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或许是有一种古镇情结,3年前去过的松溉古镇至今印象深刻,遂萌生了将走过的古镇制作成篇的想法,于是便有了以下的游记。 </h3><h3> 松溉古镇,位于重庆永川区最南端的长江北岸,距永川城区40公里,至重庆63公里,离成都276公里,顺江而下到重庆市区143公里,溯江而上到四川宜宾229公里,现为重庆十大历史文化古镇之一。因为地势与风貌与以前的重庆市中区有许多的相似,便有了“小山城”、“小重庆”之称。<br> 松溉之名是因境内有松子山和溉水而得。松溉两字,当地人念作“song jì”,而不读为“song gai”。</h3><h3><br></h3><h3><br></h3> <h3></h3> <h3> 我们是从半边街进入古镇的,为的是探访隐于现代楼房的深处、位于半边街的东侧的陈家大院。陈家大院,建于晚清,板壁墙,穿斗木质结构,是古镇上难得的兵型川东民居。</h3><h3> 陈氏先祖,于清初自湖南武岗迁入巴南,后定居松溉。初始务农,后来经商,家族中经营有油酒作坊、商铺,酒精厂,钱庄,为当地显赫的大户人家。近代从陈家大院走出的有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揭露日本细菌战第一人的陈文贵,有叶挺部队少校军医、抗美援朝手术队长、担任周恩来总理病重期间手术指导的外科著名专家陈文镜,这里也是陈文镜的孙女、著名影星陈冲的祖居。</h3><h3><br></h3> <h3></h3> <h3> 陈家大院现在由陈冲的表叔、退休后的彭天佑负责看管。由于没有事先预约,我们到达时,但见院门紧闭,几次上前扣门却无人应声,于是只好放弃参观。</h3><h3><br></h3><h3></h3> <h3> 离开陈家大院,我们沿着解放街走进了古镇老街。沿途的条条青石板路都饱含着历史的苍桑,座座明清房屋都似在述说着过去的岁月。</h3> <h3></h3> <h3> </h3><h3></h3> <h3></h3> <h3> 熊氏杆秤,是一家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手工制秤作坊,位于解放街16号,主人为60多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熊氏杆秤”传人熊德兴。熊氏杆秤有木制和骨制两大类,一杆秤的制作,先后需经过选料、荫干、初砍、粗制、粗磨、定尺、定点、配件锉磨、淬火、固定、刻度确定、等分、校对、钻孔、嵌星、磨星、包头、上漆、抛头、校重等23道工序、两年多的生产周期。熊氏杆秤,大者可称重500斤,小则可称几两几钱。由于百年传承,坚持用良心做秤,故名声远播。但随着电子秤的发展,熊氏杆秤现在正已面临着消亡的命运。</h3><h3><br></h3> <h3></h3> <h3> 墙上挂着大小长短不一的杆秤。</h3><h3></h3> <h3> 地上放着大大小小的权,权上标注着质量,用于杆秤的校重。</h3><h3></h3> <h3></h3> <h3> 走到塘湾街时,听说附近松溉职中的楼顶是俯瞰古镇全景的最佳之处,于是便走进了松溉职中。因学生们正在上课,只好在院内寻了个位置。</h3> <h3></h3> <h3></h3> <h3> 走出松溉职中,沿坳上街下行。</h3><h3></h3> <h3> 街旁的溉水香茶馆。</h3><h3></h3> <h3> 老街上的理发铺</h3><h3></h3> <h3> 光着小脑袋、憨态可掬的小家伙不仅不怕人,还很自然地摆了一个姿势让我们给他拍照,之后还要看看相机里面自己的模样。</h3><h3></h3> <h3></h3> <h3> 核桃街,当年是经营干果的一条街,而又以核桃最出名。</h3><h3></h3> <h3> 当年文革时的标语仍清晰可见。</h3> <h3> 当街为老人修剪脚指甲。</h3><h3></h3> <h3> 绣十字绣的妇女们 </h3><h3></h3> <h3></h3> <h3> 来到大阳沟街,附近小巷中有一处陈少南故居陈列馆。 </h3><h3></h3> <h3> 陈少南故居</h3><h3> 陈少南,松溉人称陈夫子,名鹏飞,字少南,号鸣翔,生于宋元丰戊午年(1078年)正月十五,卒于绍兴癸酉年正月二十二日,享年69岁。