的丽调各曲却不少,至今在评弹爱好者中广泛传唱。</span><br /></h3> <h3>朱介生 12 岁 即 放 单 档 演 出 。 13 岁 起 , 先 后 与 赵 稼 秋 、 张 少 蟾 、 王 稼 兰 等 拼 档 , 其 间 曾 从 朱 兰 庵 学 长 篇 《 西 厢 记 》 。 1929 年 起 , 与 蒋 如 庭 拼 档 弹 唱 《 落 金 扇 》 , 成 为 30 年 代 弹 词 &quot; 三 大 响 档 &quot; 之 一 。 &nbsp;<span style="line-height: 1.5;">曾 请 人 改 编 张 恨 水 小 说 《落 霞 孤 骜 》 , 在 电 台 播 出 。 喜 好 昆 曲 、 苏 滩 , 并 曾 串 演 昆 曲 。 说 表 细 腻 , 脚 色 以 正 旦 见 长 。 对 音 韵 、 咬 字 有 一 定 研 究 。 擅 唱 &quot; 俞 调 &quot; , 功 底 深 厚 , 在 蒋 如 庭 三 弦 伴 奏 下 , 对 &quot; 俞 调 &quot; 唱 腔 及 唱 法 有 较 大 丰 富 发 展 , 与 蒋 如 庭 唱 &quot; 俞 调 &quot; 合 称 &quot; 蒋 朱 调 &quot; 。 又 与 原 来 之 &quot; 老 俞 调 &quot; , 相 对 比 , 称 之 为 &quot; 新 俞 调 &quot; , 甚 或 称 其 为 &quot; 朱 介 生 调 &quot; 者 。 40 年 代 初 , 蒋 朱 拆 档 , 朱 一 度 与 其 徒 吴 红 娟 等 拼 档 说 《 西 厢 记 》 等 , 改 任 上 手 。 1949 年 后 , 仍 致 力 于 继 承 发 展 &quot; 俞 调 &quot; , 曾 为 《 林 冲 》 书 戏 等 谱 唱 新 腔 。 1954 年 加 入 上 海 市 人 民 评 弹 工 作 团 ( 今 上 海 评 弹 团 ) 。 曾 与 杨 德 麟 拼 档 说 唱 《 西 厢 记 》 , 并 将 朱 兰 庵 真 传 脚 本 交 授 同 团 薛 筱 卿 、 徐 雪 花 等 演 唱 。 1956 年 后 从 是 教 学 工 作 , 曾 在 上 海 戏 曲 学 校 评 弹 班 、 苏 州 评 弹 学 校 及 上 海 评 弹 团 学 馆 教 授 弹 唱 艺 术 , 为 培 养 评 弹 新 生 力 量 作 出 一 定 贡 献 。 此 外 , 还 曾 与 周 云 瑞 合 作 , 为 中 篇 《 王 魁 负 桂 英 · 离 魂 、 行 路 》 及 《 晴 雯 · 补 裘 》 等 唱 篇 谱 写 新 腔 。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 </span></h3> <h3>  评弹艺术家周云端(1921-1970),出身于艺术之家,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戏曲。1938年拜王似泉为师,习弹词《三笑》,1940年从沈俭安学弹词《珍珠塔》,后长期与师弟陈希安拼档,书艺、弹唱均有较大发展,被誉为&quot;小沈薛&quot;,跻身于评弹界&quot;七煞档&quot;、&quot;四响档&quot;之列。1951年加入上海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周云瑞是一位评弹全才,能编写,能谱曲,有实践,有理论,能教学,一生致力于评弹音乐改革创新。他小嗓奇佳而大嗓甚次,但他非但在以小嗓演唱的&quot;俞调&quot;、&quot;祁调&quot;上丰富发展,佳作迭出,在以大嗓演唱的&quot;沈调&quot;唱腔上也建树颇丰,唱来飘逸潇洒、沉稳婉转而悦耳动听,大大提高了&quot;沈调&quot;的艺术感染力。故也有人称其唱腔为&quot;周玉离魂&quot;,祁调开篇《秋思》选曲《霍定金私吊》,以及沈调选曲《抢功劳》、《祭江》等,都深受欢迎,广泛流传。</span><br /></h3> <h3>弹词艺术家朱慧珍(1921-1969),16岁随其姊学唱苏滩,18岁改学评弹。私淑前辈名家蒋如庭、朱介生,以唱&quot;俞调&quot;为主。1946年起与丈夫吴剑秋拼档,弹唱《白蛇传》、《玉蜻蜓》。1951年参加上海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1954年起与蒋月泉合作,&quot;蒋朱档&quot;驰骋江南,蜚声书坛。</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朱慧珍嗓音浏亮清丽甜美,人称&quot;金嗓子&quot;,其&quot;俞调&quot;得朱介生传授,行腔圆纯宽舒,韵味纯真,被视作正宗。&quot;蒋调&quot;受将月泉长期熏陶,字正腔圆,细腻工称,并有女声&quot;蒋调&quot;的特殊风格,被称为&quot;女蒋调&quot;,并凭藉天赋佳嗓,创造性地用同一音调,将大嗓&quot;蒋调&quot;与小嗓&quot;俞调&quot;融为一体,被称为&quot;蒋俞调&quot;。所唱开篇《宫怨》、《莺莺操琴》、《思凡》,选曲《寿堂唱曲》、《长亭泣别》都被公认为评弹经典唱腔,百听不厌,广泛传唱。</span><br /></h3> <h3>评弹是江浙沪一带的艺术瑰宝,是最优美的声音!高雅而重艺,绚丽而多彩!虽说今天拥趸者不众,但艺术精髄枝大叶茂,老一辈的艺术家流派纷呈,年轻艺术家一浪推一浪,仍有几代评弹艺人活跃在长三角各地的书场,愿这朵艺术奇葩常开不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