宋代著名经学家,永川松溉人。九岁读《易经》,特别对晁说的古《易》有独特的见解。后著《晁氏诗解》和《五经通解》。他与苏东坡、张子昭在江淮一带享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为注经“三杰”。陈少南少年时就立志为官,曾先后参加了童生考试和乡试,均考取第一名。后又考取绍兴府壬戌年进士,授郢县主薄,移浙江西路安抚司下属官员。不久受到朝廷重用,召为太学博士,兼崇正殿说书,入经筵给为宋高宗讲经学。后任礼部尚书郎兼资政堂赞读和右皇朝。在南宋与金抗衡之际,因上书高宗,请诛奸臣,因而激怒秦桧,被贬惠州。后秦桧又诬陈少南在惠州结朋党讲伪学,被迫辞官还乡,自号潜溪散人,在松溉开馆讲授理学,直至患瘴疾去世。</h3> <h3> 石库门上方挂着“陈少南故居陈列馆“匾额。门柱上的楹联取自陈少南诗作《惠州作》:手撷春畦爪甲香,黄荑紫笋快先尝;我今骈邑无三百,只有园蔬一味长。</h3><h3></h3><h3></h3> <h3> 少南故居平面图</h3><h3></h3> <h3> 门厅</h3><h3></h3> <h3></h3> <h3> 天井一角</h3><h3></h3> <h3></h3> <h3> 陈少南履历</h3><h3></h3> <h3> 学堂</h3><h3></h3> <h3> 客房</h3> <h3> 馨德斋,陈少南的书房。</h3><h3></h3> <h3> 堂屋,又称客堂,作为起居活动空间一般位于房屋中间,为陈少南祭祖和宴客的地方。</h3><h3></h3> <h3> 酿酒房,陈少南在自家院中酿酒,人称夫子酒。 </h3><h3></h3> <h3> 夫子酒酿造大致经五个工艺步骤:浸泡粮食、蒸煮粮食、晾堂晒粮、窖池发酵、蒸酒装坛。 经窖池发酵老熟后的粮食也称酒母,将其放入蒸馏器中蒸馏,而后通过冷却装置得到较高酒精浓度的白酒,最后进行加工装坛,于是一坛纯正的夫子酒就酿造成功了。 </h3> <h3> 酿酒房旁的会客室</h3><h3></h3> <h3> 陈少南对松溉的贡献大致有三:一是在松溉首开办学之风,对后世儒风的影响极大。松溉曾先后出过多位举人、进士,特别是镇上的罗氏一族,曾连续四代中举,六代出过贡生,是十分罕见的;二是“九大碗”。“九大碗”是陈少南最喜爱的菜肴,后来则逐渐演变为松溉民间筵席上的特色主菜;三即“夫子酒”。</h3> <h3></h3> <h3> 离开陈少南故居陈列馆,随之拐进了上码头街,前去新运纺织厂陈列馆。新运纺织厂陈列馆重点介绍的是抗战时期由宋美龄倡导设立纺织试验区、在松溉开办新运纺织厂的那一段历史。</h3><h3>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并侵占华北数省,武汉相继沦陷,国民政府随后迁都重庆,国民政府机关和学校随之也大量内迁四川。新生活运动总会所属新生活妇女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宋美龄派人到永川县松溉镇筹备纺织实验区,为抗日提供后勤保障,并安置国民党军政人员的亲属和抗属。实验区实行厂乡合一的管理体制,改松溉镇公所为实验乡公所,厂长兼乡长。1938年秋,松溉新运纺织厂投产,厂址设在松溉镇南华宫,设有弹花、纺织、织布、药棉、毛巾、纺毛、印花、渲染、整理9个车间,招收职工800余人,其中当地人500多人,产品有毛巾、白布、纱布、药棉、毛线、毛毯等多种。</h3><h3> 新运纺织厂的厂名源于蒋介石当时所提倡的新生活运动。新生活运动,简称新运,是1934年至1949年国民党政府推出的公民教育运动。</h3> <h3></h3> <h3></h3><h3></h3><h3> 展室正面陈列着大、小型号的手工织布机和一台台的纺车,东墙上为介绍关于“新运纺织厂”、“宋美龄”、“新生活运动”和“新生活运动在松溉”等文字展板,而西侧的墙上则绘着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画面。</h3> <h3></h3> <h3></h3> <h3> 将宋美龄在抗战大后方搞的纺织实验区与陕甘宁边区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双重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下的大生产运动同室展出,总觉得有些不伦不类,虽然都是在搞生产自救,但其发生的前提条件和历史背景显然是不同的。</h3> <h3></h3> <h3> 出松溉纺织厂陈列馆,沿着临江街、松子山路,行走在曲曲折折的石板路,浏览着江边的风光,又去寻访松溉曾经的永川县衙。永川自唐朝置县之始,县衙长期以来一直都是设在永川城区的大什字一带。但在永川的历史上也有两次将永川县衙设在松溉古镇的史实。据介绍,第一次置县是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先登任永川知县,发现松溉不仅是块风水宝地,而且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经济十分繁荣,于是将永川县衙迁至松溉。第二次置县是在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因贵州反清复明的战乱波及永川,县城被毁,居民所剩无几,永川知县赵国显遂将县衙又迁来松溉。据说,直到康熙四年(1665年),知县王松到任后在永川城区重修县衙,治所才从松溉移回永川。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曾于此设立跨地域管理的总爷衙门,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设把总。象松溉这样一个乡镇,历史上曾两度置县,据说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h3> <h3> 理发馆</h3><h3></h3> <h3></h3> <h3>沿江路</h3><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神仙口,传说明朝时有一个游方道士在寒风凛冽的夜晚冻死松溉街头上,后来乡民为他修了一座小庙,并为其塑像,让其享受香火,造福于民。此后凡有久生疾病者向其朝拜,便会好转如初,人称李神仙。由于该庙地处挑脚街至玉皇观的拐角处,所以该地段便被称为“神仙口”。</h3> <h3> 神仙口</h3><h3></h3> <h3></h3> <h3> 罗府宗祠,位于古镇的松子山街,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据《松溉罗氏族谱》记载:入蜀第六世罗世勋于清乾隆己丑年(1769年)起对宗祠进行扩建,历时三年,于乾隆四十三年完成,取名“世德堂”。</h3><h3> 大门左右嵌一副门联:肇自江西绵延華夏衍慶螽斯群贤蔚啓;源開吉水落業松溉功垂後世偉業長存。</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h3> <h3> 罗府宗祠角门(左)</h3><h3></h3> <h3> 罗府宗祠角门(右)</h3><h3></h3> <h3> 走进祠堂,眼前是一座由主厅”、天井,回廊,厢房及戏台等围成的四合院,占地约500多平方米。戏楼位于院落的南端,其一层与大门的门厅相接,正北面是祠堂的主建筑“世德堂”,东西两侧为两层的楼廊,楼廊与戏楼相连,中间是青石板铺地的天井。 </h3><h3></h3><h3><br></h3> <h3> 世德堂,堂门上方挂着“世德堂”匾额及乾隆时兵部尚书兼四川管巡托事所赠授的“罗府祠堂”金匾。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堂前出廊,白壁灰瓦,花格门窗,雕梁画栋,双龙盘脊,单檐庑殿顶。东西耳房的外墙是典型的徽派风火墙,并彩绘、脊兽等装饰。</h3><h3> </h3> <h3> 戏楼为八柱支撑的单檐歇山顶的亭台式建筑,上下两层,一层与门厅相接,二层是戏台。戏台上下台柱上都挂着楹联,祠堂的东、西、南三面,即回廊的二层、戏台的台沿上均装饰着以表现帝王将相上朝、出行、狩猎及日常奢华生活为内容的木刻鎏金浮雕,将朱柱灰瓦粉墙的祠堂装点得富丽堂皇。</h3> <h3></h3><h3> </h3><h3><br></h3> <h3> 罗府宗祠是西南地区罗氏家族的总祠,其下有40多个分祠遍布云、贵、川、渝,松溉是罗氏家族各分枝的根。祠堂里供奉着罗氏家族历代祖宗的神主牌位。</h3><h3><br></h3><h3></h3> <h3> “古镇九大碗”,紧临罗家祠堂。2010年,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外景摄制组曾在”古镇九大碗“拍摄过。</h3><h3> “九大碗”,是重庆、川东一带民间宴席上盛行的九道主菜。松溉古镇的“九大碗”一般为:蒸头碗、肉扣(烧白)、蒸膀、腌盐豇豆鸡块、甜酸鱼、糯米饭、盐萝卜线鸭块、酥红苕块(或藕片)、酥肉汤。</h3> <h3> 离开罗府宗祠,之后沿松子山,抄近道经水街子街前去寻访古县衙,途中走到了一处观景台。这里位置不错,古镇和江边风光尽收眼底。</h3> <h3></h3> <h3></h3> <h3></h3> <h3> 从平台处转身向山上眺望,在一片高低错落的灰瓦屋顶中隐约可辨出夹杂其中的古老县衙。</h3><h3></h3> <h3> 长江中正在施工的永川松溉长江公路大桥的建设情形清晰可见,南北两岸200米高的桥塔已经建好,桥面正在从两岸向江中延伸(这座大桥已于2014年12月25日正式通车)。</h3><h3></h3> <h3></h3> <h3> 江边,靠泊小船用的遮着黑棚的破旧小趸船。</h3><h3></h3> <h3> 远处,建设中的永川松溉长江大桥;近处,江边停泊的采砂船。</h3><h3></h3> <h3> </h3><h3></h3> <h3> 通江边的小路</h3><h3></h3> <h3> 路旁的人家</h3><h3></h3> <h3> 踏着级级石阶,经过一间间破旧不堪的民居,走上凤凰山顶,眼前就是古老的永川县衙。</h3><h3> 永川县治所历史上都是设在永川县城内,但为永川所辖的松溉镇却也有再次置县。第一次是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知县徐先登到松溉考查时,发现松溉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依山傍水,经济繁荣,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将县衙迁到松溉,历时五年;第二次是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贵州反清复明的战乱波及永川,知县赵国显也将县衙迁至松溉,历时四年。一个镇,两度置县,这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h3><h3><br></h3><h3><br></h3> <h3></h3> <h3> 离古县衙不远处,有一间没有廟门的城隍廟,不仅规模小,连城隍的石雕塑像也不大,廟内的墙根处还被人放了一截烂木头。<h3> 城隍是道教中守护城池、主管当地水旱疾疫及阴司冥籍之神。有县衙的地方一般都有城隍廟,城隍管阴司,县官管阳界,按说职务同级,但城隍的庙堂与县衙相比差得也太多了。 </h3></h3> <h3> 古镇上的永川县衙,面对长江,依山傍水,为典型的木石串架穿斗式结构的明清式建筑。现在所见的古县衙是按修旧如旧原则重新修茸一新的。古县衙的衙门(也称槽门),是一单檐庑殿顶式建筑,面阔约一间有余,左右两根粗大的圆形门柱立于两个鼓型的石墩上。木壁筒瓦,鸱吻正脊,檐角飞翘,坐落在有着六层石阶的高台上。从县衙入口到后院,依次为槽门、前厅、大堂、二堂及后院,共五部分组成。檐下高挂“永川县衙”牌匾,两侧门柱上则挂一幅黑底鎏金楷体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头过;门庭豁开江山常在掌中握。</h3><h3> </h3><h3></h3><h3><br></h3> <h3> </h3><h3></h3> <h3> 穿过大堂,二堂之前,天井下方的方池,即“雷池”。意为“不能越雷池半步”。以前,县官的审案桌是设于石阶之上的,犯人则跪在雷池之前。高高在上的县官更显高大威武。雷池也就代表着县官的一种权威。</h3><h3> 二堂,也叫议事厅,是知县与师爷或其他官吏议事的地方。议事厅的两侧设有知县和师爷临时休息的房间。二堂之后则是后院。</h3><h3></h3> <h3> 自县衙后院眺望长江</h3><h3></h3> <h3></h3> <h3> 湖广会馆</h3><h3> 出县衙后院,沿石阶下行至诸家巷子,坐落在半坡石基平台上的一组两层楼群就是湖广会馆。石梯石栏、白墙灰瓦、木壁格窗、悬山屋顶、明清建筑风格。可惜,门窗紧闭,无法入内参观。</h3><h3></h3><h3></h3><h3><br></h3> <h3></h3> <h3></h3> <h3> 位于一个市场后面的戏台。<h3></h3></h3> <h3></h3> <h3> 沿上码头街走向江边,街旁相邻的两家茶馆。<h3></h3></h3> <h3></h3> <h3> 鑫缘港,原以为是一座泊船的浮码头,实际上却是一家水上鱼餐馆。<h3></h3></h3> <h3> 在古镇上转了一圈,最后来到位于新街子上的清洁寺。同一个地方有两处清洁寺,两寺比邻,一大一小,一新一旧,新的山门宏伟,旧的几近荒废。</h3> <h3> 清洁寺山门 <h3></h3></h3> <h3> <h3></h3></h3> <h3> 山门内供奉着如来佛 <h3></h3></h3> <h3> 大雄宝殿<h3></h3></h3> <h3> 由内向外看山门<h3></h3></h3> <h3> 这才是原始的清洁寺,殿堂内佛道两家和谐共处,但寺内只见老尼,却不见道家。<h3></h3><h3><br></h3><h3>小谭引我们走向石阶下的一个房间,起初我还感到奇怪,这破旧的房屋内有什么可看的。可进内才发现这里面其实才是原始的清洁寺。我们进入的是大殿后门,所以迎面即是一尊一手拄着金刚杵,一手叉腰而立的韦陀像。走至韦陀身后,端坐于正殿神台上的却是头戴王冠的财神赵公明,从头到脚全身鎏金,金光四溢。在其身旁一侧墙下,还有一尊赵公明骑虎的塑像,红袍皂帽,似在外出公干,全然没有了正襟危坐的神态。正殿左右两侧还各有一尊石雕佛像,雕刻精美,面容安详,栩栩如生。据介绍,清洁寺建于清光绪年间,但寺内的石刻佛像却是明代所制,由于不见介绍,故不知佛像最早属于哪家寺庙。一间殿堂中,佛、道两家和谐共处,但寺中却只见老尼,并不见道人,显然是财大气粗的赵公明占了清洁寺的殿堂。走出大殿,回头端详这座木结构的旧清洁寺,破旧的板壁上多有裂纹,门上朱红的油漆也脱落得几乎露出木色,大门两侧的楹联“千年古镇松溉重振雄风;明朝石刻大佛再显威灵”却应是近几年新作。古镇现存的庙宇与祠堂相比,很难称之为一绝,</h3></h3> <h3></h3><h3> 殿内,端坐中间的是头戴王冠的财神赵公明,身后立着韦陀像。赵公明左右两侧,各有一尊石雕佛像,雕刻精美,面容安详,栩栩如生。据介绍,清洁寺建于清光绪年间,但寺内的石刻佛像却是明代所制。</h3> <h3> 右侧墙下,还有一尊赵公明骑虎的塑像,红袍皂帽,似要外出公干。一座殿堂,两尊财神,这哪里还是寺庙,分明是道家的财神庙。<h3><h3></h3></h3></h3> <h3> 走出清洁寺,最后来到古镇的入口。<h3></h3><h3><br></h3></h3> <h3> 松溉建镇历史悠久,有千年古镇之称。松溉古镇的形成,是得益于自古以来就是长江水陆交通要冲,是繁忙的水陆运输,成就了这座古老的小镇。<h3> 松溉, 历史上曾历经兴衰,几度繁荣,几度萧条。最后一次繁荣是民国政府移都重庆,人口从数千迅速增至两万多。1938年,宋美龄设立的纺织实验区,更是将松溉的经济推上繁荣的高峰, 使之成为川西商贾来往重庆贩运和做生意的物资集散枢纽。当时的松溉镇,范围有现在古城的3倍大,大小街巷26条,青石板路达到6公里以上。因松溉的地形地貌与重庆的老城区十分相似,因而曾有“小重庆”、“小山城”之称。松溉的再次衰落,一是因临解放时被国民党残部将主要街道焚烧一光,二是陆上交通的发展,使松溉水陆要冲的优势尽失,终致再次陷入沉寂。或许正是因为发展的停滞,才使松溉没有变成钢筋水泥的丛林,于是我们才有机会看到今天仍然保留着古朴原貌的古镇。</h3><h3> 最近听朋友讲,松溉也已经与开发商签订了旅游开发合作协议,但愿开发商能有一个好的规划,且能手下留情,给古镇多留下一些古朴和纯真。</h3><h3><br></h3><h3> 注:相机 SONY DSC--WX1 拍摄于2013年</h3></h3>